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940年,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为了慰劳祖国抗战军民,亲自组织并率领南洋各属华侨筹赈会回国慰劳团(简称"南侨慰劳团"),对重庆和延安等地进行了实地慰劳考察。通过对战时国共两党的近距离观察,陈嘉庚对蒋介石的表现大失所望,对毛泽东则大加赞赏,  相似文献   

2.
1939年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发出号召,30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先后分九批回国服务。从他们回国到达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处(简称西南运输处)训练所报到,在滇缅公路沿线服务期间,西南运输处及当时的云南省侨务委员会,所有的行文都称之为“华侨机工”。本文要探讨的是抗战胜利后华侨机工尚存人数。  相似文献   

3.
卢沟桥事变后,日寇猖狂入侵,全面抗战爆发。全国同胞团结抗日的怒潮汹涌澎湃、气壮山河,海外华侨同仇敌忾、义愤填膺,纷纷参加抗日爱国救亡运动。他们在异国奔走呼号,慷慨解囊,有的毅然归国参战,流血牺牲。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在财力、物力、人力等各方面为祖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  相似文献   

4.
赴厦门考察,慕名参观了爱国华侨陈嘉庚故居和陵园。 陈嘉庚早年飘泊南洋谋生,卖大米、种橡胶、办工厂,历经坎坷和磨难,终成大业。他仗义疏财,为振兴中华民族而捐资办集美小学、中学、大学。面临日寇的入侵,他振臂高呼,号召海外华侨捐钱捐物支援抗战。新中国建立后,他毅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不懈努力。耄耋之年仍为祖国的统一奔走呼号,  相似文献   

5.
崔萍 《统一论坛》2004,(4):55-57
在云南昆明西山公园,有一座高达12米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许多不了解抗日战争史的青年们对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史更是知之甚少。对于南洋华侨在抗日战争中的丰功伟绩,早已有不少著作记载, 陈嘉庚先生所著的《南洋回忆录》有着较详细的叙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南洋华侨十分关心祖国的命运,1937年七·七事变后,更  相似文献   

6.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自己的企业连年大亏,但他秉承“我的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关门”的理念,不惜“出卖大厦,维持厦大”。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在新加坡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募集巨款11亿,动员3000多名华侨机工回国不遗余力支援祖国抗战。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从此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经历了八年的浴血抗战。广大海外华侨对日本侵畧者践踏自己的国土,屠杀自己的同胞,义愤填膺。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对祖国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东南亚地区华侨最多,也最为集中,在募集抗日款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七七」事变后不久,八月十五日,新加坡首先成立了「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筹款支援祖国抗战。新加坡华侨的爱国行动得到南洋各地华侨的热烈响应。于是各地救国团体迅速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之后,神州分裂,军阀割据,战乱不休,致使国力大衰,日本帝国主义借机大肆入侵, 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此时的陈嘉庚虽身居海外,却时刻关注着祖国政局的动荡和变化。他敏锐地意识到,在以日本为首的各帝国主义国家虎视鹰瞵的觊觎下, 国内的分崩离析将会予侵略者以可乘之机,进而危及民族、社稷的安全。于是,陈嘉庚团结、组织新加坡各派华侨,先后领导,支持了“山东惨祸筹赈会”,全坡华侨大  相似文献   

9.
陈嘉庚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南洋华侨领袖,被称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他的一生是一个追梦的过程,为祖国和海外华侨华人的利益而不断追寻着自己的爱国梦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爱国主义的内涵也有所变化与发展,但是那颗热忱爱国的心永不变。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立过程中,都有其爱国主义实践的身影。  相似文献   

10.
倪木荣 《政协天地》2011,(10):55-57
1940年3月,陈嘉庚(南侨总会主席),率南洋华侨慰问视察团到祖国慰问。陈嘉庚从重庆开始,赴延安等多处慰劳抗日军民,周历国内15个省,行程达3万8千里,凡当时国内所有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汽车、轿车、帆船、滑杆轿等都全部乘用过。福建作为家乡,为最后考察的一个省。  相似文献   

