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求贤》2012,(4)
近一段时间,网络谣言“甚嚣网上”。网络谣言是一颗真正的毒瘤,覆盖面、影响力大,破坏性、危害程度强烈。对网络谣言的态度必须明确,那就是:彻底铲除!浏览近年来出现的网络谣言,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先有网民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散布网络谣言,随后众多网站跟风炒作,最后影响网民,在互联网乃至现实世界形成破坏之势。在这一系列网...  相似文献   

2.
有人开玩笑说:谣言就是遥遥领先的预言。在官员落马方面,这确实有点道理。但这些谣言有些最终被证实,有些则是彻底的谣言。那么何以判断一个官员落马的消息是谣言还是事实呢?这需要通过多个维度进行衡量。  相似文献   

3.
《天津支部生活》2012,(8):56-56
网络谣言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打击网络谣言方面,各国虽依据本国实际,政策不同、方法各异,但总的立场是一致的:严厉打击。决不手软。新加坡:严重造谣者以诽谤罪起诉新加坡的互联网普及率很高。网络的盛行带来了很多便利,也带来了网络谣言等社会问题。1996年,新加坡广播管理局被相关法规授权管理网络信息.2003年。根据修改的互联网相关法规,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接替广播管理局,履行网络信息管理的职能。该局鼓励网络行业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一旦发现网络谣言将适时查处,严重造谣者还会被以诽谤罪起诉。  相似文献   

4.
广闻博览     
【网络热词】
  谣言公式
  谣言公式是对于谣言传播方式的一项研究结论。有两个公式:一是谣言的杀伤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二是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这两个公式说明,事件越重要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而公众的判断水平在谣言传播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一件事情之所以会引起谣言,说明它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含糊性,且事件和人们的切身利益相关度越高、信息不确定性越大,谣言滋生传播的空间就越大。  相似文献   

5.
从范仲淹慨叹“忧谗畏讥”,到鲁迅直指“谣言杀人”,就个体而言,没有人希望谣言损毁自身:而从百余年前“虐死婴儿数十名”谣言引发的“天津教案”,到今天“纸馅包子”、“香蕉致癌”、“军车进京”造成的恶劣影Ⅱ向,从社会来讲,恐怕也没人否认谣言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伦 《新湘评论》2013,(22):14-15
今年以来,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稳步推进、成效明显,不时传未某某造谣传谣者被公安机关依法查办的消息。有人会问网络谣言是现在才有的吗?为什么不早点打击呢?散布谣言的人不知道造谣违法吗?可以说,谣言自古有之,即使是网络谣言也是早已有之。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温文尔雅、胆小,怕事的人,在网上却表现得相当粗鄙俗气甚至肆意妄为。莫言对此就曾感慨:“人一上网,马上就变得厚颜无耻,马上就变得胆大包天。”  相似文献   

7.
关于谣言     
关于谣言(散文)邢小利邢小利:中国小说学会理事,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首届陕西青年文艺创作奖(易发杯)获得者,《小说评论》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其实,关于我的谣言并不多。谣言主要是关于名人或准名人的。普通人的较少。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  相似文献   

8.
谣言止于众     
宋明晏 《前线》2013,(10):64-64
在古代汉语中,谣言是指流行于民间的歌谣或谚语。范哗在《后传书》中写道:“诗守南楚,民作谣言。”然而,在现代汉语中,“谣言”已演变成一个负面词,是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近来,谣言和网络结为近亲。网络谣言成为热词。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话语。有人也把网络谣言叫“网络大字报”。以前谣言传播只能靠口口相传,传播速度慢、影响力小;大字报在熟人圈里面世,而有所收敛。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广州某报称:广州市民向亨关部门投诉,怀疑西瓜被注入了红药水一时间,广川市面上的西瓜无人问津。这一谣言相继在香港、内地传开了,导致各地西瓜价格暴跌。  相似文献   

