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用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政府信用则是社会信用的支柱。孔子认为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国家信用主要是指政府信用,而政府信用就是社会公信力。古语云,“民无信不立”。西方哲学家史里斯·博克说,“信任是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因为它就像空气和水源一样,一旦受损,我们所居住的社会就会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2.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作出了“八个着力”的重要指示,其中的第八个着力就是“着力改进干部作风,提高党和政府公信力”.我们要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在转作风增信任上下功夫,以作风转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相似文献   

3.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又明确强调"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政府公信力不足是许多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又影响着政府公信力增减。建设和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要从政府自身做起,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建设服务型政府;尊重公众知情权,推行阳光行政,促进廉洁政府建设;积极搭建互动平台,改善党群、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政府公信力问题的核心是政府信任问题,政府对公共权力的使用、对公共责任的履行、对公共伦理的践行、对公共产品的供给以及文化环境、舆论氛围和个体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公众对认知政府的信任。要实现政府公信力提升就要进一步明确其主体地位,从政府与公众两个维度入手有效提升政府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6.
陈天祥 《学习月刊》2012,(11):41+47-41,47
近年来。在“华南虎事件”、“李刚事件”和“浙江乐清村长之死”等公共性事件中.民众普遍质疑相关政府部门对这些事件的解释。在政府主导的各类评比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活动中.人们对其中的成功者、获奖者也普遍颇不以为然,有“被文明”、“被卫生”之感。这些都说明.政府的公信力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它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对一个政府来说.公信力丧失是最大的危机.这一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势必影响政府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秩序主导力量作用的有效发挥.其后果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7.
提高政府公信力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公信力建设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政府各项制度改革和建设的一块基石。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信任和信心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公信力是政府治理合法性的基础。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有赖于获取公众的认同。在实践中,政府的公信力取决于政府的信用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政府公共关系,作为政府沟通与公众关系的一项职能,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存在着内在的契合。然而当前,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上,均存在误区。提升政府的公信力,迫切需要改善政府的公共关系状况,全方位地提高政府公共关系的水平和绩效。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当代》2011,(8):59-59
6月9日的《人民日报》刊登的“人民日报评论部”文章指出,相对于经济发展成就、社会财富积累等“有形资产”,公信力属于“无形资产”。每一起突发事件,处理不好会成为损伤政府公信的消极因素.应对得当则可能是增加政府公信的契机。如果事情出现后不是衔恨披露信息者“瞎捅娄子”,而是尽力促成政府与民众的顺畅互动;事态激化后不是推卸责任,而是着力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化危为机的“双赢局面”——政府提升了公共管理的水平与公信力.百姓实现了正当的诉求和利益的公平。  相似文献   

10.
公信力是政府治理合法性的基础.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有赖于获取公众的认同.在实践中,政府的公信力取决于政府的信用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政府公共关系,作为政府沟通与公众关系的一项职能,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存在着内在的契合.然而当前,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上,都陷入了错误的窠臼.提升政府的公信力,迫切需要改善政府的公共关系状况,全方位地提高政府公共关系的水平和绩效.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以来,中央突出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并从干部作风问题入手,先后作出“八项规定”,提出“六项禁令”,到反对“四风”,到“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显而易见,只有具备良好的作风,才能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才能不断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以作风正党风、以党风正民风,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2.
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把政策目标变为现实的重要载体和保证。对于政府工作来说,政府执行力产生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有利于保证政府执行力。在现代法治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政府要想实现政令贯通,要想实现有效管理的组织目标,要想实现其为人民服务、为发展服务的使命,首先必须保证其必须的公信力和有效的执行力。本文分析了新疆当前政府公信力失范的症结原因所在,剖析了政府执行力下降的关键原因,并提出必须高度重视政存执行力和公信力的路径选择问题,认为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存在的一块“短板”,是我们政府工作的生命所系,要把执行力和公信力当作政府的生命力来重视,并切实采取实际措施来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2003年非典时期实施领导干部问责制以来,像“瓮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一系列重大社会事件中,都有官员被问责,或受党纪政纪处分,或受国家法律制裁。问责制的实行,给领导干部以极大震撼,让人民群众拍手称快,对平息民愤,保持社会稳定,提高政府公信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度被誉为是我国政治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是提高我国公权公信力的制度尖端武器。  相似文献   

15.
周千山 《新湘评论》2009,(11):37-37
干部作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县乡两级政府和党员干部而言,面对“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两大关键任务,转变政府职能,改进自身作风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周千山 《学习导报》2009,(11):37-37
干部作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县乡两级政府和党员干部而言,面对“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两大关键任务,转变政府职能,改进自身作风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去年底,一场由网友自发组织的“2004年西安发展十大教训”评选活动,得到了当地网民的积极响应。轰动一时的西安宝马彩票案,在网民的评选中位居“十大教训”之首,其理由被表述为“影响了政府公信力,损害了西安形象”。此次评选具有鲜明的“网民议政”色彩,西安市委市府对评选予以高调回应,涉及的一些问题已经或正在得到解决。同是一个宝马彩票案,在政府看来是“圆满解决,提高政府公信力”,在网民看来却是“影响了政府公信力,损害了西安形象”,而且正是出于对政府就宝马彩票案总结的经验的质疑,认为此案“首先是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政府更…  相似文献   

18.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身能力来获取社会组织和公众信任的能力,它取决于宗旨的公共性、民主性,组织的合理性,决策的科学性,实施的凝聚力。同时也是社会组织及公众对政府能力及行为的一种主观评价。  相似文献   

19.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高度关注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建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诚信的缺失和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成为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瓶颈性问题。本文基于对《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1-2019)》(CSMR)的民调数据,揭示了受访民众对政府官员及办事人员信任程度不高的现象,分析了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主客观因素。结合北京市2019年推出的"接诉即办"改革,探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重构民众政治信任差序格局的优化路径与策略举措。新时代加快政府治理思维转变,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对于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现代政府治理体系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20.
<正>对政府公信力案例分类研究时发现,公民权利保障与政府公信力有密切关系。依据人权三个层面内容所揭示的公信力弱化的规律,探讨民众对地方政府不信任的机制,能够解释政府公信力弱化之根源和机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近20年来,特别是2003年"非典"事件之后,我国各类政府公信力案件的发生及在媒体上的传播,加速了社会各界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问题的关注。从2006年"政府公信力"概念首次出现在温家宝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