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始终是文化发展与变迁的核心问题.中共处理传统文化问题有何历史经验?在不少学者看来,中共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左"与极左,这似乎是不证自明的道理.对于这种观点,学术界长时间没有进行过认真的回驳或考证.本文选取中央苏区时期这段中共革命史上最激进的时间段,详细地考证了中共的传统文化政策与实践,从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关系角度,清晰地证明了中央苏区的文化建设一方面极力反对旧文化,反对传统礼教,倡导妇女解放,反对迷信旧俗,另一方面对于民间文艺进行了大力传承与利用.因此,笼统地认为中共全盘反传统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即使是在最革命的时期,中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王元化新著《传统与反传统》新近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关于文化问题的主客对话》一篇,涉及到作者对五四运动的新的认识。 1、有人把“五四”作为全盘西化,把反传统与资产阶级自由化划等号,王氏指出:“五四”是个伟大的开端,但它的启蒙没有欧洲文艺复兴那样深入人心,我们民族内在的消极因素不断复活,终于在60年代导致“文革”的产生。 2、五四反对家族本位,提倡个性解放,触及传统文化的根本,但缺点在于未能更深入  相似文献   

3.
近20年来,多数学者对于五四运动的研究,向来强调其"新"的一面,至于它和传统的关系,除了着眼于反传统特别是反儒家之外,其余便很少涉及。其实,五四运动与传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尤其体现在这一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接受上。如果没有固有的传统文化背景,五四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将难以走向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对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者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再认识,对于我们正视历史从而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何晓明 《新视野》2007,1(4):63-65
文化民族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既有关联,更有区别。从概念确立的思维坐标分析,文化民族主义只考虑了一维,即如何认识并处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而文化保守主义则考虑了两维,既要认识并处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又要认识并处理古代文化与当下文化的关系。文化民族主义,就是坚持历史形成的传统民族文化价值不容否定、不应忽视、不可取代的社会心理和理论主张;而文化保守主义,则是坚持传统文化变与不变相统一、民族文化的个性与时代文化的共性相统一、文化的返本与开新相统一的社会心理和理论主张。归根结底,文化民族主义以维持现代化的民族文化基础为根本旨归,而文化保守主义则是以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为根本旨归。  相似文献   

5.
正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安身立命的根基和灵魂,文化要靠历史传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源自西方,最初发端于哲学领域,后逐步向文化、思想和社会领域渗透。我国五四运动时期,在如何对待中西文化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历史虚无主义;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否定国家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全球化浪潮之下,日渐开放的中国逐渐走到世界的舞台中央  相似文献   

6.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就是以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青年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它集中表现在对传统文化观两个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上。对"什么是传统文化"的问题,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发生论、本质论、结构论、特征论、价值论进行解读。对"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批判与继承、兼容并蓄、创新发展等方面作了回答。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具有重大历史作用:通过探讨中华传统文化转型,初步建构了中国现代新文化格局;结合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初步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聚合工人阶级物质力量与马克思主义精神力量,初步孕育了中共政党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7.
《奋斗》2015,(12)
<正>赫哲族几千年来口传身授的语言、风俗、信仰等民族活态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急剧流变和消失,抢救和发展赫哲族文化迫在眉睫。如何有效依托"互联网+"这个大平台,让互联网与赫哲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进行深度融合,将成为饶河县做好赫哲族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努力方向。一、赫哲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对民俗文化重要性认识不足。认识不到传统民间文化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缺乏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明文化建设与民族精神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方式的同时 ,提出了发展先进文化的明确要求和任务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民族精神的孕育和生成 ,必然受社会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认识文化建设与民族精神问题上 ,要有科学的态度 ,应防止和克服虚无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9.
人类历史充分证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定社会内在意识自觉外化的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认知往往决定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的模式和结果.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西方的现代文化的冲击, 我们不得不面对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不能不涉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从现代文化的产生看,现代文化并不是要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它不割断自身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但也不是简单地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不是盲目地全面发展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基础上,广泛地吸收全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作为自己文化传统的补充,从而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文化认同得以重建的基础;文化自信得以确立的根据;抵御外来文化同化的"盾牌";扭转"礼崩乐坏"局面的法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土壤;弥补西方文化局限的资源;预防现代性弊病的"免疫剂"。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得以凸显的历史契机主要在于:一是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时代维度的转换;二是对过分否定传统文化价值之偏执的反拨;三是从"西学东渐"到"东学再西渐"的转变;四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再认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讲精神文明建设,必然要涉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讲传统文化就不能不讲这种文化的主体——儒家思想;一提儒家思想,核心自然就是对孔子的认识。对孔子的褒贬可谓多矣,单说20世纪,他就有两次恶运:世纪初的"打倒孔家店";70年代的"批林批孔"。耐人寻味的是,每逢此时(尤其是后一次)有人就抬出鲁迅,作为自己的仗恃去说三道四。仿佛鲁迅是极端反孔的,认为孔子是逆种,应该打倒。这种观点既不利于我们对孔子的认识,也不利于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那么,鲁迅到底是怎么看孔子,他笔下的孔子是个什么样子?在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之际,有必要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就教于方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一、批判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作为主将,作为"五四"运动的目击者和  相似文献   

