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区域信用体系与和谐社会构建路径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阮德信 《求实》2005,(6):43-45
自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和谐社会的构建思路大致可归纳为四种。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是在法制基础上的经济和谐发展;市场经济和谐运行的核心是建立信用体系的制度安排并使其健康运行;信用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和切入点,并主要体现在信用道德、信用契约和信用体系三个层面。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均质性,决定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区域性,区域信用体系是当前我国和谐社会构建路径的现实选择,即:区域信用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济和谐发展→和谐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   

2.
“信用”一词已成为近年来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信用缺失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必须加强道德建设、普及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意识、加快立法进程、完善政府的信用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协调成为区域发展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区域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由于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偶合性,因此,对应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可将区域协调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4.
交易成本、信用制度与政府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健能  房尚文 《唯实》2002,(6):31-35
我国现阶段存在大量的信用缺失现象 ,这大大增加了市场活动中的交易成本 ,为降低交易成本 ,有必要建立和规范信用制度 ,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制度中应当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但信用缺失现象在经济竞争中却屡见不鲜,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尚不成熟的经济体系中,信用缺失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障碍。文章介绍了马克思对信用的本质、起源和双重作用的经典性论述,分析了中国信用缺失现状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中国建立与完善信用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诚信作为一种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度和机制,虽然在世界上已存在一个多世纪,但在我国却至今尚未完全建立。信用制度缺失、信用市场低下、信用道德扭曲在我国还比较严重的存在,影响了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影响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因此,建立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信用制度,是我国的当务之急。美国是世界上信用管理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信用交易额最高的国家。分析美国的信用制度,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启示一:全面建设信用社会是信用制度建设的最终目标在美国,每个人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信用的…  相似文献   

7.
诚信作为一种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度和机制,虽然在世界上已存在一个多世纪,但在我国却至今尚未完全建立。信用制度缺失、信用市场低下、信用道德扭曲在我国还比较严重的存在,影响了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影响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因此,建立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信用制度,是我国的当务之急。美国是世界上信用管理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信用交易额最高的国家。分析美国的信用制度,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8.
信用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在我国虽然已初步具备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环境与竞争机制,但是尚未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规范社会经济秩序,强化信用管理,塑造“信用中国”形象,建立信用制度。  相似文献   

9.
梅林 《理论建设》2014,(2):94-9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一般而言,社会信用体系大致分成三个层次,其一是个人信用体系,其二是企业信用体系,其三是政府信用体系;我国当前的社会信用体系在以上三个层面上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究其原因,道德上"失信"是导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存在问题的环境因素;产权不明晰缺失是导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存在问题的体制因素;社会信用法律制度不健全是导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存在问题的制度因素。需要推进诚信道德教育,探索诚信道德回报;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完善我国社会信用法律制度,从而最终实现我国社会性用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政府信用建设途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系统的核心与支柱。要建设良好的政府信用,就必须强化政府信用道德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有限行政;加快信用制度立法,建立有效的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建立区域信誉等级评定制度。  相似文献   

11.
《当代贵州》2009,(11):70-7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论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或是农村面貌的改善、新型农民的培育,均离不开资本要素的投入做支撑,而资本要素的投入及人文道德素质的提高必须以良好的信用信息资源为基础。实现良好信用信息资源,不仅是农村居民自身的事情,更需要一个好的信用环境、信用制度,需要构建新型的农村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2.
传统社会信用本质是共同体信用或信任网络,这种信用与其赖以运行的基础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这是传统社会未出现信用危机的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摧毁了传统信用运行基础并使之失灵,社会行为主体在逐利动机驱使下不能受到有效约束,构成当前我国社会信用危机的根本原因.通过对现代信用制度运行基础的重建来推进我国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成为治理当前信用危机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信用的制度和非制度约束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信用出现了较严重的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确定,要用五年的时间,建立起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加强对社会信用机制的研究,构建社会信用的制度约束与非制度约束体系,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一、构建社会信用的制度约束体系作为一种最为先进合理…  相似文献   

14.
伍开昌 《唯实》2003,2(8):91-94
诚实信用是社会的"阿基米德点".政府是社会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同时又是社会行为的示范者,其信用程度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由于体制、传统文化、政府官员素质等原因,我国政府信用受到严重损害.主张从规范政府行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惩治行政腐败和弘扬契约精神,加强政府信用制度建设等方面,重构政府信用体系,重塑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5.
诚实信用是社会的“阿基米德点”。政府是社会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同时又是社会行为的示范者 ,其信用程度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由于体制、传统文化、政府官员素质等原因 ,我国政府信用受到严重损害。主张从规范政府行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惩治行政腐败和弘扬契约精神 ,加强政府信用制度建设等方面 ,重构政府信用体系 ,重塑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6.
社会信用制度中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中央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的任务,并要求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提出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是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们都是在社会信用体系支持下  相似文献   

17.
有人认为资金市场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现象,而对社会主义搞资金市场不理解。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资金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资金市场又称为金融市场,它是一个历史的、经济的范畴。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商品经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物物交换阶段、货币和商品阶段、信用阶段。金融市场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信用阶段时不断完善健全起来的。  相似文献   

18.
伍开昌 《唯实》2003,(9):91-94
诚实信用是社会的“阿基米德点“.政府是社会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同时又是社会行为的示范者,其信用程度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由于体制、传统文化、政府官员素质等原因,我国政府信用受到严重损害.主张从规范政府行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惩治行政腐败和弘扬契约精神,加强政府信用制度建设等方面,重构政府信用体系,重塑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强化社会信用制度建设,造就诚信社会环境,维护社会信用秩序是当务之急。南平市注重引领,从机制创新着手,努力打造农村社会信用体系,认真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信用村镇建设蓬勃展开,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社会变革,促进农村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20.
兰武亮 《求实》2006,(9):62-64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信用体系的建设。我国地域广阔,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地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在全国范围内一时难以建立一套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基于此,先“区域”后“整体”,最后达到“统一”,就成为我国建设信用体系的现实选择。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分析研究我省信用体系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江西区域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