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农村继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进入了调整产业结构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的新时期。在农村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对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经济发达的三角洲和半岛的沿海地区提出了要逐步形成”贸工农”型生产结构。建立“贸工农”新型的生产结构,是依据自然规律和商品经济发展规律而确定的科学而合理的产业结构。按“贸工农”型方针调整产业结构,就是要按出口贸易的需要发展加工工业,按加工的需要发展农业和其他原材料的生产。按照这样的配置,建立以国际市场需要为主要目标、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产业良性循环,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使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更加稳固,提高农业的社会经济效率,加快农业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2.
论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村面貌和提高农民福利;而增强农业竞争力、改变农村现状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靠地方政府加强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因此,分析地方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必要性,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农业厅厅长杨文宪近日接受本刊记者采访,在谈到农业法制工作时,他说,要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一定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工作重点,大力加强农业法制建设。杨文宪说,在新的形势下,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不断地增加农民  相似文献   

4.
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发展农村旅游,不仅满足了都市人到农村休闲度假的需要,更有利于农村经济实力的壮大。农业旅游品牌一旦形成,将会大大吸引外来投资,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农业资源进行设计、加工和整合,增加必要的服务场所,提高旅游舒适度,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村旅游景区。  相似文献   

5.
"循环农业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经济模式,它是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为重点,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发展沼气就是循环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省十一届人大代表、翠芳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韦翠芳一直关注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并在省人代会上就此问题多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司法》2003,(1):30-31
在全民普法教育中,我们结合吉林省的省情和实际,从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大局出发,自觉地把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工作当做大事来抓。通过深入地开展普法教育、村民自治和依法治村工作,提高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了基层政权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改革与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吴楠  李怀志 《法制与社会》2010,(27):233-233
近年来,丰县检察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充分履行检察职能,全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针对丰县农村人口较多、农业经济比重较大、涉及农村、农业、农民“三农”案件较多的情况,提出从改善和保障民生这个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入手,主动服从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力提供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  相似文献   

8.
樊丽  刘秀宏 《法制与社会》2013,(31):213-214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善、可行性强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律系统.结合国情和地区实际,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切实筑牢法律制度这个“防火墙”,是确保沧州市的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为未来美好生活营造干净、舒适的环境的必要之路.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农村犯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比例的绝大部分,农村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农村问题都是我们要研究的主要课题。1983年,我国经济体制的决定性改革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僵局,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新旧体制的转轨摩擦中,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激烈冲突中,农村社会这个一向被认为最保守、最稳定的“堡垒”和“净土”越来越松散,最越来越活跃。农村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 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首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飞跃发展,为促进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建设,促进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为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要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领导和投入,提高农业的地位,促进农村经济上新台阶。稳定农业,要靠政策,更要靠法律。实践证明,农业形势一好,往往容易对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实力作过高的、不切实际的估计,甚至出现挤农业、挖农民的现象。为了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管理,国务院于1991年12  相似文献   

11.
俞富 《行政与法》2007,(11):70-71
振兴农村经济,关键是要搞好农村乡土人才资源的开发。农村乡土人才根植于农村经济建设第一线,为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搭建农村乡土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对于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与队伍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铁军  张亮 《行政与法》2007,(11):56-57
农村人才是广大农民群众智慧的代表、力量的核心,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积极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努力构建农村人才队伍,是能否实现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本文以此为视角,探讨了我国目前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策略,提出了实现我省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土地是农村百业之基,是农民生存之本。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局面,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法律制度,关系到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因此,在保障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富  赵丹  付黎宏 《行政与法》2010,(10):77-80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的科技意识日益增强,农民对科技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不适应新型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并就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推进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加强一线农业科技力量,切实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培养创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是党和政府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农村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链条的断裂是由于制度建设的缺失。重塑农业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是根本。因此,只有进行制度建设,才能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新型农民,巩固和发展农村经济依靠新型农民,13亿人的吃饭问题、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也需要新型农民。因此,新型农民与农业现代化密切相关。吉林省农村新型农民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仍有一些不利因素影响新型农民队伍的发展。为此,必须提高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以期加快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对于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特征的我国西部地区而言,在技术落后、人力资本匮乏的制约下发展农村经济,资金要素至关重要。良好的农村投融资体制能够将农村资金高效地转化为农村生产资本,进而促进农村产出的提高。然而,西部地区农村投融资体制并不能适应"三农"发展的现实需要,造成西部农村发展面临资金短缺与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双重"瓶颈"。从法经济学视角可以发现,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投融资体制的变迁轨有着特殊的演化逻辑与规律,为此,应有针对性地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实现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的西部地区农村投融资体制的路径创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吉林省农村发展的现状入手,通过概述吉林省农村自然地理情况、经济总体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加强"三农"工作的相关政策,基本了解吉林省省情和现阶段"三农"工作的基本状况。在此基础上,对照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远景目标及国内其它地区的建设情况,找出吉林省在农村发展上所具有的优势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历史到现实、从主观到客观深刻分析其成因。提出在吉林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措施和可供选择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确定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策略可以从六个方面着手:一、以城带乡、创新领导体制;坚持求实与创新统一,科学确定新农村建设模式和标准;二、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三、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合理化供给;四、着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五、注重提高农民工素质;六、采取合理措施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