10.
《学习导报》2008,(6):1-1
“5·12”汶川大地震后,国内外只有一个呼声:抗震救灾。过去常不绝于耳的几种声音:如老百姓对政府的批评,西方媒体对我们的挑剔,社会上的谣言和猜测,统统没有了。大地这一发威,把舆论都镇住了。  相似文献   

11.
《求贤》2012,(4):28-29
当网络谣言现身时,是追求点击率和商业利益为先,还是以社会效益为重积极防谣辟谣?这是考量互联网企业、网站社会责任意识的一块试金石。网络谣言,最初大都是通过网站的论坛、贴吧、徽博发布和传播的,在谣言的升温发酵过程中,或许网站并非始作俑者,但一些网站“心知肚明”却听之任之的态度,无疑为谣言的迅速扩散打开了方便之门。信息堤坝筑...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反暴恐形势较为严峻,社会对此类信息都十分关注,但个别网民却大肆在网络传播有关谣言,引发利:会恐慌,严重影响了群众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13.
《新湘评论》2008,(6):1-1
“5·12”汶川大地震后,国内外只有一个呼声:抗震救灾。过去常不绝于耳的几种声音:如老百姓对政府的批评,西方媒体对我们的挑剔,社会上的谣言和猜测,统统没有了。大地这一发威,把舆论都镇住了。  相似文献   

14.
《学习导报》2012,(9):64-64
从范仲淹慨叹“忧谗畏讥”,到鲁迅直指“谣言杀人”,就个体而言,没有人希望谣言损毁自身:而从百余年前“虐死婴儿数十名”谣言引发的“天津教案”,到今天“纸馅包子”、“香蕉致癌”、“军车进京”造成的恶劣影Ⅱ向,从社会来讲,恐怕也没人否认谣言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法治的中国,“依法治网”、“依法治谣”成为网络谣言治理所必须而又现实的路径选择。文章通过对“依法治网”和“依法治谣”必要性的分析,指出我国在“依法治谣”过程中存在谣言的法律界定不明确、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数量偏少、执法打击力度比较小、各项法律之间不相衔接等四方面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在治理网络谣言过程中的一些法律解决之道,提出了当前我国在“依法治谣”过程中,必须做到:谣言止于科学的立法、止于依法打击、止于“法治”与“德治”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冰 《求贤》2007,(6):45-45
前不久,海南果农遭遇的“癌症香蕉”事件,让百姓蒙受了巨大损失。追究谣言“误杀”成功的原因,除了个别媒体的推波助澜以外,恶劣的食品安全环境提供了谣言产生的环境;而政府权威认定机构迟缓的应对机制,延长了谣言生存的时间。从3月13日开始出现相关消息,农业部新闻办公室直到4月7日才发布消息,声称香蕉“巴拿马病”与食用香蕉的安全性没有任何关联。  相似文献   

17.
李虹睿  许杰  杨思静 《山西青年》2023,(20):187-189
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着各种网络道德风险,这些风险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风险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探讨。其中,网络谣言的出现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侵蚀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重大威胁。通过对这些“造谣”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究网络谣言产生的根源和危害,并从网络技术层面、高校治理层面以及大学生自身层面提出应对网络谣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造谣“军车进京”6人被拘16家网站被关 2012年3月以来,一些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上无端编造、恶意传播所谓“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北京市公安机关迅速展开调查,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在网上编造谣言的李某、唐某等6人依法予以拘留,对在网上传播相关谣言的其他人员进行了教育训诫。  相似文献   

19.
《求贤》2012,(4):28-28
前些日子,一则“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的离奇谣言忽起于网络社交媒体,继而在短时间内迅速传布到整个互联网络。现在,事情的真相大白干天下,这则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也得到了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2,(12):20-20
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目前通过电话现声,打破了最近几天关于他病情恶化甚至已经死亡的传言。查韦斯在电话中说,有关自己死亡的谣言是反对派制造的竞选陷阱。反对派之所以制造这些谣言,是因为他的支持率遥遥领先,让他们“感到绝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