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博的出现和蓬勃发展,催生了一种以网络为媒介的新型民粹主义,其主要特征是敌我思维化、泛道德化、简单化和常识化。微博民粹主义的正面意义是对社会精英阶层能起到一定的监督和警示作用,与此同时也存在危及自媒体传播秩序,瓦解社会公共信任,导致社会生活"西西里化"等严重消极影响。扭转微博公共领域民粹化倾向要采用综合治理方法,即提高网络时代党的执政能力,创新微博治理方式及引导青少年群体的自媒体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2.
熊培云 《南风窗》2008,(21):26-27
乡村公共生活对于过去,逢年过节,在S村总有一些热闹的事情可以追忆。比如舞龙灯、舞狮子、跑旱船等等。只是,伴随着社会的开放与变迁,这些"田间文艺"渐渐销声匿迹。至于这二三十年来S村最日常的公共生活,给人印象最深的至少有两个:一是集体看电视,二是"聚众赌博"。  相似文献   

3.
重新理解公共管理中的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的社会活动中,公平有着不同的含义。公共管理中的公平,应该是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实现的群体公平,是使全体社会成员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平等分享公共利益的公平。在公共管理中,公平与效率分属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范畴,效率是为实现公平服务的。只有实现公共管理中公共权力的合理分配,才能从根本意义上实现公共管理的公平。  相似文献   

4.
唐小兵 《南风窗》2014,(8):89-91
如何在缺乏深厚说理文化传统,同时又被20世纪的意识形态迷雾影响过的中国,滋养一种新的说理文化来培养健康的公共生活,是困扰当今知识界的重要议题。说理,是政治辩论、公共生活和私人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说理意味着一种表达和聆听,预设着双方彼此尊重对方的智商和人格,除了"求同",其实也应该"存异",甚至"求异","异"才丰富了说理者自身的知识和文化。即  相似文献   

5.
论公共产品供给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产品供求矛盾已成为我国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制约和谐社会建设。公共产品供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个人收入增加导致公共产品需要增长,公共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包容性使公共产品供给成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活方式;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是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结果;供给均衡性公共产品是解决社会利益群体分化的要求;公共产品供给与政府职能转变互为因果。我国已具备大量供给并合理分配公共产品的社会条件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美国步入富裕社会阶段后仍存有贫困问题,尤其是因无法满足公共需求而产生的公共贫困问题。加尔布雷思认为美国存在着强大的计划体系和弱势的市场体系,两种体系的不平衡发展是美国贫困等现象产生的根源。这就需要在经济上实行"新社会主义",即由政府通过公有制对计划体系的权力进行限制,对市场体系加以扶持,以此加强对计划体系的抗衡力量,促进两种体系的平衡发展,最终达到满足公共需求、实现公共目标的目的。"新社会主义"是经济学的概念,而其实施也有理想化的一面,但这对于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共权力观念是政治观念的核心,农民政治观念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重要维度。本文通过对2000年和2017年两轮山东农村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随着新世纪以来的"社会政策下乡",农民的政治观念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由"社员意识"向"村民意识"的回归以后,正在由"村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型,主要表现为参与村庄选举的权利意识增强了、民主选举意愿超越了村庄"熟人社会"的界限、越来越关心国家政治、对公共权力的期望趋于理性以及对公共权力的评价更加积极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政治建设的制度设计应充分回应农民政治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的制度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国家在新公共管理中 ,坚持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制度取向。这一制度取向的基本内容是 :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根本出发点 ,以掌握国家政治权力为主要目标 ,以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为基本策略。由于采取了新公共管理途径 ,这一制度取向在具有政治性这一价值理性特征的同时 ,也具有公共性与效率性等工具理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李文军 《法制博览》2013,(10):299+298
公共选择理论把人类社会分为两个市场,即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经济市场中个人的理性同样也适用于政治市场,因此,代表政府行使公职的人员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常就会进行权力设租、寻租,所以有必要一方面在某些公共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垄断;另一方面加大惩处力度,增加腐败犯罪成本。  相似文献   

10.
公共是每个人的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南风窗》评选"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和组织已经是第七年了。"公共"是一个对我们既亲切又陌生的词。它与"公家"、"一大二公"都占着一个"公"字,而"公共"联在一起使用,又有  相似文献   

