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曾在若干论文中提出 ,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模式为“一体二元”。所谓“一体” ,是指统一的世界本体 ;所谓“二元” ,是指在统一的世界本体中 ,包含着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要素、单元。在中国古代哲学中 ,远溯至《周易》 ,就提出了“一体二元”的雏形。在殷周之际产生的《周易》中 ,第一次出现了阴 ( --)阳 ( -)两个符号 ,这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形态。接着《易传》作者借释《易经》 ,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 ,它还说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这里“太极”就是“道” ,“两仪”就是“阴阳”。这表明 ,《周易》的“太极”(“道…  相似文献   

2.
易经与自然科学赵光潜《易经》与自然科学究竟是什么关系。近年来,在“易经热”中,有不少人认为,易经与现代向然科学关系十分“密切”。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故就人们常议论的易经与数学和天文学的关系谈点认识。有人认为,在中国,凡言及数的起源,总要同伏牺氏创八卦...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道”与《道德经》黄方平老子的《道德经》有着宏伟而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了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自然观、历史观等等丰富内容。但是,《道德经》的核心,就是一个“道”字。真正理解了老子的“道”。也就理解了《道德经》;如果不懂得老子的“道”...  相似文献   

4.
养生三法     
邵林 《党政论坛》2011,(10):48-49
杨力头衔很多,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北京《周易》研究会会长、著名作家、学者、养生大师等等。1980年出版的《周易与中医学》,110万字的学术专著让她一举成名。其后,她将《易经》、《黄帝内经》与养生相结合,先后出版各种养生书籍30余种,对于养生,她强调:“有个体差异,养生方法不能完全复制。”  相似文献   

5.
王敏  庞世伟 《党政论坛》2009,(23):40-42
中国古先贤老子,其代表作《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讲的是宇宙观,“德经”讲的是道德观。老子认为“在天为道,在人为德”,为此,为官从政的领导者要顺乎天道,要修养道德,特别要有“上善若水”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于晓玲 《党政论坛》2011,(14):22-22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徒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徒弟很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四季了!这个连小孩子都知道,还用问先生?  相似文献   

7.
金秋10月,来自中国、美国及中国台湾省的近百名学者欢聚在三千年前“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地方——河南省安阳市,就《易经》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关系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不少独到的见解。大家的共同心愿便是,把中华民族这一文化瑰宝的研究推向深入。 91岁高龄的台湾著名人士陈立夫先生,将他悉心研究《易经》近80年的成果《易学应用之研究》一、二、三辑,作为礼物赠给了大会。  相似文献   

8.
郭宝昌,在影视圈里被大家尊称为“宝爷”,不仅在他倾尽毕生心血为我们奉上《大宅门》这部盛筵,更在于他宅心“义”厚的待人处事之道。对于众多明星大腕不计报酬,主动支持《大宅门》这件事,郭宝昌说:“我这人什么本事都没有,就是混了一好人缘,大家伙还觉得我这个朋友值得交,帮他一把吧,就全来了。”  相似文献   

9.
陆浩 《民主》2006,(10):1-1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就肇基于伏羲发明的八卦。八卦经周文王演绎而成为《易经》,由《易经》而下,中华文化万流竞涌,形成了灿烂辉煌的诸子百家。《易经》开宗明义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最基本的脉络。天水,作为伏羲的故里,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我们深感荣幸和自豪。人类文明史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中途虽然会汇入众多的支流和无数的小溪,但它始终割不断同渊源的关系。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结晶。但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决…  相似文献   

10.
《韩诗外传》的政治想象及其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立军 《理论探索》2007,3(3):129-131
在儒家学说中,通过“政治想象”提升现实政治水平,是其鲜明特征,这在《韩诗外传》中得到了突出体现。在“道”与“政”的关系上,《韩诗外传》将“道”等同于“政道”,主张“良好政治”。在“教”与“礼教”之间,《韩诗外传》倡导以“教”为本,重仁义尔后施“礼”治。对《韩诗外传》的“政治想象”,应坚持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并植入现代性的大视野,作出理性地分析,使之走出纯“政治想象”,走向现实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1.
尊道而贵德--对《老子解读》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道家创始人的老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千百年来,世人为老子的道所吸引,一直在不停地谈道论道进而践道行道。然而,人们不禁要问“道”:我们究竟知“道”不知“道”?知“道”什么?何以知“道”?兰喜并副教授的《老子解读》对此作了  相似文献   

