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17,(19)
<正>"中华文化与‘一国两制’"学术对话论坛9月16日在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举行,14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等话题展开对话。本次论坛旨在从凝聚中华文化认同的角度,探讨"一国两制"下需要共同坚持的"同"和可以包容的"异",共议中华民族复兴之道,推动海内外中华儿女基本政治文化共识的形成。论坛分"中华文化与两岸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8,(24)
正12月11日上午,由北京大学主办、全国台联合办的第四届中华文化论坛在北京大学开幕。全国台联会长黄志贤、副会长杨毅周,原文化部部长蔡武、国务院台办原副主任王在希、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等领导与来自两岸及港澳嘉宾3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本届论坛主题为"振兴中华优秀文化,展现中国新形象"。开幕式上,黄志贤与邱水平先后发表致辞。黄志贤在致辞中首先对参加论坛的嘉宾表示热忱的欢迎。他说,我们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7,(1)
<正>第四届"中华文化发展论坛"在鹭举行,两岸有识之士、青年代表齐聚一堂,集思广益、深入研讨,认为——2016年12月18日,第四届中华文化发展论坛在厦门大学举行。两岸关心"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的有识之士、青年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何谓中华文化、如何弘扬与传承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何在、青年在传承中华文化上所应承担的责任等等重要议题。在严肃的话题下,主办方还推出了轻松活泼的节目,如汉服射礼、中国书画、马骨胡演奏,让现场观众对中华文化的丰富、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6,(23)
正11月22日至23日,由北京大学主办,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旺旺中时媒体集团、台湾竞争力论坛学会、中国评论通讯社等协办,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文化部·北京大学两岸文化研究基地承办的第二届中华文化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隆重举行。来自两岸及港澳思想界、文化艺术界、宗教界、教育界、新闻界的3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此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华文化的守本与创新"。在为期两天的交流研  相似文献   

5.
《台声》2022,(21):28-29
<正>11月13日,由北京大学主办、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合办的第八届中华文化论坛开幕。论坛以“中华文化建设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在北京主会场与台北、高雄分会场同步举行。来自两岸及港澳地区的150余位专家学者以多种形式与会。全国台联副会长纪斌出席并致辞。致辞原文如下:很高兴又回到未名湖畔与大家在此相聚,共同参加第八届中华文化论坛。受黄志贤会长委托,我谨代表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向出席论坛的领导、嘉宾、专家,  相似文献   

6.
张连珍出席并讲话8月24日,以"文学名著与区域文化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发展论坛在连云港举行。省政协主席张连珍出席论坛并讲话。来自台湾和大陆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学术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12月29日,第五届"中华文化发展论坛"在榕城福州举行。本次论坛以"两岸族韵·中华一家"为主题,旨在通过探讨两岸少数民族文化渊源与传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岸一家亲"理念,揭露蔡英文当局"去中国化""文化台独"图谋,并为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与合作探寻可行路径。本次论坛由国台办新闻局、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全国台联及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指导,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和台湾《旺报》共同主办,福建省闽台文化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7,(7)
<正>在大陆召开两会的同时,蔡英文在3月9日兼任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并强调文总未来深耕在地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和与国际文化接轨等三大任务。虽然"中华文化总会"的改组曾引发蓝绿对决的争议,但中华文化非哪一个政党所能专擅,也不是哪个地区或政党的专属或禁忌,大陆可以高举弘扬中华文化的大旗,台湾也可展现复兴中华文化的经验、自信,与大陆共享文化资产,甚而借此弭平两岸关系裂痕。不可否认,蔡英文兼任"中华文化总  相似文献   

9.
<正>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于5月12日在京举办了以"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主题的"首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017"论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进一步充实丰富论坛成果,出版专题论文集,推进文化自信和中华文化相关领域研究取得更  相似文献   

