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权普遍性的仁学基础:从《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出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9,(2):54-64
《世界人权宣言》中第一条关于"良心"的表述,其哲学根基并非是欧洲传统中的良心哲学,而是中国儒家传统中"仁"的观念。"仁"可以理解为熟人伦理和主体间的移情,将"仁"视为人性基础,弥补了理性在人权普遍性论证上的不足。以"仁"为基础的人权具有了内在超越的道德维度,赋予其造就更好的人性的职责。这将为克服人权自身内部的矛盾,实现从"个人人权"走向"全人类解放"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2.
米尔恩把本书称作一部人权哲学著作,在中文版序中他提到作为理解世界和人类状况的一种尝试,哲学探究不限于任何一种文化和文明的传统.从根本上讲,它是一种人类的探究,任何人都是可以投身于其中的.这里唯一的要求就是苏格拉底的那种"刨根问底"的执着.重新审视米尔恩提出的低限人权,并试图开放出米尔恩的努力所伴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以《知识产权协议》与《世界人权公约》为对象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知识产权协议》明确界定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 ,以私权的名义强调了知识财产私有的法律形式 ;《世界人权公约》赋予知识产权的人权意义 ,揭示了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关于专有权利保护与知识财产利益分享的均衡思想。在私权与人权的统一范畴中把握与认知知识产权法 ,有助于我们考察这一法律制度的价值理念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人权作为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卢梭一生的理想追求和奋斗。本文解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感受到卢梭对人权的不懈追求和人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是我国人大自建国以来对刑事诉讼法进行的第二次修正.这次修正明确将尊重和保护人权写入刑事诉讼法总则第二条,这对当前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我国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进一步体现,更是我国司法机关依法有效打击犯罪、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武器.本文在详细分析新刑事诉讼法条文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新刑事诉讼法在尊重和维护人权方面的一些具体特点和要求,以明确新刑事诉讼法在促进刑事诉讼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世界人权宣言》起草正值自然法复兴的重要时刻,作为新自然法学派的一大分支新托马斯主义法学,曾参与到《宣言》起草过程中的哲学讨论.而作为托马斯主义法学主要依归的天主教会,也对《宣言》起草施加了自己的影响.但是最终除了“理性”概念之外,“上帝”“造物主”“自然”等自然法的标志性词汇并未出现在《宣言》文本中.而“良心”作为儒...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从地沟油、毒大米、三鹿奶事件、皮革奶、白酒塑化剂事件到如今的恒天然毒奶粉事件等等。我们不禁要质问食品生产商缘何置国家的法律与道德底线于不顾。本文试从理论法学角度思考辨析:食品安全是人权价值的核心,而人权价值是法的价值的首要追求。通过论证法治选择德治的必然性,法的价值追求与道德价值追求的相合性问题来讨论从一定层面上解决法的局限性问题。以此为基点从而为全面实现法的价值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谈到人权,不得不提的就是这位英国著名的人权哲学家米尔恩。在米尔恩所著的《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一书中,提出了一些独到的人权见解,发人深省。本文试图理清米尔恩的逻辑思路,尽可能地展示出低限人权理论的魅力,也从中提出一些笔者认为的疑惑之处。 相似文献
9.
当前世界各国对人权保障均给予了高度重视,随着司法体制及工作机制改革的推进,我国人权保障事业历经长期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此次新刑诉法把保障人权的精神具体细化到诸多法律条文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保障人权与惩罚犯罪并重。新刑诉法标志着我国人权保障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任何一部法律都难以尽善尽美,对于其下一步的发展,我们仍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10.
法律只是人权保障的方式之一,难免不足,个中局限,有待法学研究机制的弥补。联系《人权:跨学科的探究》一书,本文充分考虑了其他社会学科对人权保障的功用,建议在不失去法学特性的基础土充分考虑到其他学科的成果与方法,凡此种种,模式的探寻,皆最终服从于人权保障这一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1.