12.
《侨园》2017,(6)
正《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最系统、最厚重的典籍,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文和科技的基础。易学源于《易经》之学,简称易学。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道之源",起源于筮占,又高于筮占。"筮术"隐含与当下学科认知的对应性筮术种类繁多,包括六爻、八字、六壬、奇门、各派风水等诸多预测工具。我们反推它们的设计理念,都是以模拟宇宙天体运行规律,或者模拟社会运行规律,或者模拟自然运行规律为基  相似文献   

13.
王强  王小娟 《学理论》2010,(24):98-100
“道”是“德”的根据,“有”“无”统一是“德”的思维方式,“无为”是“德”的表现形式,“自然”是“德”的存在状态。“德”是“自然”的基础,“自然”是“德”的归宿,也是《老子》中为什么要强调合乎德性地行动的真正动因。因此,《老子》是以德性论为核心的,主要是解决“德”的危机,是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道法自然”及其现实的可鉴性邹华玉“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老子为周王朝统治者所设计的行为准则。老子是主张“以道莅天下”(《老子》第60章。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章数)的,认为道的根本属性及功能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他提出“侯王若能守...  相似文献   

15.
关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再认识——兼论中国传统哲学的“心性”之路和精神结构徐才古老的中华民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以其独特的悟性一语道破了“穷天人之际,究心性之原”(参见任继愈:《从中华民族文化看中国哲学的未来》,《新华文摘》1992〈1...  相似文献   

16.
王作仁 《民主》2013,(6):60-61
大学之道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特殊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四书之首,程颢、程颐兄弟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整理编排,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据此,《大学》皆孔氏之遗言而门弟子阐释之专集。“大学”是针对“详训诂,明名读”的“小学”而言的,认为它是“治国安邦”的“大学”,“初学者入德之门也”。  相似文献   

17.
桑业明 《学理论》2014,(20):37-38
《易经》之婚姻观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婚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是中国传统婚姻观的重要源头。《易经》以和谐婚姻为主线,说明了婚姻之产生是符合天道,一夫一妻是婚姻的主要构成方式,婚姻年龄合适,应坚持长久的婚姻等观点,对引导当代中国青年树立正确婚恋价值观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干部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进而使学习的兴趣也产生了错位。 不学学术学“官术”。有的干部既不学理论,又不学业务。虽然参加了自修、函授等学习,但他们看重的是文凭。吓参加听课,不阅读教材,不做作业,考试请人代考,凭借权力、金钱,把文凭搞到手。对于“为官之道”、“升官秘诀”却情有独钟。他们潜心钻研《升官术》、《厚黑学》,对书中宣传的腐朽思想和一为官之道”不是予以批判和抵制,而是以“经验”待之,刻意进行模仿。学的结果是,在工作中把主要精力用于拉关系,走路子、跑官要…  相似文献   

19.
古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易经》的疏文也说:“性者,天生之质。”可见,在我国古代的早些时候,对性的认识和态度还是较为开明的。后来,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男女授受不亲”等道德规范得以确立。到了宋朝,“存天理、灭人欲”更成了吓人的天条。在性禁忌观念的禁锢下,性教育是无从谈起的。  相似文献   

20.
一、《管子》对德的基本认识。《管子》对德的认识有四种基本含义。 (1)德与道是无别的 ,人掌握了“理” ,就可以得道 ,就是有德。道的本性是虚无无形 ,秉承道的本性。《管子》进一步认为 :“化育万物之谓德”。 (2 )德的载体为人身 ,为人之行为。因而德是人的内在东西 ,表现于人的行为中 ,与我们今日的品德相近。因而《管子》强调修身 ,更强调修心 ,要求“无以物乱官 ,无以官乱心 ,此之谓内德”。这种内德隐含了人对万事万物 (包括对人的感官 )的一种客观态度和崇高智慧。 (3)德是实践和认识的重要环节。道生天地 ,德出贤人 ,道生德 ,德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