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17,(7)
<正>摘编自3月23日台湾《联合报》陈水扁玩的"台独"是高调的鲸吞式"台独",蔡英文玩的则是低调的蚕食式手法。陈水扁姿态的高低,表现差距很大。低到放话"四不一没有""‘台独’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甚至"遥祭"黄帝陵;高到"正名制宪""入联公投",以起重机拆  相似文献   

2.
<正>民进党在台湾两次执政,期间都利用行政资源和手段大肆推动"去中国化",并通过绿营媒体操弄舆论,逐步建构"去中国化"话语体系。陈水扁、蔡英文在具体操作手法上虽存在一定差异,但本质上都以"台独"为依归,为推行"台独"分裂铺路,这对台湾社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对两岸关系形成严重挑战,必须引起两岸有识之士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7,(4)
正@台声杂志官方微博本期话题#民进党将台币"去中国化"#日前,民进党有人准备提案,要求取消新台币纸钞上的孙中山与蒋中正的头像。外界解读为这是民进党当局推行"去中国化",连钞票也要"去中国化"。民进党的这一番"良苦用心"也得到台湾民众"热情响应",文创产业发达的台湾瞬间"设计力大爆发",脑洞大开的台湾网友争相设计出多款让民进党永远"看不腻"的"新"台币,"贪扁一家"、蔡英文、陈菊全部出现,特别是台湾网友将蔡英文和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4月台湾发生惊悚的"砍头"比赛。前台北市议员李承龙因不满蔡英文当局一边大肆"去中国化",一边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在4月16日把位于台南的日本土木工程师八田与一的雕像"斩首"。几天后,"台独"团体即展开报复,将台北阳明山的蒋介石铜像"断  相似文献   

5.
近来,在继续推进"去中国化"、"台湾正名"的同时,民进党当局的"极端台独"出现两大重心,一是由陈水扁出面推进的"入联公投",一是由游锡堃出面推进的"正常国家决议文",后者是"台独的政治理论建设",前者是"台独当前的行动重点",民进党当局上演的"双推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蔡英文当局大搞"去中国化",推行"文化台独",妄图从根上斩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从而达到"台独"目的。但台湾到处可见中华传统文化,正如李敖所说,"台湾无处不中国"。事实上,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史前文化源于祖国大陆;中华文化一直是台湾文化的主流,并抵御了外来文化的侵袭;海峡两岸文化民族形式相同,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6,(10)
正民进党提案要求台湾教育部门应撤回高中语文、社会科微调课纲,此举更让人忧心,蔡英文与新当局"5·20"上台之后,"去中国化"变本加厉,新党唯一可以做的是保留"火种"。两岸关系会在"5·20"成为分水岭,届时会看到,慢慢从"量变"到"质变",光从陆客团"五一"来台湾数量减少就知道,两岸交流互动愈来愈少。关心两岸发展的人都忧心,距离新当局上台越来越近,蔡英文还是不肯松口谈论"九二共识",更难奢求"一个中国"的表态,甚至民进党往后主掌两岸政策的人,也不曾听闻对于蔡英文的两岸政策提出任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6,(11)
正蔡英文当局制定了明确的经济"去中国化"战略,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南向政策",必将成为其执政后强化对外关系、抗衡大陆经济"磁吸"的重要工具。早在蔡英文2012年初次参选时,她就曾提及"新南向政策"。到2015年9月台湾"大选"期间,蔡英文在"民进党29周年党庆外交使节酒会"上正式发布"新南向政策"。4月13日,在距蔡"5·20"宣誓就职还有一个多月之际,民进党国际事务部主任黄志芳在中常会上作了《新南向政策——以人为本的台湾对外经济新战略》的专题报告,以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7,(11)
<正>蔡英文当局自去年5月上台后,由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致使两岸关系日趋复杂严峻,两岸关系重新动荡的风险不断上升。与此同时,蔡英文当局在岛内加紧推动所谓"柔性台独",进一步撕裂台湾社会,并在国际场合冲撞"一个中国"原则,这反而压缩了台湾的所谓"国际空间"。综观蔡英文当局上台一年来的施政表现,可用"乏善可陈"一词形容。  相似文献   

