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洪斌 《侨园》2012,(1):38-39
与田家英交往的这位老干部叫段涌泉,他生前最后一个职务是沈阳某国有大型企业的正局职党委书记,还是当时的省顾问委员会委员.在他的革命经历中,在他接触与交往过的(按时间先后)陈伯达、田家英,浦安修、胡耀邦、王任重等老一辈"重量级人物"中,尤与田家英的交往和情谊,最为弥足珍贵,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2.
《党政论坛》2008,(10):6-6
田家英(1922~1966)。原名曾正昌,田家英是其笔名。他祖籍成都双流,3岁时丧父,初中一年级时母亲去世,他辍学去中药铺当学徒并开始用田家英的笔名给报刊投稿。14岁时他在报上同一个教授论战并大获全胜,被人称为神童。193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成都县立中学,1937年因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参加海燕社被学校开除,  相似文献   

3.
一 凡是研究过“文革”历史的人,对江青的印象都比较深刻,国外有的报刊还不时对她有所报道。在“文革”期间,江青倚仗毛泽东的权威和她自己的地位,呼风唤雨,权力极大,影响极深,这是不容置疑的。“文革”开始以后,陈伯达任中央文革小组组长,江青任第一副组长。陈伯达有一段时间因病休假,中共中央任命江青为代理组长,负责文革小组的全面领导工作。即使陈伯达在组长的岗位上时,江青也是实际上的一把手,往往是她说了算。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江青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中央核心领导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4.
田家英为什么自杀?是怎样自杀的?迄今45年过去了,这件事仿佛还未取得完全的共识。而真正厘清这件事,对了解“文革”乃至高层政治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于继增  刘秀娟 《各界》2010,(8):10-11
共产党员不言后悔 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使得风声日紧。此间张闻天曾就自己的发言提纲征求过田家英、胡乔木等人的意见,因此他们7月20日曾分别打电话给张闻天,婉转地透露“上面”有不同看法,劝他“有些问题就别讲了”。  相似文献   

6.
陈烈 《瞭望》1996,(36)
小莽苍苍斋是田家英的室名。 田家英生前有志于清史研究,其收藏亦多为清代文人法书墨迹,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学术研究的价值,许多是难得的珍品。这一组“收藏纪事”,将择其收藏之精品向读者作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田家英(1922~1966),原名曾正昌,田家英是其笔名。他祖籍成都双流,3岁时丧父,初中一年级时母亲去世,他辍学去中药铺当学徒并开始用田家英的笔名给报刊投稿。14岁时他在报上同一个教授论战并  相似文献   

8.
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使得风声日紧。此间张闻天曾就自己的发言提纲征求过田家英、胡乔木等人的意见,因此他们7月20日曾分别打电话给张闻天,婉转地透露“上面”有不同看法,劝他“有些问题就别讲了”,张闻天的秘书也劝他还是不讲为好。但张闻天声称不能退缩,仍然坚持要讲,并在7月21日的华东组讲了3个多小时。  相似文献   

9.
陈烈 《瞭望》1999,(17)
在曾任毛泽东秘书的田家英的藏品中有一部明版《醒世恒言》,是康生的赠品,这就涉及到田、康之间的一段交往。在中共党内高级干部中,若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涵养与鉴赏水平,康生往往要争坐“第一把交椅”。他在诸如诗词。书画、金石。戏曲等方面均有一定造诣,但恃才自傲却大大超出了他的实际水平。有文章披露康生能画两笔国画,有一幅曾被收人上海“朵云轩”出版的画册中。他因而对别人吹嘘,自己的这种业余水平比起齐白石并不差多少。他所用画名“鲁赤水”,即是为挑战齐白石而起的。但这种在用名上的针尖麦芒,恰恰暴露了他的浅薄与偏狭…  相似文献   

10.
如何采访陈伯达 陈伯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泽东政治秘书,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之一.很多人问我,你是如何采访陈伯达的? 最初的采访,却是十分的艰难.这艰难是双重的: 首先,陈伯达虽然已经刑满,但是,他家隔壁便住着公安人员.因为陈伯达毕竟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他曾是中国的第四号人物,即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所以必须保证他的安全和不受外界的干扰.正因为这样,尽管北京有那么多的记者和作家,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走进他的家门.  相似文献   

