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重视稳定,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其稳定思想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关注,核心部分是政治稳定。邓小平政治稳定观是基于当时国内和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而做出的全局性、预见性的思考,其基本内容涉及政权根基、价值取向、政局和政策稳定等多方面,根本特征是动态稳定性,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强大的理论生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供着指南。  相似文献   

2.
宪法原则的法律功能,是宪法原则作为宪法的构成要素,对于宪法目标的实现具有的积极属性。宪法原则的法律功能表现为静态功能和动态功能两个方面:静态功能包括统帅功能和沟通功能,动态功能包括立法导向功能、适法导向功能、解释法律功能和弥补法律漏洞功能。  相似文献   

3.
刘新成 《民主》2014,(12):8-9
<正>学习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体会良多,现就宪法权威、司法公正、行政公平谈三点认识。宪法权威是社会稳定的保证,因为稳定的局面有赖于社会共识,宪法则是社会共识的最终体现。欲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加深全民对宪法的认识,提升宪法的权威。宪法的权威源自其"先在约定"的性质。其中"约定"表明约束力。"先在"则有两层意思:其一,无论个人、组织乃至政府(革命政权除外),只要在这个国家中存在,就必须"先天"地服从宪法,没有规避的余地;  相似文献   

4.
宪法程序是静态的、局部的程序性条款,宪法程序化是动态地、整体性地要求宪法的实体内容要有正当法律程序予以保障.宪法程序化并非否定宪法实体内容,相反,却是从程序保障的角度来推进宪法实体内容的实现.宪法程序化是人权保障的形式选择,以人权保障为目的宪法程序化应是未来宪法发展之方向.  相似文献   

5.
孟鑫 《民主》2004,(2):11-13
一、我国为什么要对宪法进行修改?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与其他法律相比,宪法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如果宪法不稳定,不仅会破坏宪法的权威和尊严,而且不利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保持宪法稳定,并不是说宪法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宪法本身也需要向前发展,必要时也要对其进行修改。修改宪法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需要按照特别的程序来进行,比修改其他法律更加严格、更加慎重。中国宪法是1954年9月由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制定的,在1975年、1978年和1982年进行过三次全面的修改,在1979年和1980年还分别对当时实施中的宪法的若干规定、个别条文进行过修改。中国现行宪法是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1982年12月通过的,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  相似文献   

6.
政治稳定是对一个国家政治运行状态的判断,动态的意义上它标志着政治运行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有序互动.静态的意义上,它表示政治运行中国家与社会在有序互动基础上所达成的均衡状态.在这里,动态的政治稳定具有绝对的意义,即政治稳定依赖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持续互动;静态的政治稳定具有相对性,即政治运行中形成的国家与社会的均衡需要不断重建.国家与社会的持续互动构成了政治稳定实现的一般过程,国家与社会的互动生长状态构成了对一个国家政治运行状况的基本规定.  相似文献   

7.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建国的总章程.我国于1982年颁布的宪法,经过这次八届人大修改后,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我国自1982年以来,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新要求,必将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面临着社会结构由传统向现代的迈进、新旧全球化的转型、利益和阶层分化、文化的全球交融与冲突、各种意识形态纷争等多重视域,这说明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同质化、静态和无矛盾的社会,而是差异性、动态和有矛盾的社会。差异性社会受差异性正义的调节和规导,但要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在正义观上形成综合正义的基本共识。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5)
目前,多数国家都制定了宪法或宪法性文件,各国宪法及宪法性文件也随着社会变化不断修改,而宪法修改正是各国家、各社会不同阶层相互博弈的体现。社会结构变化与宪法制度发展之间正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受物质影响,宪法制度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社会结构形式的变化。鉴于前苏联与我国均为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梳理了中苏的宪法史,希望从中得出启示,以期有利于转型期的我国的宪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宪法解释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阐释宪法的精神,补充宪法缺漏。宪法解释在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冲突的解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维护宪法尊严,为及时地解决宪法冲突提供有效的机制。我国应当选择设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宪法法院或者宪法委员会作为宪法解释主体,同时在我国制定《宪法解释程序法》不论是从立法效率还是司法效率来讲都能够发挥宪法最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常青 《行政论坛》2006,(4):12-15
变革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公共组织惟有不断变革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和发展要求,而变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能否克服各种变革阻力。公共组织变革的阻力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组织惯性、心理方面、利益方面和成本方面的阻力等。为了保证公共组织变革的顺利进行,应科学地分析变革的阻力,精心设计变革方案,克服变革的阻力,从而成功地实现组织变革。  相似文献   

