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晋商传统文化的法律理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文化是支配人类法律实践活动的价值基础。晋商传统文化是直接在传统法律文化的框架下形成和运作的。晋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诚实信用、严格管理、任人唯贤、官商结合等体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征的原则。从晋商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其所体现的法律文化精神和法律理念,对于我国当前法治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传统中国乃伦理社会,儒家伦理思想占统治地位,“德”、“札”遂成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石。“德”、“礼”不仅是法律制定和执行的依据,而且法律的内容也大多关乎“德”、“礼”。“德”、“礼”的这种主导地位,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一定的阶段性。这种“德”、“礼”主导下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中国法制建设仍然从正反两个方面发挥着其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文化,是在不同的时间、区域,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因此,世界上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端于具有发展原始农业良好条件的黄河流域,在漫长的历史行程中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农业文明色彩的法律文化机制。它有着自己固有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一个多意词。从人们日常的使用范围上看,它可以分为宏观文化、中观文化和微观文化。宏观文化是指某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总和。如,夏、商文化,龙山文化,丁村文化等等。中观文化是指精神文明,即意识形态,如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政治理论,法律观念,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等。微观文化是指学校教育,音乐美术,书法绘画,或某一具体文化,如茶文化、酒文化、陶瓷文化等等。从作用上看,还可以分为先进(进步)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所谓先进文化是指能够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前进…  相似文献   

5.
张善根 《探索》2015,(1):184-190
法学对信任的关注,来源于社会信任危机的来临以及法律对信任危机干预的可能性。社会信任危机的社会本质是时空错乱,既表现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心理危机,也是制度转型的危机所在。在传统社会中,法律不能直接建立有效的社会预期,而是经由法律与社会规范的同构而形成。因此,传统社会中的信任与法律表现为弱相关关系。与此相对,现代社会中,法律无需通过社会规范这一桥梁就可以建立强有力的有效社会预期,使得法律与信任表现为强相关关系。社会信任危机的法律治理在于信任结构的法律改造,即在宏观上,通过改善社会结构,建构社会结构与法律制度一体化的社会系统,消除社会主体的时空错乱感;中观治理上,通过稳定的法律系统建构稳定的法律预期;微观上,则通过法律对不信任的干预,建立系统的社会信任保护机制和对不信任的惩罚机制。当然,社会信任危机的法律治理还需要治理法律自身,防止法律成为社会信任危机的源头。  相似文献   

6.
粟湘福 《求实》2006,(Z3):105-106
一、我国公立高等学校之传统定位:事业单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社会组织都围绕政府权力展开活动。与此相适应,划分社会组织的方法也十分简单,以单位为基本单元,传统上根据其不同功能,分为机关单位、企业单位、事业单位。机关单位履行国家权力,承载管理职能;企业单位以营利为直接目的,以生产经营为主要活动方式的社会组织形式;事业单位在法律上定性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的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这样的划分简单明了,与当时相对单一的社会关系十分适应。这是一个完全以国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的法理基础和社会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全球化是正在进行的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过程的法律表现,不存在脱离这一社会内容的独立的法律全球化。在社会生活领域全球化的过程中,法律全球化实际起到使这一过程规范化、定型化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法律全球化既是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结果,又是它们的保证。本文所探讨的法律全球化,实际是社会生活领域所出现的全球化趋势的法律方面。   自从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化一词已经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本文将集中讨论以下几种意义上的法律全球化的法理基础和社会内容:( 1)克林顿主义的法律全球化;( 2…  相似文献   

8.
"恶法非法"传统在中国社会的养成是法治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小农经济是阻却"恶法非法"传统产生的直接根源:欠发达的市民社会是阻却"恶法非法"传统发展的社会动因;儒家文化是阻却"恶法非法"传统生成的文化因素.在这些经济、社会、文化的因素阻却中,"恶法非法"传统在当代中国法治中的养成可以从如下路径推进:从制定法律上防止恶法产生;从法律的实施上良法得以实行;从法治理念上法律被民众信仰;从救济机制上对"恶法"的危害及时矫正.  相似文献   

