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近代契约论的逻辑起点是前政治的自然状态,并以此作为审视和建构政治社会的前提。人们订立契约,放弃“自然人”过渡为“公民”,并将自己的“自然权利”让渡给共同体,从而确立政治权力和公民权利;政治权力的正当性来源于共同体成员的委托,并受到契约宗旨的约束;公民的政治义务也是因自愿的契约而成为必然。这种政治权利和义务的观念与自然法观念密不可分。契约论政治论证方式的意义在于它确立了个人对国家的主体地位,为近代主权国家、宪政国家理念铺平了道路;其缺点是无法协调好社会正义原则和个人自主性之间的张力,用工具理性的计算遮蔽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和道德情感价值。  相似文献   

2.
儒家"诚信"思想与政府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诚信”是儒家伦理道德中的基本规范之一。儒家诚信思想所包含的关于个人立身处世与道德修养 ,人与人的交往的基本准则 ;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等思想在当代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继承和发扬儒家“诚信”思想中的精髓 ,对于加强以“诚信”为中心的政府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于玉莲 《学理论》2010,(5):45-47
儒学研究的是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以及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及其意义的学说。儒学主要是一种道德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其道德人文主义以心性论为基础,而关于“良知”的学说则是儒家心性论的中心。儒家学说中的许多思想,可以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之中。儒家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与天道哲学相通的,这就是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沟通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和顺应。只要将传统儒学中的那些合理的内容加以适当发挥,它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是能发挥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正名”作为伦理思想并非由孔子直接提出,但在儒学发展的进程中,孔子基于礼崩乐坏历史文化背景下提出的道德建设基本要求被不断思想化而使之成为哲学范畴,它同时亦成为古代社会政治秩序构成的理论源泉之一。“正名”要求人以身份对应伦理的自我责任和对他者的责任,是古代社会道德实践的基础点。对于“正名”思想要有历史的观照,即它支持了秩序性社会生活的生成,也成为传统美德伸展的动力源。在现代公德建设的审察中“,正名”的内向聚合力使其延伸为一种走向公共性的阻碍因素。当前,对作为思想现实的“正名”之剖析与检查是走出伦理实践困境之必需。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3)
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中的民本思想与人格平等的思想是民主思想的种子,民主政治的建立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传统儒家能够为现代民主政治提供道德资源,儒家可以通过民主政治实现道德主体的客观化。认为儒家思想既包含有利于民主的内在思想机制,又存在发展民主的种种障碍。虽然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两者具有很大的不同,不应混为一谈。而且新儒家忽视了传统儒家的"礼"对个体平等的自由和权利造成的极大压抑。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的王道理想体现了古代思想家的道德追求,先王之道既是先秦儒家所能构想的绝对符合道义原则的政治,也是他们所设想的尽善尽美的社会状态。先秦儒家在主观上追求符合道义的政治,因而拒绝用功利主义和效果主义的观念理解社会政治,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不是空谈义理、反对国家富强。先秦儒家的王道理想也反映了思想家对于现实政治生活的批判态度,因而也赋予了儒家思想批判的本质。先秦儒家所以向往先王之道,其深层原因是由于他们通过经验性的历史过程理解道义原则的认识路径。  相似文献   

7.
所谓政治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及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关系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在不同历史阶段政治权利的时代特性,反过来政治权利又是社会成员参与和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可以反作用于社会的发展进程。如果说经济权利是每个人生存的基础,那么一个人享有的政治权利则是人们发展的基础,更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在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发展过程当中处于枢纽地位,它继承了中国早期政治文化中的德治传统,对后世德治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原则包括:德治的价值取向是"安百姓"、德治的起点在于"以修身为本"、德治的实现方式是"齐之以礼"。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先秦儒家治国思想由天人观、人性论和德治思想组成。天人合一、效法天地的天人观和人皆可成圣贤的人性论构成德治思想的理论依据。先秦儒家德治思想是特定时代的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在于:以国家公职人员道德建设作为提升公民道德水平的重心;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理念建设。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从思想逻辑层面诠释儒家“无为”思想 ,指出其基本含义在于要求当政者顺应天理民心和事物的“当然之理” ,不自作聪明、不违反事物的固有法则和秩序行事 ,不做不仁、失德之事 ,并就此讨论了儒、道两家“无为”思想的区别 ;继而从儒家无为思想在实际政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层面 ,从四个方面对其政治内涵加以梳理 ,指出儒家无为的基本政治倾向在于约束专制君主的权力 ,把君主摆在无知、无欲、无能的位置上 ,防止其自作聪明 ,滥用权力 ,扰乱社会政治秩序。接着 ,从儒家对人类可能出现的德性堕落、陷溺无知以及对于君权的警惕 ,从无数次历史教训的反复“试错” ,以及宗法农业社会的自主性和对国家权力的疏离意识方面 ,探讨了儒家无为思想的生成机制。最后 ,对儒家无为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某些契合成分 ,以及两者之间的重要差别作出简要的评论  相似文献   

