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列宁同斯大林的关系,斯大林时代制造了大量谎言,至今仍被某些人用来证明斯大林是列宁事业的"忠诚继承者和卓越发展者".刘著中就充满了此类说法.历史事实是,斯大林担任总书记并非列宁提名,并且总书记一职当时也不是党和国家的最高职务.列宁要求解除斯大林的总书记职务不是出于个人恩怨,而是鉴于斯大林性格"太粗暴",并且在处理一系列重大事务中出现严重的失误.列宁"遗嘱"是给代表大会的,理应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原原本本地传达,但是斯大林等人规定种种限制,使代表们无法理解"遗嘱"的内容和精神.斯大林中断新经济政策,提出社会主义成就越大、阶级斗争越尖锐的错误公式,借此在国内实施大规模的镇压.在农村以暴力对待农民,用"全盘集体化"取代列宁的合作化;在国内推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迫害少数民族.凡此种种充分证明,斯大林不是列宁事业的什么"忠诚继承者",而是严重背离了列宁遗训.  相似文献   

2.
十月革命后,斯大林在党内缺乏基础,为扩大自己的势力,他利用自己在党内的组织优势,培植亲信.他通过"职务名册"制,控制了1万名党政高级干部,培植"在册权贵".借口干部"老化"、培养接班人,增加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组成人员,乘机塞进亲信.特别是利用列宁逝世之际,举行征收党员运动,突击发展了25万党员.这批新党员就成为斯大林在党内的依靠力量.  相似文献   

3.
吉文爱 《岭南学刊》2003,52(3):52-55
一、苏共党内监督制约机制的建立及演变苏联党内监督制约机制的确立及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列宁关于党内监督制约机制的设想及实践。苏共党内监督制约机制最初是根据列宁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思想建立起来的。十月革命后,列宁看到一些共产党员逐步成了官僚主义者,列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倾向必然引起党内群众的不满,导致党内政治生活危机。列宁深刻地指出“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①同时,列宁还发现在党中央的领导体制上,中央政治局在中央全会闭会期间能直接决定许多重大问题,因而政治局存…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党内民主集中制的首倡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秋白对中共早期党内民主建设问题十分关注和重视,是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首倡者.他"改译"斯大林的<列宁和列宁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进行了初步论述,特别是对党内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使得中共早期党内民主建设不至于完全空白.他本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身体力行,将党内民主建设思想贯彻到实践当中,对中共早期党内民主建设做出了不朽贡献.  相似文献   

5.
列宁在处理工农群体冲突时,是以公平为理念、以满足农民的合理要求为出发点、以发展生产为目的、以合理妥协等方式来化解矛盾的;而斯大林则主要是以"贡税论"和阶级斗争的思想为指导,用行政强迫的方式甚至以发动群体冲突的办法来解决社会矛盾的.认真分析和研究列宁、斯大林的这些做法,对我们今天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群体冲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列宁的时代观是对世界政治经济矛盾运动的基本状态作出的一般性判断,他明确地将时代问题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结合起来,赋予时代问题以鲜明的实践特色。列宁的时代观是贯穿列宁主义的逻辑链条,是打开列宁主义的一把钥匙。在时代观视阈下考察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之争,可以看出,二者在时代问题的把握上、在列宁主义时代观、列宁主义的理论渊源及理论使命上的观点是一致的,都是正确的。季诺维也夫定义中对农民问题的突出强调,抓住了列宁主义中最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部分,并没有降低列宁主义的国际性。因此,季诺维也夫的表达更加合理。斯大林的定义,夸大了列宁主义的国际性,湮没了内含于列宁主义中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方法论指导意义,导致了苏联和各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主体自觉性的长期缺失。尽管如此,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他指导下的共产国际使中国共产党免受改良主义的影响,成为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当然,斯大林对列宁主义国际性的扩大化强调,也助长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倾向,妨碍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主体自觉性的生成。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一定意义上正是中国共产党扬弃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列宁主义"观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主体自觉性提升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列宁党内民主思想之所以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与列宁善于汲取他人的优秀理论成果密不可分。马克思恩格斯、第二国际的卡·考茨基和罗莎·卢森堡以及俄国民粹主义革命派都对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共同构成了列宁党内民主思想形成的三大直接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8.
夏云高 《传承》2011,(12):36-37,57
1915年,列宁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它是根据当时世界和俄国的形势提出来的,它是被俄国革命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1924年,俄共(布)党内围绕着要不要建成社会主义、建成怎样的社会主义问题展开了论战,斯大林同托洛茨基等人的论战中,提出并逐步完善了其"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客观地说,"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起过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共产党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谢韬先生在《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一文中,把"最大修正主义"的帽子扣在"斯大林等人"头上,而把修正主义当作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不是修正主义者,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是修正主义;真正的修正主义者是考茨基等人。不能把修正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当作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苏共在党内民主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列宁时期的苏共党内民主生活非常活跃 ,这与列宁个人良好的民主素质和民主作风有很大的关系。但自列宁之后 ,苏共党内民主逐渐丧失 ,其主要表现和危害是 :在党内实行思想专制和个人崇拜 ,致使党思想逐渐僵化 ,失去了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和治党治国的能力 ;在干部问题上实行任命制 ,广大党员无权选择干部 ,致使大批素质不良者混入党的领导层内 ,干部队伍素质出现恶性循环 ;广大党员因自身民主权利被剥夺殆尽 ,最终对党彻底失望。苏共党内民主丧尽 ,致使党心丧尽  相似文献   

