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在 2 0世纪 90年代基本做到了与时俱进 ,其影响得以扩大。普京执政以来俄共影响日渐萎缩 ,根本原因在于俄共的社会基础不断削弱。俄共政治主张过时 ,自身的失误及普京当局的无情打压 ,是俄共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目前俄共面临的总体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阶段挑战大于机遇。俄共能否适应形势 ,保存实力以待东山再起 ,完全取决于俄共今后如何运作。  相似文献   

2.
在1995年12月17日举行的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选举中,久加诺夫领导的俄罗斯共产党大获全胜,一跃成为议会第一大党。随及的一系列重大人事变动都说明俄共取得的议会选举胜利已对俄政局产生了巨大影响,俄共已成为俄政坛上一支举足轻重的重要政治力量。然而,俄共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是来之不易的。现在的俄共成立于1990年6月,1991年“819”事件后俄共中央被解散,财产被没收。1993年2月俄共重建时在偌大的莫斯科竟找不到一间会议厅。事隔不到3年,俄共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还逐步发展壮大。如今俄共拥有55万党员,2万多个基层组织…  相似文献   

3.
俄共复兴社会主义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京执政以来俄共先后进行了三次策略性调整,探索新形势下实现重掌政权、复兴社会主义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俄共强调,要重建社会主义,必须首先要宣传社会主义制度;俄共要在社会中树立新的形象,改进工作方法,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科学社会主义》2021,(4):146-152
1921年俄共(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通过十月革命和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政策,俄共(布)在建立了稳固政权的基础上,实施了新经济政策的改革;俄共(布)主导下的共产国际推进东方世界革命战略,直接帮助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进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俄共(布)新经济政策所代表的改革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所代表的革命,成为20世纪20年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大潮中具有标志性的两大支流。  相似文献   

5.
俄共在杜马选举中的失败引发了党内重建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为摆脱困境,俄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重建自己的社会基础,重新调整工作重心和斗争策略,尽快实现党员年轻化,增强党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莫斯科专电莫斯科郊外克里亚季马河畔一座普通的旅馆里,人头攒动,荧灯闪烁,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在这里复生。作为苏共重要组成部分的俄共,在1990年6月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宣告成立。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停止苏共和俄共的活动,并没收其财产,使俄几百万共产党人失去了合法的政治地位。一年半后,1993年2月13日和14日,俄共第二  相似文献   

7.
3月2日俄罗斯总统选举的时间越来越近了。目前,俄共在国家杜马选举中占有57个席位,是议会第二大党,实力比高峰时出现萎缩。作为俄最大的左翼反对派政党,俄共在苏联解体前一年成立,经历了18年的起伏,在欧洲仍是最有影响的政党之一。俄共还有强大号召力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内战和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忙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人们还无暇反思政权机构的改革、完善问题。1921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十大的讲话中,提出了官僚主义的存在和与它作斗争的必要性。1992年3——4月间,列宁作俄共  相似文献   

9.
列宁在领导俄共(布)执政的过程中,围绕共产党执政方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俄共(布)可以与其他政党实行多党合作;党应通过苏维埃机关对国家政权实行总的领导;要明确党政职责,实行党政职能分开;执政党要重视法制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相似文献   

10.
政党文化是政党的精神灵魂,关系到政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政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列宁晚年从巩固俄共(布)执政地位的高度全面论述了俄共(布)政党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从政治文化的不同层面深入分析了俄共(布)政党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难题;从文化建设的规律角度科学地提出了俄共(布)政党文化建设的基本举措。列宁的这些探索对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政党文化建设的文化自觉,把握政党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建设好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借助政党文化的力量推动自身发展,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1.
工会问题是深入讨论俄共(布)、共产国际对中共早期革命影响的关键切入点.本文的讨论挖掘出长期被学界忽略的一个重要侧面,即反映中共领导工运和工会发展的讯息,也是俄共(布)与共产国际派使者来华调查,力图发动城市革命所格外重视的内容.本文在梳理中共建立前后俄共(布)、共产国际获得中国革命讯息各条路径的基础上,将苏俄对中国工会情况接收与回应的动态发展过程予以清晰呈现,从中也反映出相较于以往更为丰富的、中共建党前后的工会发展实态.  相似文献   