11.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毛泽东和陈嘉庚蔡祥淦陈嘉庚先生1939年冬发起红织“南洋华侨回国慰问考察团”在重庆逗留期间,中共领导人叶剑英、a伯渠、董必武和邓颖超等到代表协寓所拜访,并在中共驻渝办事处并行欢迎茶会。会后,嘉庚先生询问“若往延安,交通是否方便,...  相似文献   

12.
反映海外广西籍华侨参加抗日斗争初支援祖国抗日救亡的资料,能够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并不多,这无疑给我们研究和编写广西华侨的这一段历史带来一定的困难。最近在容县发现的一些实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这批广西华侨抗日斗争实物包括:马来西亚彭亨文冬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和文冬广西会馆为祖国抗战筹款募捐的各种收据、奖  相似文献   

13.
2004年7月下旬,福建省厦门市陈氏研究会代表陈国良、陈枢龙先生第三次到固始寻根。陪同两位老人寻根的固始县有关人员,借此机会拜读了他们赠送的由陈嘉庚先生撰写的《南侨回忆录》,并聆听了陈国良先生讲述的有关陈氏在故里建造“龙湖(池)亭”和“七星拱月”的故事。从中不难推测出,陈嘉庚先生在《南侨回忆录》中所描述的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再联系“七星拱月”,可以得知,爱国华侨陈嘉庚为固始浮光之陈。在《南侨回忆录》中,有陈嘉庚先生对祖籍故地的有关记述:民国二十九年三月六日,即1940年4月13日,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率…  相似文献   

14.
在抗日战争中,三千多名来自南洋的“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在祖国大西南从事抗战运输工作,为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七·七”事变后,南洋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在新加坡组织“筹赈会”,发动侨胞筹款募捐和汇款回家,支援抗日战争。广大侨胞热烈响应,广西籍侨胞汇款回乡的数量也日益增加。1939年,容县、北流一带南洋侨胞的汇款,年额约在法币一千万元以上。据黄旭初所撰《最近抗战情势与广西建设》一文(见《建设研究》3卷1期,1940年3月)称:“前月我  相似文献   

16.
郭慧 《新东方》2012,(6):85
王绍经(1860-1939),海南省琼海温泉镇石角边沟村人。少年时家境贫寒,24岁辞别妻儿老小,怀揣四块光洋,只身闯荡南洋。历经数十年风雨,他终于在南洋打拼出一片天空,成为当时新加坡12位名商之一,20世纪20年代,在南洋华侨中流传着"福建有个陈嘉庚,海南有个王绍经"的说法。清末,出资在家乡琼东(今属琼海)县城创办侨批业,专门为华侨赡家侨汇办理汇兑服务,被清政府封为"资政大夫",并赐予"资政第"牌匾。王绍经发达后,在新加坡和家乡广做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7,(14)
正7月7日,云南德宏州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暨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开馆仪式在边境口岸畹町举行。当地群众和百位南侨机工后裔通过共走滇缅公路"最后一公里"的方式来缅怀曾在这片土地上为新中国建立而奋斗过的先人们。重温历史,珍惜和平,纪念馆的建成,旨在通过弘扬南洋机工的英雄事迹,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不断增进中  相似文献   

18.
1942年初,毛泽东倡议并经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海外工作委员会",由朱德任总书记,叶剑英等人任委员。同年8月15日,华侨救国会俱乐部在延安成立。作为当时具体负责华侨工作的周恩来,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华侨统战工作的指示,积极开展对华侨领袖的统战工作。周恩来与南洋侨领陈嘉庚的交往陈嘉庚是中国抗战时期华侨的一面旗帜。1938年10月,马来  相似文献   

19.
《政协天地》2009,(8):52-52
王毅林是位有68年党龄、88岁高龄的老同志。离休前系厦门市政协原副主席。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政卧成立60周年,福州解放60周年以及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回国参政60周年,他编写了《王毅林文集》(以下简称《文集》)。  相似文献   

20.
大型文献纪录片《陈嘉庚》封镜中国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和厦门市委市府联合摄制的大型文献纪录片《陈嘉庚》,是中国第一部为华侨华人制作的大型传记性纪录片。该片真实生动地记述了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伟大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陈嘉庚先生光辉的一生。陈嘉庚早年开拓南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