11.
1 最早撰写关于斯大林文章的西方作家可能是安娜·路易斯·斯特朗.1921年,这位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弗兰德城的美国女性,怀着一颗充满正义感的心来到了饱受战争创伤的苏俄,帮助美国公谊会服务队把救济品送到了伏尔加河灾区.完成这项工作后,她没有回美国,留在苏联从事新闻工作.1924年她为美国《赫斯特国际杂志》写了一篇文章,大胆地猜测:虽然斯大林不是政府首脑,但是如果要谁来继承列宁的话,这个人准会是斯大林.当时,斯大林所担任的总书记这个职务既不为联共(布)中央领导人所重视,也不被西方新闻媒介放在眼里,因此,这篇第一次在美国发表的关于斯大林的文章,没有引起任何反响地放进了图书馆的报刊架.  相似文献   

12.
包括时代一般理论和新时代特征与本质在内的列宁时代观,对斯大林时代观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要高度重视列宁关于时代问题重要性的论述,正确分析国际形势,从而正确决策;要坚持列宁大时代和小时代相结合的方法;坚持列宁关于过渡时代的论断,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期限。  相似文献   

13.
蒋锐 《岭南学刊》2001,(5):36-40
本文围绕斯大林的社会主义"一国建成论"展开,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与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究竟有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二是斯大林"一国建成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内在的逻辑缺陷;三是斯大林"一国建成论"在实践中所导致的种种矛盾.文章认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发生的苏东剧变绝非"一日之寒"所造成的,在考察这一事变发生的根源、总结这一事变的沉重历史教训时,我们不能不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一国建成论"这一理论源头出发来思考问题,不能不从社会主义"一国建成论"的整个发展过程和实践过程来思考问题,并从中得到应有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苏东国家一向重视科学技术进步,这既是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教导,也是列宁、斯大林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们更加重视科学技术革命,在党的重要会议和党的主要文件中都把科学技术革命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进一步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行动。  相似文献   

15.
王祖奇 《求索》2008,(11):224-227
列宁晚年对斯大林产生了严重的“不满”,很多人都将其理解为列宁晚年对斯大林政治上的严重不信任,有的人甚至将其庸俗化为一种权力斗争。但是,如果仔细联系当时苏维埃政权的实际环境,就不难发现,列宁晚年与斯大林关系的变化,实际上主要是列宁晚年生病逐渐失去工作能力、并需要逐步移交其职权期间,苏维埃最高领导层出现的一些正常的分歧和矛盾。虽然由于当时特殊的情况,这些分歧和和矛盾表现出了与往常不同的形式,但实质上都是列宁及其他中央领导成员在当时苏维埃政权现实情势基础上进行的如何完善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宝贵探索。  相似文献   

16.
1979年,英国肯特大学政治理论教授戴维·麦克莱兰出版了一本题为《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的专著,把毛泽东思想仅仅看成斯大林的思想在不发达的中国的延续。1980年,南斯拉夫哲学家普·弗兰尼茨基在《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流派》一文中,提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派是继承了恩格斯的列宁之后的布哈林和德波林等人,斯大林把这一派进一步片面化,以其代表作《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顶峰”,实际上对马克思主义毫无推进;第二派是以卢卡奇开其端的一批自称马克思  相似文献   

17.
1922年5月列宁中风,由于担心致残失语,无法继续工作,要求提供毒药,以备不时之需.列宁的要求表现了一个革命家的生命价值观--活着就要为革命工作.列宁不止一次地向斯大林、克鲁普斯卡娅、乌里扬诺娃、秘书福季耶娃等人提出过索取毒药的要求,被直接要求执行这一任务的是斯大林.政治局委员们都反对这样做,要求未被执行.列宁在病中仍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我们留下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8.
李晓寰 《桂海论丛》2001,17(3):59-61
列宁是把社会主义从观念形态变为现实社会制度第一人 ,并开创了一条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斯大林模式的兴起和衰落显示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曲折和坎坷。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以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 ,揭示了改革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永恒主题。从列宁到邓小平 ,体现了社会主义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克服病入膏肓的资本主义的弊端并在这些弊端的反面勾画了社会主义的特征;列宁、斯大林,尤其是斯大林依照当时理解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蓝图“按图施工”,斯大林把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社会主义的某些特征当成社会主义本质;毛泽东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虽然对“苏联模式”的弊端有所察觉并局部加以革新,但总体上仍然比照“苏联模式”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反思社会主义优越性为什么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原因,认为关键是没有搞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他在新的参照系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新的定位,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相似文献   

20.
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关于苏联剧变的话题再次成为焦点。据我观察,学界大概分成两大派:一派是专门研究苏联问题的学者,他们通过大量的资料说明斯大林否定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建立的斯大林模式本身存在致命的弱点,斯大林以后的苏联领导人并没有成功地对斯大林体制模式进行改革,最后积重难返,导致苏联剧变;另一派主要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者,他们从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出发,认为斯大林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