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诗人夏吟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用诗歌的形式,来体验、感悟、探索、传达生命的哲理。因此,夏吟的诗不但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的精神生命的诗化。阅读夏吟的诗集《冰雪灵魂》,读者不禁会掩卷深思诗与生命之关系这样一个永恒的主题,并获得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2.
朱欢 《学理论》2010,(11):141-143
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诗论》中说,诗的生命在情趣。而每个人的诗趣是不同的。诗趣体现了诗的"艺术性"。诗趣重在诗的"美感态度",却贵在"真",体现了一种"真"的意境与情趣。诗趣亦有"谐"与"悲"之分,在"谐"与"悲"中体现了一种诗趣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3.
诗论浅析     
《新华字典》对诗的界定是很不明确的,只是说诗是一种文体,形式很多,多用韵,可以歌咏朗读,对诗的表现形式做了定论,并没有从本质上阐述诗的内质。这种说明比起有韵为诗,无韵为文更加指向诗的形式多样化,这表明不能说没有韵的文体就不是诗,有韵的就是诗。《诗经》中的诗篇大部分都不是押韵的篇什,难道说《诗经》诗章就不是诗吗?像《硕鼠》中的第一段: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  相似文献   

4.
叶金梅 《学理论》2009,(28):169-170
晚年的叶芝,在《驶向拜占庭》中道出了对青春不再的悲叹和对永恒生命的向往。诗中迟暮与青春、灵魂与肉体、自然与艺术、情欲与理智等重大主题碰撞融汇成了复杂的哲思。一直以来,这首诗被推作像《希腊古翁颂》那样歌颂艺术的典范,被视为诗人重灵轻肉的高贵精神的体现。然而,它的伟大动人之处,似乎潜在于更深刻的蕴含。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从字面意义和象征意义入手,拟在发掘该诗的深层意识。  相似文献   

5.
华章 《学理论》2008,(23):72-73
曾经在《哈尔滨日报》看到市政协副主席齐燕滨同志的一首诗,题目是《健康歌》。诗中写道:"生命是火焰,健康就是氧气;生命是流水,健康就是坡地;生命是大厦,健康就是地基。没有健  相似文献   

6.
冰雪与诗词     
衣殿臣 《学理论》2008,(3):88-90
冰雪。作为大干世界中的一种自然景观,真可说是无世而不有,无人而不爱。打开中国文学史.我们就会发现,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冰雪便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就笔者考证,冰雪人诗始于《诗经》。咏冰诗,见于《大雅·生民》:“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大意是说,把仙放在寒冰上,鸟儿展翅庇护他。咏雪诗,见于《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大意是说,而今归来之日,雨雪漫野纷飞。  相似文献   

7.
清风慕竹 《各界》2014,(4):64-67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自首方悔读书迟。”这首熟悉的《劝学》诗,出白唐代的颜真卿之手,然而真正让他名动天下的并不是诗,而是书法。他的书法丰腴雄浑、骨力遒劲,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不过比他的书法更让人惊心动魄的,是他一辈子刀光剑影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惭愧     
胡兰成《今生今世》里说:“中国旧小说里英雄上阵得了胜或者箭中红心,每暗叫一声惭愧。”一本书里解汉字“惭愧”,说它是“心鬼为愧,心中有鬼也。斩心为惭,斩除心中之鬼,是为惭愧。人若知惭愧,常斩心中鬼,则鬼无处藏无处生。心中无鬼则问心无愧”!  相似文献   

9.
黄强 《学理论》2009,(30):225-226
《边缘之水》是瑶族诗人黄爱平的代表性诗歌。诗虽以“边缘”为名,以“水”为眼,“边缘”为何者?何者为“水”?这看起来是个令人捉摸不定的意像,用新批评的细读法对此诗进行解读,可将“边缘”理解为诗人的故土,将“水”理解为栖息在故土上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是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也是出色的诗人。他的诗,是他思想感情的真实反映,出之以哀婉的情思,常予人一种凄迷朦胧之美的感觉。他的一组《毁家诗纪》,共诗十九首、词一首,脍炙人口,陆续写成于1936年春至1938年冬,主要记述他的家庭婚变和个人  相似文献   

11.
《记法》专门探讨"记忆"问题,是一部介绍西洋"认识论"或"知识论"的专著。《童幼教育》是教育学及伦理学专著,属哲学之一支,既是介绍"西洋法学"、"西洋医学"入中国之最早文献之一,亦是引介"西洋神学"及"西洋大学"之最早文献之一,可说"太西总学之大略"已赖此书输入中国。《西学凡》介绍了哲学学科四年之课程(第一年逻辑学,第二年物理学,第三年形而上学,第四年数学与伦理学),已经把当时"西洋哲学"之全部内容包含完了。《灵言蠡勺》分四篇,一论灵魂之体,二论灵魂之能,三论灵魂之尊,四论灵魂所向美好之情,是晚明一部专门介绍西洋"灵魂"学说之哲学典籍。这些书在中国之刻印,正值"西洋近代哲学"之发源期,它们没有把"西洋近代哲学"介绍到中国来,但却把"西洋近代哲学"之前的"西洋哲学"介绍到中国来了。近代以前"西洋哲学"之完整框架,已经在弗.培根活动的那时节,出现在晚明中国学术界。  相似文献   