12.
《求是》2014,(22)
<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要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包括我们自己的和别人的传统文化的问题。他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与中国国际主义战略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基本原则.国际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结合时代主题的变化,中国的国际主义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对待国际关系体系问题上,实现了从推行"世界革命"到构建"和谐世界"的转变;在处理主权国家间关系问题上,完成了从"零和"博弈到互利共赢的转型;在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关系问题上,实现了从不介入到积极参与的战略转轨.这一重大变化的动因之一是中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和实行.  相似文献   

14.
杨凤城 《前线》2014,(8):56-57
<正>怎样对待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执政历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的任务,要求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940年1月,毛泽东又在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进一步提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此后,"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为人熟知的基本立场。改革开放后尤其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涌起,随着对外开放的全方位拓展,随着社会利益格局和人们价值观选择的多样化发展,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越来越受到执政党和民众的重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随着国际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不断深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是维系民族感情和凝聚力的纽带,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载体。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人们关注、论争不己的问题。尤其在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传播技术迅猛发展,资讯交流日益频繁,信息共享与日俱增。文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因此,认真学习江泽民关于传统文化的有关论述,意义重大。一、积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经过…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运用反日统一战线策略在东北地区坚持抗日,引发日本方面的高度关注。日方观察到,中共起初灵活运用下层统一战线策略,领导团结东北抗日武装力量进行抗日斗争。1933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一二六指示信"后,中共东北党组织开始实施"反日的统一战线"策略,使东北的抗日斗争迎来新的突破。中共将党领导下的赤色游击队和红军改编为人民革命军并联合或改编其他抗日武装共同抗日,在农村的政权建设从创造苏区转变为建立人民革命政府,在宣传与苏联的关系时从"武装保护苏联"调整为"实行中国民众与苏联兄弟友谊的联盟"。基于大量观察分析,日本方面关于中共反日统一战线策略,在策略的性质、领导者、活动对象方面形成了一些认识:中共在东北实行的反日统一战线策略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雏形;中共始终是反日统一战线策略的有力领导和坚强核心;中共反日统一战线策略极大限度地动员了中外民众共同加入到反日战争中。日方的观察进一步证明,自九一八事变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斗争,积极凝聚民族力量,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运用反日统一战线策略在东北地区坚持抗日,引发日本方面的高度关注。日方观察到,中共起初灵活运用下层统一战线策略,领导团结东北抗日武装力量进行抗日斗争。1933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一二六指示信"后,中共东北党组织开始实施"反日的统一战线"策略,使东北的抗日斗争迎来新的突破。中共将党领导下的赤色游击队和红军改编为人民革命军并联合或改编其他抗日武装共同抗日,在农村的政权建设从创造苏区转变为建立人民革命政府,在宣传与苏联的关系时从"武装保护苏联"调整为"实行中国民众与苏联兄弟友谊的联盟"。基于大量观察分析,日本方面关于中共反日统一战线策略,在策略的性质、领导者、活动对象方面形成了一些认识:中共在东北实行的反日统一战线策略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雏形;中共始终是反日统一战线策略的有力领导和坚强核心;中共反日统一战线策略极大限度地动员了中外民众共同加入到反日战争中。日方的观察进一步证明,自九一八事变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斗争,积极凝聚民族力量,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相似文献   

18.
五四"反传统"的提法并非对五四运动的全面概括,而是其中一种诠释话语,在20世纪80年代末从国外和港台传入大陆后,学术界产生巨大反响和争论.五四知识分子以"西方"为参照,通过对中国道统的否定、学统的解构和文统的革命,来达到思想启蒙、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目的,其实质并非"全盘反传统主义".五四"反传统"为旧传统向新传统的转化开启了门径、为旧儒家向新儒家的转化提供了契机,至于后来出现的包括"文革"在内的一些过激事件,虽然不能说与"五四"毫无关联,但与"五四"本身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对待"传统"的正确路径应当是遵循"传统"的特性和规律,形成对本民族传统的自觉意识,进而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未来社会对资本主义的替代是全面性的,它不仅仅包括经济关系的质的转变,也包括思想观念体系的质的转变。2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实践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艰巨复杂的历史过程。价值观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获得广泛认同,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现实背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以文化的反作用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双重使命。社会主义文化和西方文化以及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之间的矛盾、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需要努力克服的三大矛盾。  相似文献   

20.
于丹 《红旗文稿》2014,(10):30-32
正主持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和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如果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就会失去活力、走向衰弱。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清醒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本期讲坛请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教授,和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