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资源枯竭和能源短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持续恶化等现状,人类不得不以道德理性再度考量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兼顾了人与自然长期依存发展的双重需要,既实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又实现了人的自由发展需要,将人类回归到自然的道德血缘关系中,这种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已经得到了全球发展的价值认同。因此,认同和建构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对于我国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类要追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要求人口数量、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要与环境维持一种协调、平衡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折射出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了人在征服自然的同时,兼顾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当代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下如何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论述中,本文从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失衡、人与社会的不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最后根据论述的结果就如何构建新时期和谐的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陈澜 《学理论》2013,(30):43-45,52
人类诞生以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由和谐依存到矛盾对立的演变过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人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原因,把环境问题上升到社会高度,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和谐共处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张苗 《学理论》2013,(29):45-46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现实基础,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并通过实践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人能够利用自然发展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着人与人之间能否和谐相处,并最终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直视已经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才能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诉求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离不开对政治的关注与讨论。因为政治关系到整个国家权力的运行,关系到人类生活的福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关注人的生存权利为底线,注重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政治体系的运行中关注权力的正当运行与资源的公平分配,从而为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化建设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形成的,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使人类必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就产生了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认识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建设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随着环境破坏日益严重,我国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不过在进行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要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方案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站在自觉反省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高度看,人与自然关系对教育起着深刻的制约作用,反过来,教育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充分认识它们之间的约束和实现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实现人类经过艰苦反思才确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8.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跃辉 《理论探讨》2003,3(3):13-16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人类对自然界的“统治”决不意味人与自然的分离 ,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保护环境就是极大保护人的价值等 ,这些重要论断 ,蕴涵着缜密思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精深思想内涵 ,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在 10 0多年前对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就已经达到相当的历史高度和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的。自然史与人类史不可分割,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人与自然的矛盾的解决既要建立在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又要建立在消除人与人的对立关系的实践基础上。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必须寻找建设解决环境问题的突破口,真正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  相似文献   

10.
绿色消费是反映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新型消费,是在传统消费模式给经济一社会一环境一资源复合系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之后,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省原有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未来发展提出的科学消费模式。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之一,绿色消费要求改变人与自然关系中把人的需求摆在中心地位,一切以人的需要而定的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一种重视自然生态价值的新型消费。  相似文献   

11.
以“改造自然“为特征的传统实践观,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加剧人类实践活动的负面效应,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践观,克服了传统实践观的局限性,站在时代的高度,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实践活动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施战略,指明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现实途径,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为当代人类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7)
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在的依赖性与自为的能动性的统一。作为自然存在物,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性,但与此同时,人的能动性又使得人与自然统一于社会发展的物质资料生产关系中。马克思生态思想通过分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并且提出解决这些生态问题的方法,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荣 《理论探索》2005,(1):22-24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科学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改变生产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环境哲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经济技术盲目发展造成人类生态环境危机的境况下产生的新兴哲学应用学科之一。环境哲学在以往人类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上,全面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位置与价值,探讨人、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发展的内在关系,力图构建一种全新的、更为科学的、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攸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促进人——自然——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建设与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然而人口、资源和环境又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这三者之间又是互相密切联系的整体,它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精辟地阐述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  相似文献   

16.
一、环境现状对可持续发展提出挑战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和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要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形成的各种生态关系的组合。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最主要的前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的基本条件。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丰富了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然而,也使自然环境遭到了难以承受的干扰和冲击,人口、资源、环境及其发展关系,就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在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20,(1)
社会化进程带来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地恶化,人类在自身生活和处理与荒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彰显人类的价值,荒野所具有的生态价值成为西方哲学界新的研究高度,在我国绿水青山的现代回归是荒野哲学实践转向的体现,促进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追求,实现人与自然自由、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贯彻邓小平同志“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战略思想,就必须充分认识和正确处理可持续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这是实施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决策的现实需要。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人类精神文明水平的升华。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条件及发展趋势的最新认识,是人类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自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人类就离不开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人类对自身发展与自然、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却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就是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的背景。…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人类共经历了三种不同的环境文化范式:农业文化——人与自然基本和谐的环境范式;工业文化——人与自然基本不和谐的环境范式;生态文化——人与自然新的和谐的环境范式。其中,工业文化环境范式具有极大不可持续性,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生态文化则实现了对工业文化的超越,建立了适应自然的生态文化——环境范式,追求以人为核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价值关系,也是一种伦理关系。这种伦理关系不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主体"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而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对象"而实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自然伦理最终体现在人对自然物的审美活动中,使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