10.
“左”与右这一对范畴是从政治思想领域“左”的与右的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和政治路线中抽取或抽象出来的 ,将其置于革命时期、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新时期这样三个不同的时间坐标之中 ,可以看到其含义也呈现出一个具体的历史的变化过程。尤其是以改革开放时期的开始为界 ,这一对范畴在逻辑依归上前后有着显著的区别。毛泽东和邓小平为此提供了分析的经典范例。“左”右之辨的学术理论方面在于分析这一对范畴之含义的具体的历史的发展 ;其实践的或实用的方面在于通过总结历史经验 ,将这一对范畴严格限定在政治领域 ,以免其进入社会生活领域 ,酿成“词的暴政”  相似文献   

11.
儒家强调“治人”的政治理念和主张乃至整个儒家政治哲学的实质往往被说成或概括为“人治”或“人治主义”,而所谓的“人治”或“人治主义”又是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含义上被使用的,一种含义是指“贤人政治”,另一种含义是指“个人的无法统治”。依作者之见,这一说法或概括具有许多的含混之处,甚至使儒家背负上了一种主张“个人的无法统治”意义上的“人治”的污名。本文的主旨即在正本清源,而为儒家的政治哲学理念和主张辩诬正名,认为应以“人本”或“人本主义”来概括和描述儒家政治哲学的实质,以便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偏见。  相似文献   

12.
思想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要达到这一目的,就不能不遵循道德建设的一般规律。道德的主体性,正是我们思想教育中主体性原则的重要根据。从康德以来,道德的主体就被确定为人。但是,无论是康德、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由于他们没有能够揭示出人的真正本质,因而也就没有能够真正认识道德主体的本质——他们分别把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确定为“主观精神”、“客观理念”和“抽象化的人”。只有马克思才深刻地揭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而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化解离不开作为和谐之基础的道德的支撑,和谐的道德关系需要构建“道德公平性”。“道德公平性”缺失,和谐便不能成立,和谐社会也无从构建。一构建“道德公平性”的核心是实现行使道德权利与履行道德义务的基本对称。道德权利是道德主体依据道德所应享有的能使其利益得到构建的地位、自由和要求以及应该享有的权利。道德义务,简言之就是人们必须且应该付给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西方国家曾经过多地宣传了权利,以致有些人认为他们只有权利而没有义务。我国传统社会基…  相似文献   

14.
"道德的政治"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整体气质,《中庸》之"诚"是儒家政治哲学的实现过程。"诚"贯彻为两条理路:一方面是"致中和"政治文明理想,另一方面是"君子时中"政治参与。故《中庸》是传统儒家"道德的政治"政治哲学的经典诠释,是"政治的道德主义"与"道德的政治实践"结合的思维典范。《中庸》政治哲学的理论内涵与逻辑,是"道德的政治"儒学研究的重要案例,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儒家经验。  相似文献   

15.
“道”作为指导政治生活的普遍道德原则,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韩愈继承了儒家孔孟之道提出的道统思想,对道作了普遍化的尝试。他一方面运用抽象逻辑的方式,第一次把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提出来,体现了较高的形上水平;但另一方面韩愈的道统思想依然是不彻底的形而上学,在道与君的关系上也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表现出其独特的政治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政治德性与政治理性,是政治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政治价值既为政治权力的运行设置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也使得政治权力的存续具有一定正当性,从而成为政治得以稳固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历史地看,儒家的道德政治彰显出政治德性;源于近代西方的权利政治表现出政治理性;而侧重于功利的法家政治虽具缜密政治逻辑,但在价值上存在明显缺失。在现代化道路上,中国需要在继续动态地通过顺民意、促民生等实践方式维护政治正当性的同时,平行开通并拓展政治德性和政治理性的生发途径,强化政治的道德价值和理性价值,使民主法治具有更大的道德正当性、权利正当性和法律正当性,避免陷入单纯的利益政治或功利政治。  相似文献   

17.
苏联党和国家很重视对公民的道德教育,认为“培养苏联人的道德政治素养”,对改善党内和社会上的道德风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提出了共产主义教育的“综合方法”,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紧密统一并兼顾各个阶层劳动人民的特点”。按照苏联学者的概括,道德教育的一般性任务是:一、以规范、原则、理想、善恶观念等道德意识形式制定出道德要求;二、把这些道德要求灌输到每个人的意识中去,使人们用这些道德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在苏共纲领规定的十二条道德准则中,例如:“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真诚地为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的道德观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脉相承,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示。基于此,在分析当代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先秦儒家道德观的内涵,将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进而探讨先秦儒家道德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如号召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建立和完善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机制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主流是“以道德压制经济”的“道德经济”思想,这种思想积淀为“德本财末”、“为富不仁”等基本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影响中国经济与社会至深至远。文章认为,在“出贫弱而入富强”之特定历史阶段,“求足”无疑要重于“求均”,“效率”无疑要重于“公平”,“经济”无疑要重于“道德”。  相似文献   

20.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维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自身存在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价值和功能在阶级社会里常常被看成是不辨自明的,而对其本身却缺乏一种形而上的本体追问。具有终极性意义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本体应是基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维度,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存在的历史前提和发展的动力之源,因而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内在于人的一种自我完善和精神提升的本性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