12.
宪法是静态的行政法,行政法是动态的宪法.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看,分别建立宪法法院和行政法院的困难很大,但是设立由宪法法庭和行政法法庭组成的宪政法院,最终分别独立出来是可行的.在对国外的宪法法院和行政法院分别进行考察后,可以设想建立一个较为完备的宪政法院.  相似文献   

13.
程宝辉 《求知》2004,(11):32-3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利益格局已发生很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的多样化。在这种深刻变化下,能否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尽可能地扩大执政的群众基础,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成为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又一大考验。为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李辉  王学栋 《行政论坛》2012,19(4):27-31
政府角色既是随着行政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以保持系统内外平衡的动态过程,也是社会各力量对比、较量和重复博弈的结果。中西方关于政府角色隐喻的变化,暗含着政府角色变迁在推动力、趋势以及轨迹等方面的规律性特征。政府只有把握这些规律性特征,根据行政生态环境的变化,适应社会系统内各力量的对比情况,进行适时、动态的角色调整,才能起到促进经济、政治与社会稳定、发展、繁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保障权的合法性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保障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宪法中的合法性基础是:人民与国家关系中的“民本主义”,文明社会中的人道主义,社会秩序中的稳定与和谐原则,市场分配制度中的公平、正义原则。正是这些深层要求使社会保障在二战后迅速凸现并被逐渐地法律化和制度化。可以说社会保障权之存在并获得国家的切实保障,是人类社会文明而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坚持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总体上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需要,应该保持长期稳定。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也有必要做适当修改,但必须保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宪法的优势。应当明确:我国宪法具有纲领性,是历史进步的表现;确认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特有的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才能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西方世界的所谓人权和我们讲的人权本质上是两回事;必须坚持和不断完善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把监督宪法实施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17.
政府绩效与行政成本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绩效与行政成本之间既存在动态上的递减式曲线变动关系,又存在静态上的约束关系,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较明晰地研究政府行政成本与政府绩效之间这种逻辑关系,对相应的政府行政管理现象进行归类、分组,为对政府行政成本和绩效问题进行把握提供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频发,在情景不断变化的灾情面前如何科学高效地作出临机决策成为现代应急管理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应急管理中提高临机决策效率,需要决策者对自身临机决策能力进行挖掘,思想上树立"兵贵神速"理念,行为上快速调动和重组自身的知识、经验;发挥智能化信息系统的强大优势,实现静态信息储存、动态信息搜索、决策效果的动态反馈;促进多部门之间的合作,达到预案协同、信息协同及资源协同。  相似文献   

19.
农民权利就是农民基于其农民身份而享有的权利。与私法的消极维护相比,公法的功能在于积极的保护。宪法的静态规制功能是赋予农民权利以平等保护的前提,行政法的动态调整功能是给予农民权利以倾斜性保护的条件;农民权利的享有和行使是对宪法合理性的证成,其享有和行使的程度是行政法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宪法权威的确立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核心,也是中国宪法得以真正有效实施的基础和根本所在。宪法权威来源于:宪法文本上的最高法律效力;宪法价值的理性与正义;宪法在实践上适应社会发展,关注公民生活。宪法权威的确立之道在于:完善宪法文本,确立宪法权威;彰显宪法价值,保障人权;克服不利因素,对宪法实施进行立法、程序和司法保障并予以事后监督。当前宪法实施应以宪法权威统摄其他权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