11.
农村调查是田家英生前所做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从建国初期的合作化运动开始到他离开人世,从未间断。他是我们党内熟悉农村情况,熟悉党的农业政策,熟悉合作化历史为数不多的干部之一。五、六十年代,有些省市的负责人曾向毛泽东要求,把田家英下放到他们那里去工作。毛泽东不同意,他说:我是主张干部下放的,但田家英不能放,需要有人给我反  相似文献   

12.
虞丹 《瞭望》1988,(34)
武汉出版的《春秋》今年第二期中,发表了《陈伯达与其前妻》。读毕这篇文章,始知当年道貌岸然的陈夫子,原来也是一个今天同这个接吻、明天同那个拥抱的角色。 陈伯达婚外恋纠葛,属于私德问题,不值得公议,令我愤慨的却是这篇文章中所记载的“上面来人”同陈妻的一场谈话。  相似文献   

13.
杨银禄 《各界》2014,(3):15-17
钓鱼台居所的几番变化 “文化革命小组”成立后,其办事机构原设在钓鱼台国宾馆15号楼,后搬到11号楼,不久就固定在16号楼。陈伯达、江青及其他“文革”小组成员陆续搬进了钓鱼台办公和居住,陈伯达住15号楼。江青住5号楼。5号楼位于钓鱼台的东北角,  相似文献   

14.
江青对陈伯达说:我要摘掉你的领章帽徽 大约是1968年下半年,人民日报社报送了一份有关日本问题的材料,毛泽东阅后有一个较长的批示. 一天晚上,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小礼堂看文艺演出,节目没有完,陈伯达便叫王文耀,告诉在他办公室值班的缪俊胜,通知人民日报社尽快把这个文件给其他领导同志传阅.这件事小缪当时就办了.  相似文献   

15.
董边  曾立  曾自 《各界》2010,(9):87-91
本文记述的是母亲董边1998年病重时,在住院的十个月里,给我们讲述的关于她的故事。 她怀念延安的生活,怀念和我父亲田家英相识相爱的美好日子,称“那真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日子”。现整理出来,以释怀我们对父母的深深思念。  相似文献   

16.
冷素辉同志的《试析“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载《社会科学》1984年第9期,以下简称“冷文”),比较系统地剖析了“继续革命论”的错误实质及其危害性,读后颇受教益。但是“冷文”认为“继续革命论”是康生、陈伯达之流“制造和宜扬”的“反革命理论”,则是不正确的。因为: 一、“继续革命论”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的错误观点发展的必然结果。早在1957年,他就提出了“同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又团结又斗争,将是长期的”论点,并发动了反右派斗争,造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后果。而1958年召开的党的八届二次会议,又根据他的意见,错误地提出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  相似文献   

17.
江青与陈伯达是从延安开始认识的.那时,陈伯达是毛泽东的政治秘书,江青涉及政治工作较少,她主要负责照顾毛泽东的生活.所以,江、陈之间没有矛盾.据陈伯达说,江青曾两次向他表示想离开毛泽东,一次在延安,一次是解放初期在北京的西山.一段时期江青因身体不好,毛泽东就送她去苏联治病.  相似文献   

18.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刚爆发,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长期担任毛泽东主席秘书,坚持实事求是的优秀领导干部田家英遭迫害而死。田家英逝世43年后的今天,四川大丰人民依然怀念他,许多从上个世纪饥荒年月熬过来的老人仍念叨着"那年头,如果没有田主任,我们大丰不知要饿死多少人",对他充满无限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19.
钱江 《各界》2014,(7):90-93
1966年5月31日晚上,陈伯达带领已获领袖批准的中央工作组来到人民日报社夺权,并于6月1日推出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走出了他搅乱中央党报《人民日报》的第一步.对这篇社论的出笼,陈伯达非常满意,为此这天的报纸多印13.7万份,使6月1日的报纸发行量达到了194万份.  相似文献   

20.
唐燕能 《各界》2014,(11):8-10
1948年春,蒋月泉曾参加过国民党领导的上海“戡乱建国”宣传总队,这个问题在1953年民主改革、1955年肃反中都作过书面交代,结论为一般政治历史问题。与蒋月泉情况完全相同的唐耿良也并没有因为这个问题影响他的入党。“文革”中,蒋月泉按照造反派的要求,把这一历史问题重新作了书面交代。蒋月泉承认,他在1949年春节曾接到评弹研究会通知,要他到上海电台参加义务播音,募捐慰劳“国军”。他去唱了一段开篇。这是他历史上的一个“污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