9.
倪红兰 《唯实》2007,(4):91-94
当代短信文化是社会心理的传感器,其广为传播一方面与手机短信的结构特征相关,另一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深层积淀以及现代时尚流行等相关。它承载了重要的社会心理功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心理按摩和调节作用。在传播过程中它也凸现了一些负效应。应密切关注短信文化的发展态势,从心理教育、舆论导向、政策调控、法律保障等层面加强管理和引导,促进短信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在继承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生产力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依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先后形成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宏观发展战略。我国学术界对邓小平的社会生产力微观发展理论研究较多,而对邓小平的社会生产力宏观发展战略的研究相对不足。本文关于邓小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宏观发展战略的探讨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法律与道德的内在联系像水与流一样不能割裂。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它讨论的主题与西方文化有所区别,它不着重于思考法律与道德的本体意义上的联系,而注重于两者的社会功能和在社会中所处  相似文献   

12.
社会复合主体这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不仅是解决越来越市场化、越来越分化社会公共事务、公共建设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传统单位体制下社会链接纽带断裂、单位文化认同弱化背景下医治“公共精神贫乏症”的良方。在实践过程中,杭州市不仅形成了市民和社会复合主体对城市发展理念、城市特色尤其是城市文化特色的宏观文化认同,而且也形成了社会复合主体内部成员对事业、行业、项目发展的意义、价值、情感以及以自由平等权利等观念为粘’舍剂的合作和伙伴关系等的微观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3.
传统法律文化是法治建设的文化土壤,蕴含着我国法治建设宝贵的本土资源,是构筑现代法治社会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传统法律文化经过漫长历史的沉淀,深深地渗入人们的观念之中,这些传统观念、传统态度、传统行为对我国法治建设各方面产生着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正确对待传统法律文化,深入思考传统法律文化与法治建设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发挥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极作用,促进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缺乏民主法治的历史传统阻碍了法律意识的形成;当今社会的腐败现象尤其是司法腐败严重削弱了法律的权威;现行法制教育体制存在的缺陷,大学生不能受到足够的法律知识教育;大学生日常功利化的学习也是引起自身法律知识不足、法律意识欠缺的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净化社会环境、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教育部代表国家和政府从宏观角度加强大学生法律教育的措施;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优化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进行人文关怀;激发大学生的自我觉醒,内心形成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化转型与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政治曾经是历史上最为成熟的文明,是中国国情的历史渊源。中西政治在公共生活、政治权威、法律权威等方面有本质的差并,客观上给民主建设带来困难。本文概括了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五大核心文化力,比较了中西政治文化传统的三个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政治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16.
弃婴现象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都会采取一些相似的应对之道。但是因此却可能忽略了这些救助措背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文化传统、弃婴严重程度以及救助效果等等。实际上,弃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最终由经济因素所决定,其他因素也通过经济因素而表现出来。当然,也只有通过涵盖经济、医疗、法律、社会等的综合治理体系才能从源头上较好地减缓以至消除这一社会积习。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网络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方法普及率不断攀升,其快速、便捷、不受地域限制等多方面的优势,也使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给社会生活及法律领域带来了巨大及深远的影响。同时,网络环境也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特性,使传统的作品存在及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著作权制度所构建的利益平衡在网络环境下被打破,给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虽然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与司法解释,以期对网络著作权进行良好规范,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对网络著作权的立法相对滞后,存在诸多不足,不能满足现实生活中保护网络著作权的需要。据此,文章对网络著作权法律保护及合理使用等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便达到网络环境下作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新的利益平衡,使我国网络著作权保护的法律体系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8.
欧洲的生态文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这不仅是由于欧洲的生态文明建设起源相对较早,而且欧洲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个宏观体系比较完善.欧洲生态建设从宏观的环境建构、法律制度和思想意识上形成了完整的系统.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构生态文明系统需要向欧洲借鉴成功的经验:在国家层面进行宏观的环境建设,在制度层面完善法律制度,在意识层面重视生态精神和经济观念.  相似文献   

19.
石春金 《学习月刊》2010,(14):14-15
法治文化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法治观念、遵纪守法的传统、及法律的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中西法治文化存在着重大的差别,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别的呢,笔者认为:宗教信仰的不同影响是形成两种法治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宗教信仰在中国与西方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笔者从四个方面论述宗教信仰对法治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刘行玉 《世纪桥》2007,(10):65-65,7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无讼"观是儒家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与传统社会共生共存的文化内核,有着其存在的社会根源。考察当前农村的"无讼",我们看到的是:司法腐败导致的农民对法律的不信任;各种形式的调解在纠纷解决中仍然是主要方式;规范的缺失带来的公平危机在部分地方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