12.
3月2日俄罗斯总统选举的时间越来越近了。目前,俄共在国家杜马选举中占有57个席位,是议会第二大党,实力比高峰时出现萎缩。作为俄最大的左翼反对派政党,俄共在苏联解体前一年成立,经历了18年的起伏,在欧洲仍是最有影响的政党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确理解列宁“少谈政治”的思想陕西省委党校研究生部郭榛树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和俄共(布)中央提出了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利用喘息之机把党的首要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受到了人民的大力拥护和支持。可是当时俄共党内有些人却醉心于"革命空谈",大唱"政治高调"...  相似文献   

14.
1996年俄罗斯不论在内政还是外交领域,都发生了一些引人注意的重要变化。一、在宪法范围内比较正常地举行了总统改选、政府换届和地方行政首脑改选,政局趋于相对稳定。近一年多来,俄罗斯的立法和行政系统相继换届。1995年末议会改选,有4个党派进入国家杜马:以久加诺夫为首的俄共,以切尔诺梅尔金为首的“俄罗斯——我们的家园”,以亚夫林斯基为首的“亚博卢”集团,以日里诺夫斯基为首的自民党。俄共成为国家杜马中最大的议  相似文献   

15.
论列宁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俄共)的领导者,在领导俄共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党建理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他指出无产阶级政党要根据自己地位和任务的变化,充分认识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从纯洁党的组织、密切党群关系、提高领导经济的能力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等方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列宁关于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俄共(布)既有党内关系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此,俄共(布)十大探索以“工人民主制”为总框架构建充满活力的党内关系,设立“监察委员会”形成对权力的有效监督,通过“关于党的统一”决议确保团结一致的党内关系.其启示主要是: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关系;要以超前的总体设计提高党内关系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要以完善的制度确保党内关系建设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7.
《理论视野》2021,259(9):86-93
《论俄国革命》是罗莎·卢森堡在狱中写就的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著作。驳斥教条主义者的歪曲与毁谤、论证十月革命的伟大成就和世界意义、展现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坚定信念,是这本著作的主旨。对革命成功后俄共(布)实施的土地政策、民族政策与国家政权建设政策的批判性分析,则体现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高度自觉的革命精神与批判精神。卢森堡在批评俄共(布)具体政策时显露出的历史局限性,她关于民主、人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思考,都是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莫斯科专电 7月开始,苏联进入了休假季节,然而首都莫斯科的“政治热”并未因休假季节的到来而有所减退。7月25日和26日,苏联共产党举行了中央全会。8月2日和3日,以俄罗斯联邦副总统、俄共中央委员鲁茨科伊为首的部分俄共党员在莫斯科开会,宣布成立“俄罗斯共产党人民主党”。8月4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颁布的“非党化”命令开始生效。8月6日,拥有800多万党员的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也召开了中央全会。鉴于俄共是苏共的骨干和主力,而叶利钦  相似文献   

19.
1920年苏联国内战争结电后。列宁指出要把工作五点转移刘建设上来,这时他已记买到这个主张与战时共产主义的冲突。战时共产主义是指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党为战胜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而采取的一种做法,它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的弊病在转人和平建设时期之后日趋严重,以致触发喀琅施塔得叛乱。喀琅施堵得的水兵农民成分居多,由于他们对战时共产主义的余粮收集制不满,在阶级敌人挑拨下发生叛乱。列宁说,这个事件是一道闪电。它促使列宁和俄共(布)下定决心废止与和平建设相停的战时共产主义。1921年3月17日,正当镇压叛乱的军队向喀琅施塔得进发时,在莫妇科召开的俄共了布)十一大一致通过了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的建议.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用  相似文献   

20.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可说是自俄国十月革命以来,摆在马克思主义者面前最重大、最复杂、最迫切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之一。列宁逝世后俄共(布)党内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尼·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