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九伶 《侨园》2005,(4):8-9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在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中国老人们为什么要移民到加拿大,我们为什么要人在异国他乡度过有限的晚年生活?在这里他们大多苦闷、忧愁,一脸的寂寞。中国的老年人太苦了。下面的介绍就是我自己的经历和我所见到的中国老人在加拿大生活的情况。在这里“扯淡”也是一种奢望2003年5月20日,我随着女儿和女婿以及小外孙,从北京乘加拿大的航班,经过10小时的航行,到达加拿大的温哥华。在那里办理了入境手续后,又在温哥华再次登机,前往我们的目的地——爱德蒙顿市。  相似文献   

2.
最近,在一所老年活动中心发现,这里的老人有的打牌,有的搓麻将,而活动中心给老人们配备的电脑却都关着。一问得知,老人们根本就不会使用电脑。近年来,很多老年活动中心都配备了电脑等设施,而由于不会操作,大部分老人的娱乐还仅限于跳舞、打牌、搓麻将这“老三样”。 在我国社会的传统观念中,人们往往只注重“老有所养”,而忽略了老人们精神生活层面的要求。如今,  相似文献   

3.
在哈尔滨道外区,一提起东莱公安派出所,不论老人、孩子,没有不称赞的.在东莱派出所管区生活了28年的居民唐桂玲说,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东莱派出所的干警时刻想着群众,十分珍惜多年形成的“警民鱼水情谊”.警民鱼水情东莱是个棚户区,春天多风,易发生火灾,干警们常常顶着大风在居民区巡视;夏季,他们经常到群众家修缮房屋,清掏积水;秋天,他们热心地帮助群众打烟囱、扒火炕、买煤、劈木柴.管区内有36户“五保户”,更是他们照顾的重点.74岁的王淑珍的老伴去世20多年了,无儿无女,性格孤癖,与谁也不来往.1989年民警刘义接片后,两次去都被赶出来.后来小刘了解到,老人在“文革”中被错误处理过,心里总是有疙瘩.刘义想方设法接近她,帮老人买煤、劈木柴,自己掏钱买  相似文献   

4.
在旅游的发展中,城市旅游是旅游发展中的一个新领域,也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新课题,到上世纪下半叶才引起学术界和实践界人士的关注。但是城市旅游的发展势头和规模都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到上世纪末,更出现了“旅游城市化”(Tourism Urbanization)的趋势。旅游从一种普通的  相似文献   

5.
李树果 《侨园》2012,(10):40-41
扶危济困感天动地 打这以后,风华歌舞团路义演一路捐助.县敬老院是他们常演出的地方,每次去都给老人带上大米、白面和食用油等生活用品.在学雷锋第五十个纪念日到来之际,他们又给这里的老人们捐赠了四十多台收音机.残疾儿童、残障学生、残疾青年也是演员们关爱的重点,一次演出结束后,他们为6名残疾儿童捐赠了5000元,还为县特殊教育学校捐款9000元.  相似文献   

6.
浅谈我国"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志远 《学理论》2009,(11):17-18
我国“乡村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从起步开始到进入初步的阶段,再到现在的初具规模,只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学者们的研究从开始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步步深化,到现在把目光又集中在了乡村旅游与环境的保护、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问题上。本文意在对过去二十多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与发展趋势做一个基本的概述。  相似文献   

7.
成都一年一度的花会开幕了。一群男女青年,搀扶着四位步履蹒跚的老太太,说说笑笑,漫步在万紫千红的园林中。 一位游人亲切地问候:“婆婆,福气真好啊,有这么多娃儿服侍。” “哪里哟!我们都是些孤寡老人。这些娃儿是我们的好邻居。今天陪我们来赶花会。”老人们回答。 这群青年为孤寡老人义务服务,  相似文献   

8.
“我们是新中国的老人,我们有革命精神,白头聚首其乐融融,学习锻炼,永葆青春。青松晚节,老骥壮心。献身四化,再上征程。”这是长沙老人大学的学生们唱的校歌。在老年大学生课堂里,有一位白发苍苍、瘦高个子的老人,身穿灰白衣服,戴着老花眼镜,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课。他,名叫龚复新,是位红军老战士、离休老干部,今年六十四岁,离休前为湖南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  相似文献   

9.
首都平壤有数十万老年人。每当同朝鲜同志谈起老龄问题,他们总是自豪地说,在共和国北半部,老年人无后顾之忧。平壤老年人所受到的尊重和照顾,是朝鲜敬老、爱老新风尚的缩影。踏进平壤住宅区,人们敬老、爱老的美风良俗恰似一股暖人心怀的春风。按照朝鲜的传统习惯,老人都同儿孙生活在一起。平壤的居民们继承了供养老人的民族传统,他们从不寻找藉口遗弃老人或者推卸供养老人的责任。我们走访的很多家庭,大多是祖孙三代同堂,共享天伦之乐。有的居民真挚地说:“家有老人,全家幸福”。在平壤居民中,老人同长子一起生活的居多。  相似文献   

10.
黄艳梅 《侨园》2012,(1):26
美国一直很重视反恐,尤其2001年"9·11"事件以来,去美国旅游就能体验到繁琐而细致的安检.2011年春天我随旅行团去美国,从洛杉矶国际机场下飞机刚走了几步,就遇到美国安全人员的盘问和检查.他要求我们出示机票和护照,问我们来美国的目的,我回答说是来美国旅游的,并出示了洛杉矶当地一家旅游社发给我们的传真,看完传真,安检人员才对我们客气起来.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医药部门采访时,曾听有关同志说,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黄火青同志是个中医药事业的热心人。他在退居二线前后,深入到湖南等四省调查研究,对当前中医药工作提交了一份很有见地的报告,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医药行家们的重视。我们得知这个情况,特地访问了这位令人尊敬的革命老人。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我们来到黄火青同志的家中,适值黄老外出。他的秘书老杨同志便先和我们攀谈起来。老杨告诉我们,黄老同中药有不解  相似文献   

