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3 毫秒
1.
蒋正萌 《检察风云》2012,(14):90-91
我收藏俄罗斯纪念币,纯属偶然,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经历与记忆。在60岁以上的这一代人中,对前苏联总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那个年代,一切都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学的是俄语,唱的是苏联歌,用的是苏联货,能与苏联朋友通信都是一种荣誉,苏联的信封、邮票、明信片、风光照、艺术品等都是有收藏价值的珍贵纪念品。列宾、苏里科夫、普希金、托尔  相似文献   

2.
综合鉴定是近年来国外盛行的一种鉴定形式.这种鉴定与传统的司法鉴定形式相比较有显著的优越性.可以说是一种鉴定组织形式的突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笔者在前苏联留学期间曾在前苏联各大鉴定中心以及全苏司法鉴定科研所进行过专题考查与研究,发现综合鉴定在苏联已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鉴定方式,并且大大提高了司法鉴定的功效。许多国家在部门性法规.有的甚至在刑事诉讼法典中对综合鉴定作了专款规定。这种鉴定形式在我国的司法鉴定实践中,基本上还没有开展,其组织形式、法律依据、方法论意义等方面的探讨还大多处于一种空白和无序的…  相似文献   

3.
浪淘沙 《政府法制》2012,(14):35-35
1972年7月,前苏联资深外交官多勃雷宁收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美国正在悄悄打捞苏联潜艇。一个好心人。”原来,前苏联的K-129号核潜艇于1968年在太平洋关岛附近海域沉没,因为海水太深,并且远离本土,前苏联海军放弃了打捞。美国海军和中央情报局不久就开始秘密打捞这艘核潜艇。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产生和定形化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但其基础是在50年代初奠定的,当时我国引进和吸收了前苏联犯罪构成理论的基本模式和内容。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当时我国对于前苏联的政治、经济、法律理论,都是作为成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来加以学习和接受的。尽管根据毛泽东思想的原理,在是否适用中国的社会实践方面有所选择,但从来没有怀疑过其本身的正确性。维辛斯基教授的国家与法的理论,特拉依宁博士的犯罪构成理论,以及苏联司法部刑法研究所编著的《刑…  相似文献   

5.
谜样阿富汗:全球恐怖主义中心?拖垮前苏联的战争,还会拖垮美国吗?   阿富汗扼中亚通往南亚和印度洋的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阿富汗都因为远离战场以及谨慎的中立政策而得以置身事外.不过在冷战中,阿富汗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阿富汗有一个强大的北方邻居--苏联.苏联继承了沙俄在中亚的遗产,也继承了沙俄对扩张到印度洋的野心,为此,苏联必须控制阿富汗.……  相似文献   

6.
佟柔民法调整对象理论渊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佟柔先生民法思想总体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著名的商品经济的民法调整对象理论,从前苏联民法理论和立法实践、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特别是民法观、前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和实践、中国民法对苏联民法的发展和民法与经济法的激烈冲突以及本人著述的角度,对其渊源进行考证,并予以评析.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联邦的生态法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俄罗斯联邦的生态法学研究马骧聪由于在前苏联时代长期不重视环境保护和苏联解体(1992年12月)后出现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复杂问题,俄罗斯联邦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十分严重。据1993年公布的俄罗斯联邦总统一年一度的人体健康状况报告—...  相似文献   

8.
王平 《四川审判》2002,(3):5-6,10
刑事证据是一种专门的证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第1款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有的学者认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依照法定程序收集和审查属实的,用以确定或者否定犯罪事实、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罪和罪责轻重的一切事实。”还有的学者认为刑事证据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由司法机关依法收集或由当事人、证人、辩护人等依法提出、并用以证明是否发生了犯罪以及有关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尽管这几种观点在文字的表述和内容上都有所区别,但都指出刑事证据是一种客观事实,是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认识和认定案件事实和犯罪事实的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就侦查终结、提起公诉和对被告人做出有罪判决,所采用的刑事证据应达到的标准作了“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原则性规定。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法理学是苏联传统法律理论的现代转型形式。既有苏联时期法和国家理论的影响,也有现实社会状况和政治体制的因素。与前苏联国家主义法理学不同的是,它是对俄罗斯现实政治的理论思考和法律表达;综合了传统的、西方的、现实的要素。它的特质是新权威主义法理学。  相似文献   

10.
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医疗事业得到进一步拓宽。由于人民对改进自身健康水平和改善社会卫生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各国政府从发展生产,保护劳动力的目的出发,也开始重视医疗卫生工作。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卫生措施。从而使卫生工作逐步实行依法管理。许多国家还在近代宪法中明确规定了人民享有医疗保健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意大利1947年宪法第32条规定:"共和国把健康作为基本人权和社会主要利益予以保护"。日本1946年宪法第25条规定:"一切国民都享有维持最低限度的健康的和有文化的生活的权利"。前苏联1977年宪法第42条规定:"苏联公民有享受保健的权利"。1979年第32届世界卫生大会提出:"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11.
蔡煜 《中国公证》2003,(5):25-28
苏联的公证法律规范曾经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公证法规的重要立法参考资料.苏联解体后,作为前苏联最重要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的公证法律规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罪过问题是苏联东欧刑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其刑法理论的特色所在,鉴于我国刑法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拟对他们的研究作粗浅介绍。应当指出的是,苏联东欧刑法方面的经验不是一切都可取的,但择其善者而从之,则是我们应当采  相似文献   

