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产性服务业对两型社会城市群发展的驱动与提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区域工业经济高速增长、提升制造业产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生产性服务业是长株潭城市群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也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长株潭城市群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主要从加大金融服务和现代物流发展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发展体育产业契合长株潭城市群对低碳经济增长方式的追求,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战略问题逐渐凸现出来,运用态势分析法对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的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3.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十五"计划重点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和"中部崛起"重点扶持的城市群,在区位条件、交通通讯、经济状况、科教状况等方面都具备成为湖南经济增长极的现实基础.加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促进产业分工,加快产业升级;建立真正权威、高效协调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体系;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将成为构建湖南经济增长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长株潭两型社会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化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城市群最大供给半径与最大需求半径对称的制造业产需平衡体,可实现远远高出于企业、行业与城市等规模经济效益层面之上的最大空间规模经济效益,它在宏观上促使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因而又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城市群;并认为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改革建设的关键在于构建这种制造业产需平衡体,必须以最大供给半径与最大需求半径相对称的"3+5"城市群为依托,按国际大都市的"标准结构"来定制产业发展,结合城市群的建设与改革做大做强制造业并带动服务业的大发展,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5.
肖德荣 《求索》2011,(9):98-99,16
通过城市品牌的建设,将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城市社会、经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增强城市凝聚力,提升城市竞争力。本文从城市品牌理论出发,研究了长株潭城市群品牌塑造的途径,从而为长株潭城市群品牌建设提供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6.
长株潭衡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城市群具有明显的区位条件、良好的经济基础、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和便捷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等优势,但是长株潭衡与同时获批建设试点示范城市群的苏南、珠江西岸和郑洛新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明显不足。针对长株潭衡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应从技术创新、区域协同、产业结构优化、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和人才培养等七个方面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指数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及其演变趋势,其结果表明:(1)长株潭的城镇化综合指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变化趋于平缓,其中长沙呈现上升趋势,株洲和湘潭则波动较大,整体呈现逐渐下降趋势;(2)长株潭的耦合协调度和耦合度都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其中长沙市耦合协调度上升幅度较大,已经处于中度协调阶段,株洲市和湘潭市耦合协调度虽增长明显,但依旧处于低度协调阶段。因此,长株潭城市群必须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走资源节约、低碳减排、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文章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基于长株潭城市群的具体特点,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当前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发展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当前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长株潭城市群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的低碳城市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低碳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长株潭低碳城市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0.
霍益辉  任泵 《湖湘论坛》2011,24(2):46-50
实施长株潭城市群"通江达海"战略是湖南借鉴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经验,立足自身条件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对于扩大开放、走向世界、建设"绿色湖南"、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匡跃辉 《湖湘论坛》2010,23(5):39-43
在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湖南省首次提出要建设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应系统地分析生态型城市群的深刻背景、战略意义和本质要求,以期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2.
在对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指数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及其演变趋势,其结果表明:(1)长株潭的城镇化综合指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变化趋于平缓,其中长沙呈现上升趋势,株洲和湘潭则波动较大,整体呈现逐渐下降趋势;(2)长株潭的耦合协调度和耦舍度都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其中长沙市耦合协调度上升幅度较大,已经处于中度协调阶段,株洲市和湘潭市耦合协调度虽增长明显,但依旧处于低度协调阶段。因此,长株潭城市群必须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走资源节约、低碳减排、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为落实中央“中部崛起”战略,适应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新变化规律,中部地区正着力构建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四大城市群为主体的中部城市圈(群)。本文选择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武汉城市圈与发展势头强劲的中原城市群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提出进一步加快武汉城市圈发展政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湖南经济增长极——长株潭城市群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十五”计划重点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和“中部崛起”重点扶持的城市群,在区位条件、交通通讯、经济状况、科教状况等方面都具备成为湖南经济增长极的现实基础。加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促进产业分工,加快产业升级;建立真正权威、高效协调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体系;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将成为构建湖南经济增长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发展已经由个体发展向群体发展演变。在这种新型发展模式下,城市群的兴起很好地适应了这种集聚效应并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战略支点。目前,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正在加快建设,并逐渐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大核心增长极。从国家层面看,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已成为中国影响力最大、实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三大城市群,并对支撑全国经济增长、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中国主要城市群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对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最后对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关键是要提高长株潭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WTO,为长株潭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长株潭及其城市群的现代化,创造了前提和基础性条件。但是,在近二十多年改革开放之后,相对于沿海、特区等发达地区来说,长株潭三市经济技术是相对落后了。在未来全球化时代,与国内外发达地区或城市的竞争中面临着很大的机遇与压力。无疑加入WTO给长株潭三市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这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机遇;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挑战,这是包含着巨大发展机遇的挑战。加入WTO本身并不能保证长株潭经济及其城市群经济的顺利发展。这尤如舞台本身不足以保证演出成功。对于长株潭一体化建设和发展而言,加入WTO后,只是取得了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入场券和参赛资格。关键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创新能力的区域,长株潭城市群的整体产业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都赶不上长三角地区,但是长株潭城市群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在某些方面还是优越于长三角地区,比如机电产业,长株潭城市群拥有机电产业一体化基地,这为长株潭城市群的特色产业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18.
通过建立科学的区域经济金融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法,从经济、金融和城市发展三个方面对武汉、长株潭城市群、郑州等中部地区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现状和对经济的拉动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武汉、长株潭城市群和郑州三个区域金融中心的评价结果位列前三,其中武汉一直保持在第一。相对于往年,南昌区域金融中心发展水平得到了提升,太原的综合评价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9.
张强  王忠生 《求索》2008,(7):5-7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促进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充分发挥金融业在“两型社会”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需要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从当前的情况看,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在经济基础、资金融通体系、信用环境、法制环境和和体制环境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为了更好地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促进长株潭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湖南"3+5"城市群的区域性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应当大力引进并聚合人才智力资源。通过吸引各方面的精英人才,集成助推"3+5"城市群区域性大发展的实际能力,形成区域性加快发展,提高"弯道超车"的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