10.
<正>8月22日,由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和中国互联网协会海峡两岸互联网交流委员会主办的"第七届中华文化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以"网络文化与媒体传播"为主题,通过两岸资深媒体人互动、网民学者交流,探寻两岸网络文化的发展创新,探讨两岸青年在互联网时代的机遇,探索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道路。国台办副主任龙明彪,中华文化发展台湾促进会秘书长沈永峰,台湾海基会前专职顾问、台湾中华民族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朱瓯,台湾中华文化复兴在理党主席兰梁筱娟等嘉宾,以及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媒体人和青年代表18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不仅可以为提高国际话语权提供丰富的话语资源,而且可以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勇气和智慧,并从文化上解构西方中心主义,推动构建话语和思想多元化的时代。通过比较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表达中国特色,把"姓社姓资"的生硬意识形态对立还原或者转化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文化问题;建构并阐释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中国话语;讲好中华文化的故事,尤其是中华民族对外友好交往的故事和自强不息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孙文营 《岭南学刊》2010,(2):130-134
生活方式是体现并影响中华文化的重要领域。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中华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生活方式的现代性影响对中华文化传统优秀价值观的传承;生活方式的世俗化消解中华文化传统优秀价值观;生活方式的西方化弱化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现代化进程中民俗的变异还不完全适应传承中华文化的要求。为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我们要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工作、学习中传承与革新中华文化;要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娱乐、休闲中传承与革新中华文化;要在作为生活方式的饮食、起居中传承与革新中华文化;要在对民俗文化的变迁中传承与革新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化强大根系的深层机理就在于其结构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中华文化的超稳定结构性是文化强大根系的基础;中华文化的实践性是文化强大根系的动力;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文化强大根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5,(24)
<正>11月12日,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和文化部北京大学两岸文化研究基地承办的中华文化复兴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汪毅夫、文化部前部长蔡武、中共中央台办副主任龙明彪、教  相似文献   

15.
陈友康 《新东方》2014,(5):9-16
中华文化自鸦片战争以后遭遇重重危机,100多年来都是被质疑、被批判、被否定的对象,一度形成"整体性反传统主义",造成了"社会性走火入魔"和"价值荒原"。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以理性、辩证的态度对待中华文化,中西文化论争逐渐尘埃落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的系列讲话,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理论体系,深刻阐释了中华文化的鲜明特点、宝贵价值、历史贡献、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标志着党和国家层面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充分肯定,它彻底扭转了"文革"思维和左倾文化观,从政治层面解决了中华文化的百年惶惑,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中华文化复兴史和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当今的中华文化认同就是对中国特色主义文化的认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对于建设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代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面临的现实挑战有: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华文化进行渗透,严重冲击了中华文化认同;一些西方大国企图利用"和平演变"战略弱化我国主流文化认同;转型时期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涌现严重威胁中华文化认同。新时代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选择有: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实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挖掘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开展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新东方》2020,(2)
中华文化是琼台区域文化形成的源头,琼台区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支流,两者之间构成源与流的关系。琼台区域文化孕育与诞生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中,中华文化和琼台区域文化构成血肉相连、文脉相通的"母"与"子"的关系,是整体性和区域性的构成关系。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最厚重的基石,在共同的文化认同基础上才能对中华民族形成高度的认同和对国家形成高度的认同,进而推动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正>提到三九天的沈阳,"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就浮现在人们脑海中。1月14日,在这银装素裹的沈阳,以"同传中华文化,共享沈阳振兴"为主题的台湾大学生中华文化研习营拉开序幕。这是2016年以来沈阳连续举办的第  相似文献   

19.
郭玉兰 《前进》2016,(8):52-54
正"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文化走出去。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个长期任务,在当前"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中华文化走出去有了新的使命与新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走出去,指出:"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相似文献   

20.
邰言 《台声》2018,(17)
正文化交流作为两岸交流大潮中的主流之一,以其特有的柔韧性始终在两岸间发挥着粘合剂与稳定剂的作用。大陆全面推动落实"两岸一家亲",文化交流更成为重要的途径与抓手。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历史使命与共同责任。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饱含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记载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