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正面临第六次失业高峰。公开失业人口大幅增加,失业问题突显。能否妥善解决失业人员的生活、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改革的成功与失败。失业保险基金是失业保险制度正常运行的物质保障,失业保险基金法律制度也是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核心部分。因此,完善失业保险基金法律制度,增强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经济实力来应对严重的失业问题,具有急迫性和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芬兰注重全民参与平等分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芬兰全国有四分之三的人口享受了医疗补贴。芬兰的医疗保险制度与公民养老金制度、失业救济制度、住房补贴制度等构成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从目前情况看,芬兰的医保运行状况相对比较乐观  相似文献   

3.
"硬制度"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相继试点、建立和实施,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建立。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绩效工资在企事业单位的逐步实施,工资逐步货币化。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社会保障费的筹资手段软化,社会保障基金筹资困难,失业人员不能按时领到失业保险金,再加上目前中国社会逐步法制化,在这种"软环境"下,社会保障税应成为主要筹资模式。  相似文献   

4.
失业保险制度,在我国才有19年的历史.19年来,它保障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了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有力地支持了企业改革.但它还很不完善.本文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一些好的做法,对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做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团结》2009,(6):29-32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它是指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灾害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历史传统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职业流动视角来看,失业具有无流动性、下向流动性和被迫性;失业阻滞在于职业流动的规模不大,制度约束性太强和观念滞后;再就业具有上向流动性和主动性;再就业机制是一个由经济驱动机制、制度改革机制、就业观念转变机制和劳动力自由流动机制构成的综合性、动态性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7.
《求知》2000,(1):42-43
卢理祥撰文指出,人口总量过剩型失业和转轨型失业是中国目前失业的两大特征。他还指出我国创造就业岗位不足,其根本原因是体制及制度因素。我国现行的产权制度及投资体制是不利于人们创造就业岗位的。这主要表现在:(1)我国现在创办企业注册资本的要求还比较高,从几十万到上百万;有的地方还在实行“批准”制度。  相似文献   

8.
失业是西方世界目前最严重的问题,对青年人的打击最大。七十年代,西方世界经济持续衰退,因而导致失业人数剧增。最近五年来欧洲经济共同体各国失业者中百分之三十七是二十五岁以下的青年,其中不少人从学校毕业后从未工作过,领不到什么救济。失业使他们感到空虚和绝望,从而导致为数众多的自杀、吸毒、非婚生子女和犯罪等事件。失业使青年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非常不满,认为资本主义无法解决他们的困难,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失业的最深刻原因,而失业又是企业主进行斗争的政治手段。他们主张应当以另外的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失业青年中大学生占据相  相似文献   

9.
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他们虽然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长期以来却被社会保障制度拒之于门外。首先,从社会保障最核心的失业保险方面看。城市居民在失业期间有失业补助,但农民工却没有,在失业期间,他们多数是靠自己过去的积蓄生活,或靠向亲友、老乡借钱生活,也有一小部分人不得不离开城市回家去。据  相似文献   

10.
《瞭望》1995,(3)
中国人民大学杨体仁教授:减少失业,要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国失业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而困难更在干失业与通货膨胀同时出现。以下两种观点都有其道理,但又有其片面性:一是认为通货膨胀比失业更可怕。执这种观点的人没有看到失业者不会满足于通过社会救济,有碗饭吃...  相似文献   

11.
赵珍珠 《理论导刊》2000,(11):15-16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只是一个经营主体,不再是一个主揽一切的社会机构,失业和退休的职工将逐渐与企业脱离关系。作为基本保障,企业必须参加统一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以维持职工的基本权益,保证社会的稳定。但社会保障中的职工养老保险在实施中还存在不少现实问题。   1宣传不力,社会保障意识弱。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应该是全方位的过渡,同样包括社会保障方式的转变。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加上宣传力度不够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导致我们的一些企业家、政府官员、甚至职工自…  相似文献   

12.
朱基总理在去年5月召开的匡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成三条保障线,成为现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一年的时间,我国这三条社会保障线及其相关政策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使这项惠泽千万贫困家庭的“民心工程”在不断完善中日益成熟。今年5月,劳动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在认真协调落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  相似文献   

