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泰国南部持续多年的暴力冲突在过去一年并未得到缓解,但可喜的是各方在南部问题去政治化上达成共识,这也许有利于下一步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浅议泰南民族分离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南自1909年签定《英暹条约》归入泰国版图以来,马来穆斯林的分离运动就此起彼伏、经久不衰,成为困扰泰国历届政府的不靖问题。“9.11”事件的发生,使这一长期并未休眠的火山再度喷发,且火焰呈越烧越烈之势,其影响不仅波及泰国国内,还远远地扩散到了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3.
4.
泰南四府民族分裂主义的由来、演变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世界上,民族与宗教问题往往是引发地区骚乱或局部战争的导火线,而且往往与政治、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泰南四府马来族穆斯林民族分裂主义的性质也基本如此.近百年来它始终困扰着泰国政府,尤其是二战以后,泰南穆斯林地区由于宗教、民族矛盾的发展,政治上的不平等和经济上落后等因素,导致要求独立自决的运动一直延绵不断,并由政治斗争发展到武装斗争.特别是在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泰南四府原来积存的矛盾被重新激活,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公开采取了暴力恐怖手段与政治对抗,企图谋求独立,且愈演愈烈,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综观泰国历届政府的政策,笔者认为,为了打击南部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仅靠法律手段和政治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武装镇压或同化政策也是难以奏效的.为了实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稳定,首先要承认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社会发展的多元性,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用政治对话代替武力对抗,用改革政策取代同化政策,加快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增加人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做到社会公平、分配公正.青年是国家的未来,要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政府要通过诚意来逐步取得绝大多数穆斯林的理解与支持,不给少数顽固的穆斯林分裂主义者以可乘之机.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铲除南部的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真正实现民族和睦、社会和谐和国家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文明冲突论”已成为美国和西方学术理论界备受关注的热门理论之一。塞缪尔·亨廷顿在他所提出的这一理论中将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定义为在未来的“文明冲突”中对西方基督教文明最具挑战性的文明。由此论点出发 ,他不遗余力地提醒美国和西方对即将到来的来自这两种文明的“威胁”采取对抗和遏制措施。尽管他的这一理论实质上反映的不过是他维护美国霸权地位和利益的初衷 ,而且在理论上也充满悖谬。但他的这一理论对美国和西方学术界和政界人士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着重从历史和现实分析的角度 ,同时也从考察西方文明与东亚儒家文明在世界近代史上的互动关系的角度 ,来揭示他提出的这一理论在主观立场上所包涵的谬误成份 相似文献
6.
美国若想从阿富汗凯旋而归,首先要修补的不是军力,而是一个谦虚、低调、尊重的文化软实力形象。2月20日,位于喀布尔以北的美军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垃圾处理场里,有美国军人把一大堆《可兰经》当成垃圾物,扔进焚烧炉里焚烧,这令人震惊的一幕,被经过垃圾场边的阿富汗民众看到了。 相似文献
7.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冲突论",指出冷战后国际政治中的冲突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的形式展开.这个观点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争论.德国资深批评者之一哈拉尔德·米勒专门出书分析并批驳了亨氏的这一观点.本文从两人观点的"冲突"入手,对两人观点的"共存"进行总结,从而点出米勒眼中的世界秩序,亦即文明的共存. 相似文献
8.
《欧洲研究》2010,28(4)
《文明的冲突: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形成》一书,依托文明冲突论、暴力-国家起源与社会权力理论,探索了欧洲现代国家体制形成的动因。作者伯克论证了文明冲突论的历史依据;同时将文明冲突理论与国家理论关联分析,论证了文明是历史发展中独立的行为体,基于认同的文明是冲突的起因;此外,他拓展国家概念,即国家不仅包括物质与制度要素,也将文化要素纳入其间。伯克的研究挑战现代国家形成理论中的欧洲中心论倾向,认为欧洲国家体制的起源是诸多伟大文明之间各种冲突碰撞的产物,这些冲突的影响向下施加作用并塑造出了各类的政治结构。但是伯克忽视了欧洲中心论的形成背景与条件,也没有提出如何化解民族主义语境下的文明冲突。 相似文献
9.