12.
瞿水生(老农,六十七岁):我伲华西村靠党的好政策,这几年生产往上跳,日子越来越称心。全村家家都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煤气炉、抽水马桶,村上还安了个大锅炉,管子通到各家各户,洗澡时只要把龙头一开,热水就哗哗地淌下来了。日子这么好,还要好上加好。为了让我伲这些老人晚年过得开心,村上办了个书场,一百多座位,一色大沙发,真适意!春暖时节,村里还安排我们出去旅游。去年,党支部书记吴仁宝领着我伲到北京去逛长城,从上海乘飞机眨眼  相似文献   

13.
膝下全虚     
说话间,新春佳节就要到了。在中国的节日文化里,春节因其浓烈的人伦亲情意蕴而倍受国人重视。尤其是那些儿女在外地,或虽在一地却分居别处的“空巢”老人们,更盼望着在这个节日里  相似文献   

14.
党在我心中     
党在我心中留下的第一个敬仰,是感于雷锋、焦裕禄的形象.也不知多少个夜晚,我捧读《雷锋日记》,无私无我,奉献挚爱,我那尚是稚气的眼里,充满了泪水,稍一眨动,顺着眼角流下,滴湿了衣襟,心灵却是一片净化……我与新中国同龄,身心发肤上,虽然没有战乱疮痍的留痕,却经历了与共和国甘辛同尝的岁月.从呀呀学语到扶墙走路,窗外有疾风暴雨,等到欢跃于街头,已是阳光灿烂,满目清朗.千百年来驱逐不去的污秽——烟、赌、娼,荡涤殆尽,老人们说,这是真神下凡,赶走了恶魔.  相似文献   

15.
剑歌 《各界》2008,(2):67
自打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老人们津津乐道地讲述着"三顾茅庐"、"舌战群儒"、"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死诸葛吓退活仲达"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苦难是人类生存境遇中无法规避的本质属性,而文学是人类言说苦难的诗学方式。底层写作与苦难之间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从精英到底层展现了作家们重返现实关怀的写作之路;但透过“写什么”到“怎样写”却表达了作家们对底层苦难不同的价值立场,从代言到立言我们可以看到底层苦难的精神嬗变。  相似文献   

17.
张丽 《民主》2009,(6):19-21
张一贤老师是宁夏乃至西北兽医界的权威.他从55岁到今年75岁,二十年间把全部精力用在奶牛育种及科学提高奶产量研究上.他与同行们合作育养的奶牛,泌乳期牛奶单产从5000公斤上升到8500公斤…… 张一贤是宁夏大学农学院退休的教授,他的一些人生故事及他独特的人生价值观.让人深受感动。本文记录的是老人一些内心的声音及他践行的足迹,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8.
《侨园》2016,(8)
正我和妻子相伴已走过了37个春秋,年已花甲的我们依然相濡以沫,相互依偎,谁也离不开谁。偶尔哪一方因事外出几天,双方都会挂念不已,夜难以寐。每天我们都手牵手在小区里散步、晨练,小区里的老人们都对我们羡慕不已,都称我们是一对好夫妻。是啊,我们确实是一对恩爱夫妻,我们俩是在生活的风雨中相互搀扶走过来的。我们的"婚宴"是两个烤红薯1979年,我和妻子恋爱时,我在一家三线工厂水泥厂当工人,我当  相似文献   

19.
义务为弱势群体演出 当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进入小康后,对精神文化的需要日趋强烈.家住辽宁辽中县辽中镇的居民张君兰,就曾饱尝"文化饥渴". 1994年初,不甘寂寞的张君兰,找来七位亲属及邻居成立了文艺队.排练完,就在自家的院子里演,扭秧歌、跳舞、唱歌,完全是自娱自乐.尽管演出内容很简单,但每场演出锣鼓阵阵,热热闹闹,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看. 这一敲一打、 扭一唱,可急坏了因行动不便不能前来观看的老人们.一天,一位妇女来到张君兰家恳求:"我父亲每天听到你们的锣鼓声,急得都不吃饭,可他患脑血栓,又不能出来,今天特派我来跟你们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到我家院子演一场."张君兰与大家一商量,觉得这事儿既快乐自己,又快乐别人,何乐而不为呢,就去演了一场.感动得老人含着热泪说 "姑娘,你们这一演,我心里老亮堂啦,谢谢啊!"  相似文献   

20.
72岁的谭纪顺老人随全村成建制地迁来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山头镇河北北村已近一年,成为河北北村村民后,老人按规定办了退休,逐月领取生活补助.老人过去生活在距河北北村40公里远的东白石村.过去,全村人均收入不足700元,现在人均收入增长了4倍.地处偏僻山区、生活生产条件十分恶劣的东白石村,一年前就从中国的版图上消失了.有着250多年历史的东白石村,只是留在了谭纪顺老人的记忆深处.在山东半岛,穷村被富村或企业集团兼并而消失,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新趋势.据有关部门估算,自1987年以来,山东半岛至少有200多个贫困村被富村或强企兼并而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