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领域的犯罪现象越来越普遍。“白领犯罪”一词不断出现在我国法学教科书和有关论文中。那么,什么是“白领犯罪”呢?美国犯罪学家,“白领犯罪”一词的首创者萨瑟兰教授所著的《白领犯罪》一书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 中国台湾刑法学家林山田认为:“萨瑟兰教授的白领犯罪这一定义具有犯罪学和刑事政策上的重大意义。”英国犯罪学家曼海姆认为:“假如有为犯罪学而设的诺贝尔奖的话,萨即可以以其白领犯罪理论而获诺贝尔奖。现将《白领犯罪》一书第一章“白领犯罪问题”译出,以供参考。——译者  相似文献   

2.
萨瑟兰与白领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领犯罪 (white -collarcrime)是美国犯罪学家兼社会学家埃德温·萨瑟兰提出的一个概念 ,是对犯罪学和社会学的一大贡献。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萨瑟兰的生平、提出白领犯罪的背景、提出白领犯罪的意义以及白领犯罪的新近发展。  相似文献   

3.
埃德温·H·萨瑟兰是犯罪学史上一个无可争议的重要和有影响力的思想者(2)。他开启了白领犯罪(White Collar Crime)研究领域并创立了“差别交往理论”(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3)。他不仅引领了他所在时代的犯罪学进程,也深刻影响了他身后70年的国际犯罪学研究(4)。以其名字命名的“埃德温·H·萨瑟兰奖”是美国犯罪学会最重要的年度奖项。萨瑟兰的主要著作有:《犯罪学》(1924),《两万名无家可归者》(与洛克合作,1936),《布卢明顿地区的犯罪和少年越轨生态学研究》(1937),《职业窃贼》(1937),《犯罪学原理》(1939),《白领犯罪》(1949)(5)。其代表作为:《犯罪学原理》《白领犯罪》和《职业窃贼》,前两部著作在国内已有译本[埃德温·萨瑟兰,唐纳德·克雷西,戴维·卢肯比尔:《犯罪学原理》(第11版),吴宗宪,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E·H·萨瑟兰:《白领犯罪》,赵宝成,等译,苏明月,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唯有《职业窃贼》中文版阙如。此次翻译《职业窃贼》,旨在为深入研究“萨瑟兰学说”或...  相似文献   

4.
企业家犯罪的研究是从犯罪主体方面来看待犯罪,它与西方犯罪学中的白领犯罪并不重合,企业家犯罪可以分为国有企业家犯罪和民营企业家犯罪,它根植于企业家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制度因素。对此类犯罪进行遏制需要刑事法网的严密和改善,同时要结合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才能奏效。  相似文献   

5.
一、什么是经济犯罪早在1872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预防与遏制犯罪的国际会议上,英国学者希尔(E、C、Hiu)在他的《犯罪的资本家》学术报告中,首先提出经济犯罪这一概念,但未引起与会者的重视。直到1939年美国的犯罪学家苏者兰(H.E,Sutherland)提出“白领犯罪”之后,经济犯罪才作为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时至今日,在犯罪学界、刑法学界乃至各国司法实践中,对  相似文献   

6.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犯罪学的基础性问题。这类问题的争论并未在学界达成共识,也影响到犯罪学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对犯罪学研究对象的争论起源于对犯罪概念的定义、内涵和外延的争论。犯罪学与刑法学学科界限的争论突出了犯罪现象研究的重要性。在犯罪原因研究与犯罪现象研究孰为核心的争论中,犯罪学家们发现缺乏犯罪现象研究的犯罪原因研究逐渐失去了基础,理论发展陷于停滞。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价值判断的争论中,都显现出犯罪现象研究的基础性作用。所以犯罪学研究对象应当回归以犯罪现象研究为重心。  相似文献   

7.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在犯罪学研究中究竟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还是认识事物的现象事关犯罪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问题。"犯罪原因说"是自犯罪学建立以来犯罪学家们透过犯罪现象认识犯罪本质,进而制定犯罪对策的犯罪学说。被称为科学犯罪学或者新犯罪学的"犯罪现象存在论"通过对犯罪现象的研究发现"犯罪现象的本质、产生、存在形态、发展和变化规律等"。问题的关键是,对犯罪现象的研究并没有超出"犯罪原因说"的范畴,最终又回到了犯罪学研究的原点。  相似文献   

