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金霞 《人民论坛》2014,(2):175-177
黄老学是战国中期至汉文景时期兴盛的重要学说,司马迁及其所著《史记》对黄老学的贡献极大.在《史记》之前的文献中没有出现过黄、老合称,更没有黄老学的名称,《史记》为黄老学命名,通过为黄老人物立传而记载了黄老学发展史,通过记述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诠释黄老若干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黄老学的若干理论.  相似文献   

2.
黄老学是战国中期至汉文景时期兴盛的重要学说,司马迁及其所著《史记》对黄老学的贡献极大。在《史记》之前的文献中没有出现过黄、老合称,更没有黄老学的名称,《史记》为黄老学命名,通过为黄老人物立传而记载了黄老学发展史,通过记述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诠释黄老若干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黄老学的若干理论。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受黄老思想影响很大,《史记.循吏列传》表现得较为突出。首先,循吏的名称是源于黄老学概念"因循",突显其"循理奉职"的特点。其次,《循吏列传》选取的孙叔敖等五人事迹体现出不同于儒家、法家的黄老思想,例如提倡因民便利而立法,循法而治;法律是一切的准绳,法治高于人治。但从司马迁的政治思想看,他在考察历史现实和吸收诸子百家的基础上,对社会政治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言,他的思想具有儒道相通的特点,不能说他的思想属于道家黄老学派。  相似文献   

4.
黄慕慈 《传承》2008,(18):82-83
黄老政治管理思想曾被秦始皇打入冷宫,西汉初年,却又重见天日,兴盛于宫廷上下。黄老政治管理思想中除烦去苛、轻徭薄赋、敦朴节俭、明具法令、宽律弛禁的主张对汉初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无为而治的主张对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仍有深刻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老政治管理思想曾被秦始皇打入冷宫,西汉初年,却又重见天日,兴盛于宫廷上下.黄老政治管理思想中除烦去苛、轻徭薄赋、敦朴节俭、明具法令、宽律弛禁的主张对汉初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无为而治的主张对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仍有深刻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吕有云 《求索》2010,(7):114-116
如果说以老庄为代表的早期道家出于追求清净无为之政的考虑,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那么,秦汉黄老哲学则出于为政之考虑,提倡尚贤任能,以实现"君无为于上,臣有为于下"的"无为"之治。这在《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文子》等黄老著述中颇有论述。道学之"君人南面之术"继承了黄老之学的这一思想传统,对于贤能之士的识别与合理任用都作了充分的论述,弘扬了我国古代贤能政治传统。本文试图对道学"君人南面之术"之贤能政治思想进行考察,以期对当世之势之治国任贤之策有所鉴戒。  相似文献   

7.
陆贾无为思想属于儒家的"道德导向无为",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黄老道家的"自然无为";源自儒家的仁义,而非黄老道家的道。故与其说陆贾属于黄老道家,还不如说其属于儒家更确切,而其书《新语》有启"文景之治",故此,"文景之治"很大程度应归功于儒家及其"道德导向无为",而非通常我们认为的黄老道家及其"自然无为"。  相似文献   

8.
河北定州八角廊村出土的简本《文子》在黄老道家形成的过程中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和影响。简本《文子》秉承老子的思想,将道家学说运用于经世治国,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以道德治天下"的入世精神,兼容并蓄的学术气度,以及执一无为、法于天道的王道政治理念,对黄老道家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黄老道家干世议政的入世精神,兼容百家的学术气度,以及"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等等,都与简本《文子》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引言 先秦的“道家”一名、初见于西汉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见《史记·太史公自序》),西汉早期称之为“黄老”。“黄”是追家夏、商之前伏羲、神农(炎帝)黄帝所谓“三皇”和黄帝、帝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帝尧、帝舜所谓“五帝”中的黄帝;“老”是指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哲学家春秋时的老子(老聃或李耳)。东汉以后的道教祖“黄老”;尔后,“黄老之学”或“黄老思想”包括道家和道教;两者与彝族原始虎宇宙观的关系,十分密切。拙著旨在揭明和论证历来被忽视彝族虎宇宙观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国外科学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老之学是托名黄帝之言 ,以老子道家学说为主旨 ,同时兼采诸子百家学说而形成的一种经世之学。它形成于战国末年而盛行于西汉初期。其基本内涵包括无为而治、以法治国、文武并行各个方面。这些思想是华夏文化宝库中的精华 ,处处充满着辩证法和管理意识 ,对解决当前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开发人力资源 ,提高管理效益 ,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巨大的启迪性和实践性。本文拟就黄老无为而治、以法治国、文武并行思想对现代社会管理的价值作一探讨。(一 )无为而治思想与现代社会管理无为而治是黄老之学的精髓。自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 ,到汉武帝…  相似文献   

