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不少记者笔下,经济新闻是干巴巴的数字堆积和事实罗列;在部分读者心中,经济新闻枯燥乏味板起面孔训人。平心而论,目前经济新闻的写作确实需要加以改进,经济新闻不吸引人、不打动人、不鼓舞入的状况确实需要与时俱进。社会越发展,市场经济越发育越完善,经济新闻越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不是一个孤立的语言交流过程,它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语(以口语为主)的形式进行交流。新闻采访  相似文献   

3.
数字新闻漫画具有超文本性、交互性、评论思想性以及绘画艺术性等特征。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新闻话语载体,数字新闻漫画在互联网政治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政治信息交换、认知及评论,交际、舆论引导及操纵,左右受众“善恶审美”及促进网络舆论团体和文化圈层形成四个维度的功能。随着中国国际传播格局向“多极化”“综合化”发展,数字新闻漫画不仅带来了多元的政治信息、催生了多样化政治传播内容、实现了新闻漫画传播主体和时代青年间的新型有效互动,还在传达大量的跨文化和社会政治议程、引导国际舆论风向、增强国际传播议程设置能力、增强东西方民众的政治沟通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应该注重数字新闻漫画的网络政治传播价值,关注数字政治空间中“数字原住民”政治交流的偏好、使用“政治公关”策略对数字新闻漫画的传播环节“保驾护航”、使用“冲突”互动策略打破当代西方社会民众对其政治生活的固有认知的网络政治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是在中央亲民、为民之风日盛,我国新闻业转向以受众为主体以及新闻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它代表着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和新闻立场,即新闻题材选材上的民生内容,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语言。  相似文献   

5.
"策划好,大有益",已是新闻业界的共识,各媒体把它看作是在新闻竞争中吸引受众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从媒体形象塑造、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到某个具体新闻事件,新闻策划已经渗透到传播活动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成为目前业界最普遍使用的提高报道效果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由于经济新闻政策性、专业性强,经济现象又非常复杂。因此,经济新闻往往给人的感觉多是比较“硬”的,它的“硬”表现在:从静态方面说,经济新闻反映的  相似文献   

7.
五官,通常是指人面部上的器官,包括眼、耳、鼻、嘴、喉等。光从字面上理解,它们似乎与记者写新闻毫不搭界,可是,引申开来,细细分析,它却又和我们的新闻写作大有关系,尤其是对于广大年轻记者来说,如果“五官学”运用得好,对于他们快速成长、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益处多多。平时,在许  相似文献   

8.
新闻图片是对新闻事件的典型瞬间的凝固与纪实,是对新闻事件的形象化反映,它真实、直观、可视。好的新闻图片,意思一目了然,读者一看就懂,给人印象深刻;凡有视觉能力的读者一般都能看懂新闻图片,不受地域范围、语言文字束缚和文化习俗局限的这一优势,使新闻图片成为通用的具有“国际语言”功效的信息载体而被报纸广泛使用。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广大读者希望能用较短的时间,轻松地看到特色鲜明和内容真实的新信息,体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效果。特别是随着各级党报对新闻图片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按照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作品必须具备真实的人物、事件、地点、时间等要素。但是,在当今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却发现,越来越多的新闻作品在使用化名。如果是出于“保护未成年人”、“保护当事人隐私”等原因,化名的使用也无可厚非,可实际生活中,在“化名”的“保护伞”下,“假新闻”也屡见不鲜,让人不得不对“新闻化名”现象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10.
程逸 《城市党报研究》2007,(5):11-11,10
新闻作品担负着传播知识的功的同时,还具有审美价值。新闻写作如果只将一则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完整、准确地叙述出来,难以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因为生活  相似文献   

11.
田小瑞 《世纪桥》2014,(5):91-92
突发性新闻是报道突发性事件的新闻,它要求记者或通讯员采写的稿件以最快的速度发回编辑部,并刊登或播出,尽量缩短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刊登或播出的时间差,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突发性新闻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新闻报道要第一时间满足公众信息需求,引导社会舆论,避免谣言,利用地域媒体的权威性,稳定民心和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2.
梁衡 《新湘评论》2014,(10):26-27
我理解,新闻业是一个社会责任很重的行业。它担负着为全社会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责任,是整个社会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必须使用的桥梁和纽带。新闻业至少承担着如下几个社会责任:社会信息的传播,社会道德的建设,舆论监督和社会及历史文化的积累,它甚至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我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如果要问我最大的体会是什么,就是这个行当让你懂得什么是责任,怎样为履行这个责任来要求自己,充实和改造自己。有了责任也就有了做一个社会人的前提。新闻业是造就一个社会人的理想平台。存在决定意识,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人,自然会历练出这样一些特殊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浅论如何提高新闻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莉玲 《学习月刊》2011,(12):26-27
新闻意识,就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实的发现、感受、认识、分析和确认选择的能力。德国思想家尼采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新闻,最怕的是缺少发现,缺少新闻敏感,也就是缺少新闻意识,如果没有新闻意识,就没有新闻可写。在当今新闻竞争激烈的时代,作为  相似文献   

14.
张鸣岐 《求贤》2006,(7):16-16
新闻舆论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离开了调查研究,新闻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闻记者是新闻舆论的主体,如果新闻记者不深人搞调查研究,那么就失去它的意义。目前,有的记者淡化了调查研究,对调查研究产生了模糊认识,认为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新闻报道主要是传播信息,调查研究有点过时了。还有的认为。现在新闻竞争激烈,新闻传播要讲究快.搞调查研究太耽误时间。有的记者满足于跑发布会。满足于人家准备好的文字材料.认为搞调研不划算,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15.
新闻摄影在新闻传播事业中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方面军。新闻图片能够快速地使读者目击新闻的内容,感受视觉的冲击,享受图片的视觉美,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印刷媒体传播新闻的过程中,是最客观、最直接、最  相似文献   

16.
论经济新闻如何贴近受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趋经济化的社会中,经济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核心。经济新闻通过对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的报道,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受众对于经济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然而经济新闻不如其他新闻报道精彩夺目。如何使经济新闻走近读者,如何使普通读者对经济新闻产生阅读兴趣,是媒体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只有树立牢固的受众意识,培养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队伍,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更有效地推动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场新闻”又称为“现场速写”。它一方面是提供新闻写作素材的客观“现场”;一方面它又是记者主观经过判断、归纳、提炼出的“新闻”。这说明它是用“现场”限制和规范“新闻”的类别。它不是一种新闻体裁,消息、特写、见闻、侧记、散记等,是它主要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古人只能用文字记录旅途风光,现代人更多的是用相机记录。进入2l世纪,“旅游新闻摄影”以新闻属性和艺术张力所赋予的特性在开拓丰富旅游资源、发展壮大旅游经济、塑造展示神州形象等方面正发挥着巨大作用。什么是旅游新闻摄影?推动它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哪些?如何来拍好旅游新闻摄影照片?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与洋洋洒洒的长篇通讯和面面俱到的综合新闻相比,现场短新闻更像一把匕首,出手迅捷而且一针见血。说它像匕首,是就其突出的战斗性而言,在新闻实践中凭借灵活的形式将新闻的某些特性发挥到极致,从而更鲜明地体现出新闻的真谛。除了与其它新闻写作体裁同样需要的新闻价值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20.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时下,在林林总总的新闻大战中,要使读者对这条新闻感兴趣而"一见钟情",继而阅读新闻全文,因此,导语的运用至关重要,因为它能以新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