11.
苏联改革时期形成的独立于国家控制的公共领域,直接导源于戈尔巴乔夫推行的"公开性"。戈尔巴乔夫通过"公开性",从构建公共讨论空间着手,引入社会批判机制,发展舆论多元化,直至允许独立于国家控制之外的社团网络、政党的出现等,在个人、社会与国家间建构了一种新的交往关系,形成了具有批判功能的反体制的公共领域,它一方面解构了苏联政治制度赖以存续的政治文化基本成分,另一方面,新的政治文化开始浮现出来,进而引发了苏联政治文化的根本性转型,苏共政权出现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12.
侨务公共外交:理论建构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男 《国际展望》2012,(5):29-39,71,143
"侨务公共外交"作为一个新概念,尚未得到系统性的理论阐释。本文以主体、客体、实施途径和实施目标这四个基本要素为切入点,把侨务工作与公共外交从逻辑上和实务上连接起来,并以此为基础对侨务公共外交的内涵进行初步界定。侨务工作如何借鉴公共外交在实施途径与策略上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务实性,公共外交的运作如何利用好侨务资源,将是侨务公共外交理论建构的重要内容。中国作为一个侨务资源大国,在拓展侨务公共外交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面临着若干重大障碍。无论是发挥优势还是克服障碍,其过程本身都将为侨务理论工作者提供肥沃的创作土壤。  相似文献   

13.
大量供给公共产品,并以均衡性公共产品供给为重点,是当今社会建设的主流和制度安排的重点。这一制度安排背后,潜藏着国家、市场、社会的互动,也是社会命题的核心内涵。政府、社区组织、居民互动合作,是在社区内有效供给均衡性公共产品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越发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不断推进各项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工作。作为完善农村体制最关键的服务之一,公共法律服务在当前我国农村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探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的特征和意义,在剖析其发展面临的困境之后提出改善措施,论证了优化农村公共法律服务是重要的社会政策举措,可以使我们的法治文明得到更好的实践,对于实现乡村的振兴具有长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新军 《南风窗》2008,(20):51-53
20世纪前,美国各级政府都没有完整的公共预算制度。那时所谓预算不过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事后报账单,为贪赃枉法留下无数机会,腐败现象屡禁不绝。"进步时代"的改革者用公共预算来组织政府,利用预算的社会作用来构建社会的繁荣。美国社会逐步告别了权贵市场经济,走上了法治市场经济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公共管理职能内在于社会之中.在国家产生之前,它由社会成员共同承担;在国家产生之后,上升为国家职能,由专门的机构、专职人员来履行;在国家消亡的过程中,它逐步归还于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消亡,它将完全回归于自由人联合体.国家公共管理职能的履行,是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公共管理职能演变的认识,为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提供了三点重要启示:一是国家职能需要稳定地由阶级统治转向公共管理;二是公共管理主体需要积极地由国家一元转向社会多元,形成多元主体依法共治的格局;三是当代国家治理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相似文献   

17.
张子磐 《法制博览》2023,(30):66-68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个人信息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公共管理领域中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出台的基本背景,归纳总结了公共管理领域中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面临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公共管理领域中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具体路径,希望能够为当下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国际社会中关于中国的"知识库"(即公共知识)是认识中国的过滤器和导航仪,决定着来自中国的新信息能否被接受。策略性地向国际社会输入高质量的知识性信息,是从根本上改善中国形象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公务员是掌握公共权力的一个特殊群体,而任何执掌权力的人都可能利用公共权力来谋取个人私利。义务本位即是以公务员的义务为核心,以高于普通公民的规则法律来限制和规范其行政行为,并以公务员履行应尽义务的状况作为评价公务员的唯一标准。只有坚持义务本位,才能增强公务员为国家、社会、人民服务的责任感,有效防止滥用权利和以权谋私或行政失职行为的发生,从而解决公务员作为"公共人"和"经济人"双重身份带来的矛盾,它是达到有效控制与约束公务员对公共权力的行使的一条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良好的公共治理已经成为各国普遍接受的治国理念,新时期社会政治文明建设要求在治理过程中积极践行协商民主,保障公民话语权的有效行使。公共治理中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合作理论都对话语权的行使提出了要求,在当下中国公民行使话语权仍存在诸如受到差别待遇或是缺失等问题,要求政府培养倾听能力,转变治理角色,给予社会团体更多活动空间,培养现代公民精神仍然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