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视为“民主利器”的“美国之音”,这最近传出奥巴马政府为削减预算将取消其对华广播的消息,这激怒了一些西方政客。  相似文献   

2.
2006年7月12日,“美国之音”广播电台前副台长阿兰·赫尔宣布:布什政府将在今后数月内完全停止“美国之音”对俄罗斯的广播,这一“冷战”产物正在逐渐走向消失。“美国之音”1942年开播,最初只对纳粹德国占领的欧洲国家广播。从1947年2月17日起,开始用俄语对苏联广播,之后还用苏联各民族语言对其各加盟共和国广播。现在,“美国之音”还在用50多种语言对全世界广播,约有听众9000万人。作为美国政府信息局的强大宣传工具,“美国之音”是一个略带神秘的机构。它庞大的结构中有一个小办公室,可以翻译成“外事办”。“美国之音”工作手册中写着:…  相似文献   

3.
南菁 《前线》1991,(12)
(四)利用人员往来播撒“自由的种子”,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军事上包围、遏制,经济上禁运、封锁,东西方之间很少往来。搞“和平演变”的任务主要落在“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等大众传播工具上。但是,西方垄断资产阶级逐渐认识到,光靠广播还不够,还应大大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接  相似文献   

4.
境外藏语短波广播一直是达赖集团对藏民施加影响的主要工具。上世纪90年代,国外所创办的藏语广播频道中,集中力量对西藏自治区进行广播宣传的,大概就有25个,而由美国国会支持的"美国之音"和  相似文献   

5.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国报刊对“美国之音”关于抗美援朝的虚假报道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判,展开了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深刻揭露了“美国之音”美化侵略战争、颠覆共产党领导的真实面目,厘清了人民群众中一少部分人对“美国之音”的模糊认识,使全国人民紧紧团结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下,为抗美援朝战争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稳定牢固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入世后美国对华经贸政策的两面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WTO翻开了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史上新的一页,美国对华经贸政策也有了相应调整与嬗变。但是双边经贸交往过程仍然波浪起伏、变数较多、稳定性差。症结何在呢?笔者认为一个“传统”因素就是美国对华经贸政策具有两面性,这种两面性如同两只不协调却操纵着同一个方向盘的手,一只手把握着加强中美经贸合作的主导潮流,这是美国的利益之重;另一只手则总向“右转”用力,以中美贸易摩擦来寻衅滋事。美国对华经贸政策就是这样的矛盾统一体。“两只手”的  相似文献   

7.
对华军事战略是美国整个亚太战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围绕美国国家利益这根基轴,美国对华军事战略走过了几个不同的时期。美国对华军事战略演变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战略扼杀”阶段(1950—1953年)1950年7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纠合所谓“联合国”军大举侵朝,企图在征服朝鲜以后,进一步侵略中国。侵朝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公然声称:“鸭绿江并不是把中朝两国截然分开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表明了美国企图借朝鲜战争的机会,将战火引向中国,以扼杀中共政权。但朝鲜战争并未沿着美国所设计的方向进行。在中朝两国军民的顽…  相似文献   

8.
2022年3月,美国国防部向国会递交了《2022年国防战略报告》。美国新版国防战略以中国为主要对手,提出所谓“一体化威慑”概念,以此作为国防战略指导思想。“一体化威慑”战略强调整合常规领域与核领域的作战能力,依托外交、经济、司法等国家战略力量,并借助其合作伙伴和盟国实力,强化所有战争领域威慑能力,进而形成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真正的不对称优势”。在美国不断加大对华战略竞争背景下,美国“一体化威慑”战略将成为美国实施大国竞争、强化对华打压、维护全球霸权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9.
世界有关亚洲经济模式、特别是中国发展模式的议论近日突然增多美国《华尔街日报》提出,亚洲需要转变经济模式;《美国之音》报道称,“金融危机正在冲垮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危机初期有关只有中国可以拯救世界的声音逐渐淹没在越来越具体的忧虑之中”。转变增长模式,中国自己也在说,但被这次金融危机的肇事者西方这样“教育”,还是让我们感觉到压力和不舒服。  相似文献   