8.
犯罪学是一门以研究多变的犯罪现象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当它被认识论这个工具重新挖掘的时候,犯罪学的基础理论就会稳定而清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犯罪学认识论是可以帮助人们弄清犯罪学的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理论和认识方式,并能够极大地促进犯罪学共同学科意识的形成。犯罪学认识论包括犯罪现象的认识论、犯罪原因的认识论和犯罪对策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9.
古典犯罪学派和实证犯罪学派使犯罪学在犯罪学历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奠定了犯罪学的基础理论。对这两个学派的历史源流和相关理论进行对比,能找到犯罪学的发展轨迹,理解古典犯罪学派和实证犯罪学派的理论核心,为犯罪学研究扩展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0.
我国犯罪学存在若干认识误区,在科学性方面有待加强。犯罪概念方面的误区表现在混淆了研究对象层面上的犯罪和概念层面上的犯罪,过于追求犯罪概念的精确化,忽视犯罪概念的心理学考察。研究方法方面的误区表现在认为犯罪是不可以量化的,量化就是有数据,忽视测量量具的标准化,认为犯罪研究是纯客观的。在犯罪学体系方面,传统犯罪学体系因其逻辑结构的大众化、通俗化和易滥用性不利于犯罪学往纵深方向发展。建立在关系哲学和实证分析基础上的关系犯罪学成为当今犯罪学体系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刑法理论中,犯罪客体是一个研究相对薄弱同时又广受争议的范畴。文章从犯罪客体与犯罪构成、犯罪对象、法条竞合的关系入手,重新审视犯罪客体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犯罪客体的相关范畴,从而让犯罪客体的潜在价值真正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2.
在各国关于共同犯罪的刑事立法中,存在着区分正犯与狭义共犯的二元参与体系和不作上述区分的统一正犯体系两大类型。统一正犯的本质并不在于是否区分不同的参与样态,而在于对统一正犯而言,不同的犯罪加功样态并无刑罚制裁资格上的重要性;二元参与体系在法律条文中,不仅就犯罪成立概念性地区别正犯与狭义共犯,亦于刑罚评价上区别二者之体系。二元参与体系的主要特点并非在于对犯罪加功类型的区分,而是其在规范上对于不同的加功样态机械地配置了轻重不同的刑罚效果。统一正犯概念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避免参与类型区分上的困难。我国刑事立法上对犯罪参与体系采用的是统一正犯概念,共犯自然不需从属于正犯成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刑法中转化犯的定义 ,并进而提出转化犯是指行为人在实施基本罪的危害行为时或者在基本罪造成的不法状态持续过程中 ,由于发生了法定条件 ,使基本罪性质发生改变 ,转化成为另一重罪 ,由法律规定按重罪定罪处罚或者从重处罚的犯罪形态。然后对转化犯的基本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由于法律的修改 ,同一犯罪行为在不同的法律时段有不同的罪名和不同的量刑标准。而同一行为在不同法律时段中触犯的不同罪名 ,其犯罪构成有一定的共性 ,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别。连续犯本应定一罪 ,却因跨越不同的法律时段而触犯了不同的罪名 ,其定性也就成为相当棘手的问题。司法实践中此问题在拐卖犯罪案中尤为突出 ,本文对此略作探讨 ,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 ,并兼论其他。  相似文献   

15.
从价格违法行为的定义入手,分析我国目前价格违法行为的种类,探讨价格违法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问题,认定我国价格违法行为具有突出的犯罪倾向。  相似文献   

16.
我国学界目前对编造并传播证券交易虚假信息罪的客观要件、主观要件、罪数界限在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分歧,经逐一比较分析,方可得出合理结论。  相似文献   

17.
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第294条规定了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三个罪名,这为打击黑社会组织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以期引起立法机关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犯罪的中止形态在多数情况下是单独存在的,但在一定情况下可能与犯罪既遂、犯罪未遂和犯罪预备等犯罪停止形态发生竞合关系。当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犯罪未遂和犯罪预备发生竞合时,一般情况应按中止犯罪来处理比较合理恰当。  相似文献   

19.
一个选择犯包含几个犯罪构成而不是只有一个犯罪构成 ,因而如果行为人基于概括的故意 ,连续数个行为分别触犯一个选择犯不同的选择性罪名 ,就构成实质的数罪 ,而且不成立连续犯 ,多数情况下应予数罪并罚。  相似文献   

20.
转化犯之犯罪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化犯是刑法理论中一个较为独特且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借助犯罪构成理论研究认为 ,转化犯 ,指在行为人实施的已构成某一故意犯罪 (本罪 )的基本行为的同时或者非法状态持续过程中 ,由于特定行为或结果的出现 ,使基本行为与特定行为或结果的结合该当另一较重的故意犯罪 (转化罪 )的构成要件 ,依法律规定以转化罪定罪处罚的犯罪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