12.
音响的魅力     
玉良 《瞭望》1990,(29)
在文艺作品中,自然音响与环境音响是富有魅力的一种表现手段。声音入诗,可谓历代诗歌创作的一种艺术传统。 诗中之声往往是诗人心理的听觉化。‘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虫鸣之声将王摩诘的秋夜悲情烘托了出来。杜子美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则将诗人思乡恋情寓于戍鼓秋雁之声中。  相似文献   

13.
微语录     
《党政论坛》2012,(10):11-11
◎不论你多么富有,多么有权势,当生命结束之时,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留在世界上,唯有灵魂跟着你走下一段旅程。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外滩白领◎一位客人拜访禅师。来时忘带礼物,觉得很不好意思,便说:"我空手而来。"  相似文献   

14.
方蕴华 《理论导刊》2001,(10):53-55
一、“国风”——恋爱的浪漫时代恋爱婚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诗经》“国风”中男欢女爱的自然质朴的爱情表达式,我们不仅能深刻体会到闪现其中的鲜活人情人性,而且还能准确地把握那个时代恋爱风俗的演绎变化及多元婚姻文化的发展脉络。据谢晋青《诗经之女性研究》一书统计:《诗经》中有关妇女问题的作品已达85篇之多,其中恋爱诗最多,描写女性美、女性生活诗次之,再下来就是反映婚姻生活和失恋问题的作品。尽管中国文学中不乏大量描写男女之情、婚姻恋爱之作,但是和西方同时期作品相比,中国文化仍是一个压抑爱的…  相似文献   

15.
玉良 《瞭望》1990,(43)
电影是一种造型艺术,银幕形象具有明晰、逼真的特点。而“形象模糊”往往与艺术失误同义。 但“模糊”未必就不是艺术。古人赋诗,朦胧不失为一种美妙意境。宋人苏轼屡将模糊景色入诗而创造朦胧美,“楼台明灭山有无”(《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神韵万千;“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妙境深远。而国人泼墨作山水更不离空蒙意境。大画师李可染笔下漓江可谓一绝,《漓江烟雨》如其自题,“雨中泛舟漓江,山水空蒙恍如置身水晶宫中”,借模糊之意象将景写活,空蒙中的美妙景象呼之  相似文献   

16.
线天长  吴营洲 《各界》2011,(1):50-54
曹雪芹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大部分是在北京西山度过的。这段时间,曹雪芹没有再写再改他的啼血之作《红楼梦》,以致“书未成”,自己也“泪尽而逝”。而在人们通常的印象里,曹雪芹该是“生命不息,写作不止”的,其实不是。  相似文献   

17.
龙飞 《党政论坛》2010,(10):49-49
《索尔维格之歌》实在太好听,它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为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所作的配乐。诗剧《培尔·金特》的主人公培尔·金特为挪威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人物,有“挪威浮士德”之称。这个没落的乡村纨绔子弟自私、放荡,一心梦想恢复被他父亲毁掉的财富,  相似文献   

18.
洪烛 《民主》2013,(4):51-53
清官难断家务事。四大名著里,惟独《红楼梦》尽写的家务事。不是拜年,就是过节。不是婚丧嫁娶,就是过生日。不是烧香,就是还愿。不是你病了,就是他醉了。不是这个人挑花眼了,就是那个人看走眼了。表面上琴棋书画诗酒花,暗地里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不过是把一日三餐变着花样来吃。把家长里短换个调子来弹唱。颠过来倒过去,忙得不可开交,说自了仍然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荣华富贵抵不过大梦一场。  相似文献   

19.
《诗经讲义》是茶山丁若镛奉正祖王之命“条对”关于《诗经》的八百问而作。茶山秉承《毛诗序》的“诗刺”说,同时深入阐发“风刺”皆“美刺”之论,将《毛诗序》关于“刺”的文学修辞引申为社会政治修辞,“美刺”成了“温婉礼乐”的政治谈话修辞格,“美刺”政治唯美化。茶山认为孔子作《春秋》,以惧乱臣贼子,而删裁成《诗》,则是昭示唯美的三代理想政治,君子是“唯美”政治的主体承担者,“一正君,而天下正”是君子之首务。茶山发挥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阐述君子之性在于“好贤恶恶”。君子之性具有单一性向,君子成性具有超越的指向。另一方面,茶山强调君子成性在于“平日之工,行之有素”,是生命实践的自然与自为,君子之工“知易,行亦不难”。在茶山,君子人格是超越指向与易行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诗联学与治国之道○刘海藩编者按:本文是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刘海藩教授为新近出版的《诗词楹联与现代领导》一书所写的序。该书由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李锡炎著。文章提出,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证明,诗词楹联与政治活动、领导行为的紧密结合,是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