10.
在近现代中西关系史上,美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与中国的交往较为滞后,但对中国的影响却丝毫也不比欧洲列强逊色。美国之所以能“后来居上”,除了归因于其经济、军事等的优势,不能不说是它长期以来对华“文化渗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美国即开始对华实行旅行限制政策。60年代中期,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约翰逊政府以放宽对华旅行限制为突破口逐步调整僵硬的对华政策。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华旅行限制被彻底废除。在某种程度上,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在对华旅行问题上的态度反映了当时美国对华政策的走向。本文考察了美国对华旅行限制政策始末。  相似文献   

12.
1949年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失败之际,其国务卿艾奇逊于7月30日致函杜鲁门总统,提出了有关通过支持中国的“民主个人主义者”来促使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和平演变”成资本主义国家的策略。艾奇逊称得上是对华“和平演变”的始作俑者。  相似文献   

13.
自1989年6月以来,中美关系一直动荡不定,起伏不断,作着“摩擦”、“危机”、“改善”、“高潮”的周期性运动。迄今为止,中美关系已经走完了五个波动的周期。目前正处于第六个波动周期阶段。一、中美关系已经走完的五个波动周期第一个波动的周期(1989年6月~1992年初):1989年6月5日和20日,美国布什政府宣布对华五项制裁措施,使两国关系跌入建交以来最严重的危机。由于当时苏联没有消亡,中苏关系自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以来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美国内的反华声浪,也使美国政府在进一步采取对华制裁措…  相似文献   

14.
《党课》2011,(14):16-17
俄罗斯等8国日前召开北极理事会外长级会议,强调了8个北冰洋周边国家在北极事务上拥有“特权”,并就接收观察员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美国之音”等西方媒体分析说,俄美等国不想让中国、  相似文献   

15.
继2000年5月24日美国众议院以237票对197票的较大优势、9月19日美国参议院以83票对15票的压倒多数通过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PNTR)议案后,10月1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白宫南草坪正式签署了这项举世关注的议案,使之成为美国法律。根据这项议案,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美国将终止按《1974年贸易法》有关条款对中国“最惠国待遇”(“正常贸易关系”)进行年度审议,并实现永久对华正常贸易关系,从而结束了美国国会20年来对中国贸易地位年度审议所引起的旷日持久的激烈争论,这是中美关系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6.
近几个月以来,美国高层接连访问中国。8月,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来华“战略对话”;10月,美财政部长斯诺、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首的经济班子集体访华,随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到京;11月,美国总统布什到访。美国高层如此密集访华,既有现实需要,也集中体现了美国对华政策更趋理性、更趋现实的调整,美国对华“接触加遏制”的政策正由倾向“遏制”向更加倾向“接触与合作”转变。出现这种微调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方面:一、美国认识到中国的崛起不可阻挡经过很长一段时期的认识徘徊,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遏制中国论”,美国朝野…  相似文献   

17.
许以民  王艳华 《世纪桥》2013,(14):73-74
中日复交前,两国政治关系总体处于冰冷状态,其成因主要在于:两国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美国对战后日本对华外交的制约;战后长期执掌日本政权的右翼保守政客的破坏;中国“文革”时期的“左”倾思想对我国对日外交工作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外交必须在秘密中进行。”这是澳大利亚前总理、现外长陆克文曾经的一句名言。但不想在2010年12月初,“秘密”之一被维基揭秘网披露。其中,时任澳大利亚总理的陆克文最耐人寻味的一句话,便是告诫美国:应准备好必要时对华动武。  相似文献   

19.
访欧洲回国的布什总统应该很沮丧,因为欧盟计划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已无法阻挡,美国“最担心的事”正在发生。担心先进武器流进中国美国政要如此恼怒,出自他们一种强烈的担心——欧洲先进武器进入中国,将使美国的安全利益受到中国的威胁。那么,美国最担心欧盟的哪些武器流入中国呢?法国的军事卫星和导弹法国媒体曾报道说,法国的侦察卫星和“紫菀”导弹可能对中国有很强的吸  相似文献   

20.
新千年来临之际,美国大选落下帏幕,可谓是尘埃落定。随着共和党人布什上台执政,新总统可能推行的对华战略不仅关系到亚太的和平和安全,而且也关系到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以及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前景。本文旨在通过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的回顾,以及中美国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对美国在新世纪可能推行的对华战略作一些前瞻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