11.
七 哲学研究 (一)哲学史上的重大发现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哲学著作有《老子》甲本和乙本、《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等,有的学者认为,这都是所谓的“黄老”著作,即“黄帝”、“老子”的著作,属于道家的哲学流派。它是战国到西汉哲学流派中一个很著名的学派。尤其在汉文景之时,它已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哲学学派,并是当时政府向全国推行的哲学。可惜的  相似文献   

12.
战国授田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授田制是战国时期各国普遍推行的土地制度。魏国的一夫百亩制;秦国坏井田、开阡陌,实行耕战政策等等,从根本上来说,都不过是授田削这一模式下的不同发展阶段。授田制是在井田制遭到破坏,国家为保证税收、徭役和兵力来源所实行的土地制度。战国末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授田制已逐步走向衰亡,至西汉时,便已走到了它的历史尽头。  相似文献   

13.
贵州威宁出土古代刻划陶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年10月至11月,1979年11月至12月,贵州省博物馆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中水区先后进行了两次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在调查和发掘中,采集和发掘出陶器、陶片188件,其中51件上有刻划符号,除去重复的,共有45个。这51个刻划符号,除8个是刻划在采集的陶器,陶片上外,43个均刻划在从文化层发掘出土的陶器陶片上。年代下限在东汉晚期,上限在战国中期以前,以西汉早期和战国晚期的为最多。距今已有  相似文献   

14.
战国中期至西汉初年的道家学派———黄老之学 ,不但对其时的儒、法等学派影响甚深 ,而且对西汉初年包括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等的统治政策的确立和实施 ,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无为”、“虚静”思想产生了西汉的“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 ,使西汉初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丁兴旺 ,同时对当代中国也有一定的启示。一、黄老之学的内涵及其演绎历史进入到战国秦汉时期 ,以政治学说和思想理论而言 ,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当数儒家、道家和法家三家。法家作为先秦时期的社会产物 ,到秦朝时已成为一种完备的理…  相似文献   

15.
吴心 《黄埔》2009,(2):58-59
《太平经》是道教的第一部经典,成书于东汉晚期,由多人不断增补扩充而成。《太平经》着力宣扬的是“治国之道”。它大量吸收儒家伦理道德说教及其治理国家的一些思想,还吸收了秦汉道家学说。书中充斥着大量的原始宗教巫术和方术内容。《太平经》也讲长生,  相似文献   

16.
"韩诗"虽然早在文帝时便被立为博士,成为两汉官学;但跟鲁、齐两家相比,它在西汉最为弱势。到了东汉,"韩诗"突然转盛:"齐诗"固然不可与之同日而语,就是极盛于西汉的"鲁诗",也不能出其右。本文认为,"韩诗"转盛的原因大致有二:旗帜鲜明地反对王莽篡权,赢得东汉朝廷的政治支持,并在士子中获得良好口碑;东汉时期,许多"韩诗"学者兼治图谶,则是适应了新的时代要求。两汉三家《诗》,"韩诗"最后亡,早在东汉已现征兆。  相似文献   

17.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代的《礼记》,尽管它是解释先秦古礼的作品,但由于社会结构和社会思想发生了变化,其所表达的妇女观与先秦礼仪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关于婚礼意义和三从之义的解释尤与先秦古礼不同,阳唱阴和、男主女从、夫死不嫁、从一而终成为婚礼的主题,女性的服丧原则三从成为女性的道德规范,三从中的从夫成为汉代礼学家重点强调的内容。这些变化反映了战国至两汉时代夫权的加强。  相似文献   

18.
北京有一座宏伟而古老的道教宫观白云观,这里不仅是中国道教全真龙门派的祖庭,也是中国道教协会的所在地。道教是中国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其信仰传统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上古时代,正式形成于公元一至二世纪的东汉末,由沛国人张陵(即张道陵,34──156)在四川鹤鸣山创立的“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的最早形式。后因道教徒尊张道陵为张天师,故也称为“天师道”。道教尊春秋时代道家思想家老子为道之祖,奉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以道立教,以道垂化,以道正心,以道养生,以道济世,以道为尊,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同…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佛教伦理和道教伦理也是需要加以介绍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们分两次介绍。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因崇奉佛和阐扬佛的言教而得名。它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教。佛教于西汉末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或东汉初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中国后,  相似文献   

20.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抄本的发表,为学者更准确地解释某些道家词语提供了依据。本文选取两条,试作新释并求教方家。 一、“上帝不考、时反是守”考释 《国语·越语下》有句范蠡之言,即所谓“上帝不考,时反是守”。此语常被秦汉之际的黄老学者引用,但解释却有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