英国哲学家帕菲特认为世界上存在重要之事,并列出了客观理由和主观理由两种划分标准。利己的利他主义和损己的利他主义都不是必然归属于基于道德价值的客观理由,“无人性有德性”和“有德性无人性”假设都面临着普遍性不足的哲学难题。建构重要之事的客观理由需要引入新概念,在乎的伦理维度否定了基于个人分立的假设,为人的相关性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趋同论证在康德主义、后果论和契约论之间寻找共性,同时论证中西哲学之间存在文明合作的模式。作为一种方法论而非哲学类型,趋同哲学与中国“将无同”文化精神相契合,提示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共性,推动形成从文明冲突模式向文明合作模式转化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对美国学界始于20世纪80年代关于美国是否衰落所引发的辩论进行了分析介绍,特别对其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两位学者——美国衰落论的主张者保罗.肯尼迪与美国复兴论的倡导者约瑟夫.奈——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对比,并就此次辩论对于我们如何看待今天美国的力量状况,以及当下的美国衰落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此次辩论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性问题——历史类比方法的适用性问题,如何看待历史发展的延续与变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量度一国之力量问题,硬权力与软权力的关系问题,文化与文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与作用等问题——在今天依然具有一定的学术与社会价值,值得继续关注。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传统的安全威胁与非传统的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非传统威胁的影响日益上升;相应地,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与非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难决高下,非传统理论似将占据上风.根据近十年来的国际大事进行检测,也许可以较客观地评判以"文明冲突论"为代表的非传统理论的现实有效程度,也许还可以评判传统理论在目前"非传统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3.
各种因素使得困扰菲律宾多时的族群冲突迟迟得不到彻底的解决,这严重影响了菲律宾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市民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不仅可以减少发生族群冲突的可能性,也会在缓和已有冲突并最终建立持久和平方面有所贡献.菲律宾的非政府组织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尝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学界过去对印度佛教研究较多,对尼泊尔佛教研究不多;对中印、中尼佛教交流研究较多,而对中、印、尼三国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的研究则不多。2019年11月25日,由中国友谊促进会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加强佛教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融相通——中印尼佛教文化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印度德里大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贝纳勒斯印度教大学、新那烂陀佛教大学、加尔各答城市学院和尼泊尔的特里布文大学、莲花学院、蓝毗尼佛教大学以及中国的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上海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三个国家18个单位的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围绕中、印、尼三国佛教源流与影响、佛教传承与艺术以及佛教融合与发展三个议题展开交流,讨论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为三国的友好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三国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中、印、尼佛教交流的历史起源、特点、影响、问题和建议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与民族整合的困境:20世纪以来泰国南部马来穆斯林社会的裂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分析泰国南部穆斯林分离主义运动产生的内在原因,并就泰南地区如何走出民族整合困境提出若干见解。泰南马来穆斯林社会的失衡状态表现为政治精英的缺失和伊斯兰教的政治化倾向。从表面上来看,泰国政府通过实施教育促进计划成功地实现了伊斯兰传统教育机构——波诺的现代转型,然而事实证明,教育改革政策并没有加强马来穆斯林的国家认同,而是导致了相反的结果。因此,泰国只有尊重马来穆斯林的文化传统,恢复马来穆斯林社会结构的内在平衡和提供多样化的制度选择,才有可能走出民族整合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日本古写经主要指奈良、平安、镰仓时期,即刊本大藏经之前在日本书写或转写的佛经资料。目前,日本古写经的现代化编辑与数据库建设主要是由日本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日本古写经研究所主持开展的,自2006年以来,该单位陆续出版《日本古写经善本丛刊》九辑。丛刊编校精善,是研究日本古写经文本特征、流传情况、宗教机能的重要学术资料。丛刊编辑出版的成功实践归功于其编辑策略,即贯彻系统综合的编辑方针、偏重学术研究的编辑倾向和整合数字资源的编辑意识。对《日本古写经善本丛刊》的出版状况进行梳理,对其编辑策略进行探讨,这项工作可以为新时代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提供新思路,有助于日本古写经这一宝贵的域外汉籍文献的挖掘、回归、传播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边疆生态治理重要论述是在解决我国边疆生态环境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丽边疆的需要,维护中国和周边邻国边疆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系统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边疆生态治理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其内含中国古代生态观的朴素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边疆生态治理思想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法治特征,强调边疆生态治理要坚持法制先行,严格执法,全民守法,在具体实践中坚持党的领导和陆海统筹原则,旨在筑牢中国边疆生态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18.
Dominik Müller 《Central Asian Survey》2019,38(3):400-416
ABSTRACTBased on an ethnographic case study of an Islamic university in Russia, I examine how the state-implemented and bureaucratized traditionalization of Islam in Russia affects the everyday life of Central Asian students and how this project ‘from above’ is entangled with their coping strategies. I show how religious education has become a resource for the state as well as for young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The Russian state uses these official religious institutions to control the Muslim population by creating and promoting a state-approved version of ‘traditional Islam’ and producing official religious specialists. For the young Muslim students, however, Islamic education provides, in addition to religious knowledge, access to networks, social security and new economic opportunities. It thereby offers a way to cope with the uncertainty caused by high unemployment rates and other socio-economic difficulties among young peopl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