10.
正民进党当局执政4年多来,在"法律"层面持续推行"渐进台独"路线,相继出台多项升高两岸对立、阻挠两岸交流的"法案"。蔡英文在连任讲话时还公然宣示台立法机构将成立"修宪委员会",推进岛内"修宪"问题。有别于陈水扁执政时期叫嚣以"公投制宪"图谋实现"法理台独",蔡英文通过修改"法律"推进"台独"的方式,更隐蔽、更具欺骗性。我们要警惕民进党当局以这种"修法"方式冲撞两岸红线,运用法治思维、法律机制和法治话语体系来反对和遏制。"公投法"修正为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7,(7)
<正>摘编自3月18日台湾《中央日报》网络版最近,蔡英文当局一连串的作为,包括研订"保防工作法"或"反渗透法"、台湾陆委会发函要求台湾公务员赴陆转机须报备等,为已低迷的两岸关系增添变数,有人认为蔡当局是得了"恐中症"。蔡英文不同于陈水扁当政时,采取"正名制宪"加入联合国等挑衅行为,而是仍维持一定程度的民间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6,(21)
正摘编自10月20日台湾《中华日报》蔡英文于"5·20"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以来,听其言观其行,已然超越李、扁时期"独化"台湾的作为,有计划、有作为的蔡当局朝"台独"之路向前迈进,但她不至于像李登辉、陈水扁那么"爆冲",而会以"特殊的蔡英文式风格"挺进她预设的台湾"独化"。"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蔡英文何其"睿智"!"维持现状"四字真言,就是她遮蔽、塞住自己,乃至天下人双目、双耳的一叶、两豆。然而,"愚人必先愚己,欺人必先欺己",  相似文献   

13.
自2016年蔡英文出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以来,对赴陆参加文教交流的师生及组织者采取限制、恐吓、打压等手段,给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设置了较大障碍。为争取胜选,蔡英文当局"去中国化"行径日益猖狂,加强两岸青年学生之间的互动更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台生在陆受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对两岸文化渊源的正确认知,对增进"心灵契合"、增加"国族"认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20,(12)
正不管两岸关系面临多么严峻复杂的局面,也不论蔡英文当局如何"去中国化",都改变不了两岸同属"一中"、两岸同为中国人的事实。血脉之情,家人之心,终将打败一切数典忘祖之徒,摒弃一切分裂分割之事。从"31条措施""26条措施"到最新出台的"11条措施",一系列惠台措施无不体现大陆为台企台胞提供同等待遇、分享发展机遇的真诚善意。参加全国  相似文献   

15.
邰言 《台声》2018,(19)
正最近一段时期,美国的台海政策严重倾向台湾,而蔡英文当局紧抱美国大腿,挟洋自重。美、台此举,不会改变国际社会认同一个中国的原则,只会损害并恶化两岸关系。更有甚者,"台独"分裂活动不断升级,近日,台当局修改台湾高中历史课纲并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意图在教育领域推行"去中国化"。截至发稿时,台当局已通过在教育领域"去中国化"的高中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蔡英文和民进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和民意代表选举中获胜,并将在5月20日正式上台执政。但选前还在强调"和解共生"的民进党和蔡英文,选后却很快变了脸,还未上台就开始利用"转型正义"之名,积极推行"去国民党化"和"去中国化",对国民党展开政治追杀。民进党首先瞄准的对象就是孙  相似文献   

17.
<正>"小英南北行,抗争如影随形",台湾媒体如此评价蔡英文执政一周年之际的窘况。无论是台北国际龙舟锦标赛,还是首度移师蔡英文老家屏东举办的音乐会,都有大批民众云集场外抗议。不过一年的工夫,蔡英文已遭全台跳脚抗议,无怪乎岛内有人讽刺说,"陈水扁花了6年才办到的事情(2006年岛内"倒扁"风暴),蔡英文只花了1年就办到了。"  相似文献   

18.
<正>针对涉嫌在台杀人的香港居民陈同佳有意赴台投案,台湾蔡英文当局态度屡现"发夹弯",演出了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反送台"闹剧。蔡英文当局冒天下之大不韪,凌驾司法、损害公义、挑衅良知,为的是选举算计和一己私利,看似匪夷所思的行为背后,是继续利用香港事态"政治提款"、蒙蔽岛内民众骗取选票的险恶居心。一、蔡英文当局朝令夕改,陈同佳投案无门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6,(9)
正摘编自4月22日台湾《中华日报》《中华语文大辞典》于4月20日正式发表,这是马英九9年前的政见,在马英九卸任前一个月面世,总算完成了一桩心愿。以大格局来看,两岸文化系出同源,因长期隔海分治而出现差异事属正常,因而有必要以辞典为平台相互对照,以增进彼此了解。陈水扁执政时期绿营处心积虑从各个层面"去中国化",其中即包括文化层面,即将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蔡英文切勿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7,(22)
<正>摘编自11月3日台湾《中央日报》网络版去年6月,台湾一名自称"公民记者"的洪素珠,在脸谱网(facebook)上发布其情绪化的言语辱骂老荣民。事后被人发现,她已经多次录制侮辱荣民的影片,因严重撕裂社会感情而引起轩然大波,台湾当局高层随即发表声明谴责,但伤痕烙印已深!比起台湾民间社会羞辱荣民的程度,民进党当局不遑多让,蔡英文当局一年多来,剑指"军公教"的"年金改革"、此起彼落的"去中国化"与"去蒋化"的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