13.
社会保障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职能是对国企中的退休职工、下岗职工、失业工人进行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当前的运作方式是:国企离退休人员统一由社会保障机构发放养老金,下岗职工由社保机构发放基本生活费,下岗三年后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可享受由社保机构发放的失业救济金;家庭收入低于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可享受民政部门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费;离退休职工、下岗职工、失业职工按照原企业为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用,可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这种保障机制从理论上说,比较完整地解决了国企职工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4.
目前,广东已有26万城乡居(村)民享有最低生活保障,20万下岗职工享受基本生活保障,18万失业人员享受失业救济。提高“三条社会保障线”水平,将使这64万人受惠。同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调整城镇中低收人居民收人分配的政策,广东省直接受益人数达370万人,全省下半年需要增加支出14.6亿元。如此大规模地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对广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是一个有力的推动。1997年10月,广东就已在全省建立并实施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而且在全国率先将保障面从城镇拓展到农村。去年以来,广东先后颁布或通过…  相似文献   

15.
一社会保险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执行的,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和失业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健康保障的制度。“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尤其是劳动者在生产和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风险,如生育、年老、患病、负伤、残废、死亡和失业等特殊情况下,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导致正常的收入来源中断,进而影响劳动者及其亲属的生存,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社会动荡。  相似文献   

16.
刘伟 《瞭望》1999,(44)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欠发达地区,困难企业、下岗职工和离退休职工较多,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那里社会保障工作是如何开展的?甘肃省副省长丁泽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管甘肃财政支撑能力较弱,但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低标准起步、重在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三条社会保障线基本都建立起来了。全力构筑保障网从1998年元月开始,甘肃全省陆续建立起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三条社会保障线。目前,全省一共有60万人被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占甘肃城镇人口的11%,其中享有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  相似文献   

17.
如何全面深刻地认识失业问题,已经成为失业问题治理的思想基础。失业在三个方面具有二重属性,即从失业的形成、失业的确定、失业的效应来认识,分别具有一般社会属性和特殊社会属性、基本属性和本质属性、效率属性和非公平属性。  相似文献   

18.
郑挚 《瞭望》1999,(44)
建立三条保障线,是目前条件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惠泽千万贫困家庭的“民心工程”。这项工作的成败,关系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一定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来自国务院权威部门的信息表明,自去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建立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失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三条保障线至今,全国94%的下岗职工领到了基本生活保障费,养老保险金的收缴率达到90%,全国668个城市和1638个有建制的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已全部建立…  相似文献   

19.
卢驰文 《理论探索》2012,(6):91-94,99
2010年3月发生在福建南平实验小学门口的郑民生杀人案件,暴露出我国失业社会保险、以家庭为单位的失业社会救助以及离职者社会管理关系转接制度存在较大缺陷。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保障的对象不包括辞职者,这种现状无法满足目前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具有再就业意愿的辞职者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制度会培养懒汉,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缴费满一年的愿意再就业的失业者应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对于单身的失业者,政府要以个人为单位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要建立离职者社会管理关系转接制度,以编织更加严密的失业社会保障网。  相似文献   

20.
城镇青年中的“自愿性”和“寻求性”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中心是论证“自愿性”和“寻求性”失业已成为城镇中存在失业的一项基本原因,并探索该类失业产生的深层背景。一、“自愿性”“寻求性”失业已成为城镇存在失业的一项基本原因近几年,我国大中城市普遍出现一些行业和职业的招工难,这类招工难不仅与企业冗员并存,也与城镇每年200多万的青年失业并存,这一奇特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很显然,这部分青年的失业不能用劳动力供过于求、就业机会不足来解释,招工难的存在意味着就业机会尚未得到如数的填补;这部分失业也不能用结构性失业做出合理解释。因为招工难的行业和职业对劳动者各项素质要求的并不高,多数失业者符合这类招工条件,不存在失业者素质与招工难单位的劳动力需求不相符合的问题。面对这种困境,唯一合理的假设是该类失业属于“自愿性失业”和“寻求性失业”。“自愿性失业”指劳动者拒绝某类行业或职业的小时工资率所引起的失业;“寻求性失业”指劳动者为寻找理想职业而放弃其它就业机会所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