13.
苏联宪法是在苏联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内进一步发展苏维埃立法的基础。宪法重要的一条就是保护“人们的生命,健康、个人自由和财产免受侵犯。”(参看苏联宪法第五十七条)苏联宪法第一次规定了给予公民和社会组织以律师的法律帮助。(第一百六十一条)  相似文献   

14.
王申 《法学》2005,(2):29-33
20 0 4年 1 0月 ,本刊编辑王申书面采访了我国著名法理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国华先生。围绕“中国法理学知识谱系中的前苏联因素”这一主题 ,孙国华教授接受书面采访。在采访中 ,孙国华教授在简要回顾了自己的学术经历之后 ,着重谈了两个问题 :一是其本人所经历的法学领域的几次重大学术争论和重大法律事件 ,这些争论和事件几乎都与前苏联法学理论模式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二是前苏联法学理论模式对中国法理学的影响 ,包括这种影响发生的历史背景及利弊得失等。  相似文献   

15.
立法进程新中国成立以后,旧中国的票据法与其他旧法一起被全部废除,形式意义的票据包含于我国的结算制度之中,这种结算制度最初形成于50年代。那时我国学习苏联模式逐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管理体制,限制并逐渐消灭商品经济的存在,其待点是企业供销活动都是按照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进行的。为了适应工业包生产,商业包收购,信贷包资金的管理模式,把一切信用都集中到银行,把银行结算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取消了汇票和本票,限制了支票的使用范围,推行托收承付、托收无承付、委托付款等八种结算方式,以逐步取消商业信用及与之…  相似文献   

16.
张进岭 《检察风云》2010,(14):79-79
今年在网上淘得一款奇特精美的德国古典相机。经查阅资料得知,它是由前东德VEB蔡司·耶那公司于1956年生产的旁轴相机。有意思的是,1945年10月,前苏联占领的德国东部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实行了国有经济模式,提倡“一切归人民所有”,在照相机上一般都标明VEB CARL ZEISS JENA,VEB是“人民拥有的企业”的德文缩写。  相似文献   

17.
刍论实际履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际履行,也称强制实际履行,继续履行,强制继续履行。实际履行制度在我国理论界的研究探讨远未深入,甚至对实际履行概念的界定还混说不一。本文一则着意对实际履行概念框定,二则从经济分析角度探讨我国实际履行制度立法的价值取向。 一、实际履行概念的嬗变与框定 “实际履行”在我国起始是被做为一项合同原则提出的,而这一原则又完全是从前苏联移植过来的。对于这一完全从前苏联移植过来的原则,早在1980年起草《经济合同法》时,法学界就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一种是以王家福为代表所认可的概括传统公有制国家实际履行内涵的原…  相似文献   

18.
《人的命运》:肖洛霍夫创作中又一丰碑许茵在前苏联军事题材文学发展中,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人的命运》的发表,标志着一个重要的文学发展阶段的到来。1956年与1957年之交发表于《真理报》上的《人的命运》如春雷一般,震动了整个苏联文坛。小说“第一次通过饱...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前苏联著名国际法学家童金教授生前最后一篇文章。它在苏俄国际法学上将产生重要影响。 前苏联的国际法学曾独树一帜,其理论体系形成了所谓的苏联学派。该学派特别强调条约的作用,认为条约是国际法的主要或者说基本的渊源,但对国际习惯则评价不高。在1949年国际法委员会第32届会议上,苏联委员甚至斥责习惯法是落后的,是白人和少数大国统治时代的产物。这种褒条约贬习惯的态度,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一方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设立了国际法委员会,国际法进入了以条约的形式编纂的时代。另一方面,新国家或新政府,基于捍卫自己的国家主权的考虑,不愿受带有西方烙印的国际法遗产的约束,条约则由于是国家明示同意的产物,自然受到欢迎。 然而,这一学说在法理上存在着问题。国际法一词的含义,指调整国家之间的法律。也就是说,它对国际社会的全体成员都有约束的效力。而条约,按照“条约不及第三国”这一公认的原则,是不能约束非当事国的。如果说条约是国际法的渊源或主要渊源,那就等于说来自条约的原则、规则具有国际法的普遍效力。这讲不通。从这一点考虑,不少西方学者坚持习惯是国际法的基本渊源甚至唯一渊源。英国的 郑斌教授就认为,只有习惯才是国际法的唯一渊源,条约仅仅是国际义务而非国际法?  相似文献   

20.
苏联解体前后的法学教育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1991年9月——1992年4月期间正以学者身份访问前苏联,亲自目睹了苏联解体的过程,并着重采访了苏联一些大学法学院在这次历史演变时期法学教育的变化情况。作者以采访所得写成此文,本刊特予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