人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议题,而长久以来人权与发展在两条互不搭界的轨道上运行,人权与发展的结合能为人类增添更多福祉。人权是发展的目的,发展是为了扩展人权,这是目的性人权论。而人权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且人权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而以人权促进发展的工具性人权,是人权最终得以保障的最佳路径。工具性人权有着深厚的法理底蕴、现实基础和规范支撑,人权演进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工具性人权的发展史,从古代到现代、从美国到中国的实践经验无不表明人权对发展的重大作用,世界人权宪章等国际规范性文件无不论证着工具性人权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作为近代民主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民权一词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传统权力一元化思维模式揭示了民权产生的权力来源;以义务为本位的法律思想造成了民权之个体权利诉求意识的缺失;以顺服为核心的儒家伦理规则窒息了个体权利主体的生成;以宗法为特征的传统组织模式则直接抑制了多元对抗社会的萌生.在传统文化的重构下,民权远离了西方的人权理念. 相似文献
14.
论人权的几个对应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人权的几个对应范畴 ,即 :人权与主权、人权与公民权、普遍人权与特殊人权、自由权与生存权发展权、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观念人权与制度人权进行了探讨 ,对人权问题上的几个流行话语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辨析 ,文章指出 ,抛弃政治实用主义 ,将更多的人权内容纳入宪法和法律的保障 ,使其制度化 ,并切实确保它们的实现 ,这才是在人权问题上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5.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9,(3):65-72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无论是创新性实践还是理论性建树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时代中国人权理论因此而逐步确立,其蕴含的历史逻辑、制度逻辑与实践逻辑,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论品质,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取向的全球人权治理思想。 相似文献
16.
论人权的本原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天赋人权论在西方人权本原学说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它的合理性在于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 ,而非科学性的一面是漠视或否定了人的社会属性。法律权利说和社会权利说也各包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但从根本上看是不正确的。中国学者的“斗争得来说”、“国赋人权说”、“商赋人权说”、“生赋人权说” ,其合理与不合理的因素与成分应作具体分析。人权源于人的本性。这种本性包含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即人性 ,它由人的天性、德性与理性三要素所构成。这是人权存在的目的和意义 ,是人权产生的内因。人的社会性对于人权的意义有两个 ,一是人权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 ;二是社会制度尤其是经济制度的文明程度 ,影响与制约着人权的发展 ,这是人权产生与发展的外因 相似文献
17.
Frank I. Michelman 《Ratio juris》2000,13(1):63-76
The question of what is truly just in the matter of a country's currently established human-rights interpretations appears not to be the same as the question of what it is morally right to do by way of coercively effectuating a given set of such interpretations. There are grounds for contending that acts of support for a coercive political regime can be justified morally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regime's prevailing human-rights interpretations are made continuously available to effective, democratic critical re-examination. However, it is not possible ever finally to know whether that condition is satisfied. 相似文献
18.
ROBERT ALEXY 《Ratio juris》1996,9(3):209-235
Abstract. The author's thesis is that human rights can be substantiated on the basis of discourse theory. The argument has two steps. The first step is the justification of the rules of discourse. The second step consists in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rights. 相似文献
19.
自中世纪以来 ,自由就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价值目标和生存状态。本文从人权和公民权的角度来论述自由权。在具体论述时从自由的含义出发 ,阐述自由和自由人权 ,进而揭示自由的法律意义 ,即法律上的自由权。在此基础之上 ,本文最后简要论述了自由与平等、秩序等价值目标的矛盾和平衡。 相似文献
20.
论艾滋病人的权利及其人权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是一种会对他人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且蔓延势头极为迅猛的传染病。在艾滋病防治方面,法律的进步有赖于医学科学的进步,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之一。对艾滋病人所采取的隔离措施有其法律根据,隔离行为本身具有合法性,但也是有条件的。中国政府对艾滋病防治的长远规划是,以为艾滋病人提供一个更为人道、更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环境,不使这一弱势群体脱离家庭、与世隔绝,而使他们得以在社会中过正常人的生活为目的。社会在要求艾滋病人承担起责任的同时,理应对他们因此而丧失的诸多利益进行补偿。艾滋病人应当在法律上享有与其他公民同样的权利,同时也与其他公民一样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关注艾滋病人的生存状态,关爱艾滋病人群体,反对将他们排斥在社会之外,对于防治艾滋病和遏制其蔓延,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所制定的关于防治艾滋病的一系列法律文件,无一不体现出一种深切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关怀,而要将这些政策和法律文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温暖,还将走一段较长且艰难的道路。目前,汇集现有艾滋病防治的各种政策法律文件,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典——《艾滋病防治法》,已成为中国依法治国进程中一项重要且亟待着手进行的任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