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绕“中国模式”的研究,国内学者先后聚焦过以下问题:我们该不该提“中国模式”?如何定义“中国模式”?如何概括“中国模式”的特点?如何看“中国模式”的未来?2004~2011年间CNKI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有关“中国模式”的文章,大致展现了近年来中国模式研究的主要论题、争论结果和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研究中国模式也取得了成绩,集中反映这一研究中存在的若干焦点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是西欧社会民主党在20世纪30年代逐步确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模式。那么,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同社会主义模式之间的关系怎样?它又是否像有些人讲的那样,是社会主义改革应效仿的典范?本文就是试图从上述几个方面,从理论与实践上对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柴婉婷  任光 《瞭望》2020,(19):22-23
“其实大家都曾有过焦虑和紧张。”在被问到国际疫情蔓延初期是否考虑过回国时,在英国剑桥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夏俊斐说,“但我最终决定留下来。”随着国外疫情扩散蔓延,在海外求学、工作的中国青年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国外是否采取积极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海外留学生的防护装备是否齐全?”“远在他乡,面对疫情,海外留学生能否从容应对?”面对这些疑问与担心,海外中国青年用实际行动向祖国展现了自己的冷静、智慧与担当,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相似文献   

4.
《瞭望》2006,(31)
新华社北京7月24日电近一段时间,新华社有关编辑部和瞭望周刊社接到一些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读者的电话,询问新华社的中国新闻名专栏“新华视点”是否办有“北京新华视点广告有限公司”?瞭望周刊社是否办有《瞭望中国》《权益瞭望》《市场瞭望》等刊物?新  相似文献   

5.
赣南脐橙离世界品牌有多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说,赣南脐橙是赣南人的“摇钱树”;有人说,赣南脐橙是中国抗衡“洋脐橙”的希望;也有人认为,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洋水果”将大举“入侵”中国,美国“新奇士”将与中国脐橙一拚高低,赣南脐橙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赣南脐橙是否具备了与“洋水果”抗衡的能力和实力?赣南人能否把赣南建成世界著名脐橙主产区?“赣南脐橙”世界品牌之路究竟还有多远?  相似文献   

6.
说“文身”     
为日本留学生讲“中国古代城市文化”,讲到宋代城市里不允许士人举子“文身”时,学生问及中国的“文身”是什么时候有的?她之所以对“文身”感兴趣,是想探求日本人在手臂上刺花是否和中国  相似文献   

7.
《瞭望》2006,(32)
新华社北京7月24日电近一段时间,新华社有关编辑部和瞭望周刊社接到一些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读者的电话,询问新华社的中国新闻名专栏“新华视点”是否办有“北京新华视点广告有限公司”?瞭望周刊社是否办有《瞭望中国》《权益瞭望》《市场瞭望》等刊物?新华社有关负责人郑重提醒社会各界:新华社从未以“新华视点”名义注册任何公司。《瞭望中国》《权益瞭望》《市场瞭望》等刊物及其相关人员,均与瞭望周刊社无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8.
如果不在概念上兜圈子,我们不妨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 单单港台歌星,再加上国内的流行歌手,是否能构筑起中国的音乐“圣殿”? 交响乐、歌剧等所代表的人类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难道就听凭它在中国衰落? 已经嚷得纷纷扬扬的“严肃音乐”危机,究竟因何造成?社会对此,难道束手无策? 问题在哪里? 办法在哪里? 前途在哪里?  相似文献   

9.
一方面是逐渐回暖的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另一方面是其尚未盈利的经营现状,现有电子 商务经营模式是否已成型?中国电子商务是否即将起飞,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阿源 《瞭望》2006,(51)
“中国、中国、怎么还是中国”,这是有的境外舆论对中国健儿在多哈亚运会上一再夺得金牌的“抱怨”。中国是否能让出部分金牌给别人?这是我国有人对中国亚运夺金计划的建议。从亚运会刚开始时国人看自己健儿夺冠时的欣喜若狂,升国旗、奏国歌时的激情澎湃,到对中国健儿夺取金牌的习以为常,人们对中国健儿夺金的热情似乎在逐步降低。那么,中国健儿金牌拿多了真有什么不好么?究竟该如何看待中国健儿夺得的金牌?  相似文献   

11.
张曙光 《理论视野》2010,(12):15-16
近年来,围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理论界展开了许多讨论并形成了不同的看法,如对“中国模式”就有颇为不同的理解。我赞成用“中国道路”,至于它是否一个成功的、可复制的“模式”,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中国道路”是一个描述性概念,不容易引起不必要的争论。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评价这三十多年来走过的道路?对此,我的看法如下:  相似文献   

12.
潘燕 《瞭望》2006,(32)
迅速发展且变化复杂的中国经济,某种程度上也在丰富着我们判断形势的语汇。上半年10.9%的GDP增速出来后,温家宝总理一句“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不仅令很多人对经济大势茅塞顿开,也使“偏快”和“过热”两词以鲜明的层次差异,走进中国经济的表述“语库”。何渭“偏快”?何谓“过热”?两者的界限在哪里?笔者就此详细地请教了权威人士和研究者,得出结论如下:即“偏快”与“过热”的最根本区别,在于经济运行是否处于良性状态。“偏快”是在经济总量大体平衡、没有明显的结构性失衡及增长约束不明显背景下的较快增长,其所建之的平台是相对  相似文献   

13.
程超 《瞭望》1996,(22)
时下,在各级领导干部讲话中以及在报刊、文件、广播、电视里都经常要求广大党贫、干部、群众要说真话,这足以说明说真话的人少了。 为何尽管一再提倡大家要说真话,但是说假话的指数却未降下来呢?是否听真话的市场还未建起来,或市场还不大,说假话的仍有很大市场呢?我国历来有比较繁荣的假话市场。笔者未读过几天书,对中国历史知之甚少,在中国最早爱听假话的不知是何朝何人,“指鹿为马”是否可排上前几名?反正这件事的结果是说真话的人掉了头,说假话的人升了官。李世民算是比较爱听真话的,还不是差点儿把魏征给宰了?再说六十年代彭德怀的为民鼓与呼的“万言书”和马寅初的利国利民的“新人口论”都是真话。可后来说真话的这两个人遭遇如何呢?这在中国大地上是妇孺皆知的。然而,那个“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当面挤眼泪,暗地下毒手”,一贯以“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为信条的人一时竟成为中国的“红人”。流风所及,原首钢党委书记管志诚,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中国道路的研究虽然成果丰硕,但有些基本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厘清和辨析。这些问题主要是:中国道路产生于何时,它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起点是什么?中国道路的内涵和要素究竟如何定位,什么是中国道路的本质与真谛?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是否等同,如何科学冷静地看待所谓中国模式?只有深入地辨析和厘清这些基本问题,才能将中国道路的研究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5.
苏联从事社会主义实践已有半个多世纪。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苏联在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建立的体制是否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向其他国家提供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历来对社会主义的某些理解是否正确、有益?等等。要回答这些问题,就有必要研究俄国社会主义的最早的设计师列宁的有关思想。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列宁本来只给自己规定了建设俄国式社会主义的任务,而从未想为后人确立一个至高无上、一成不变的模式。“唯一模式论”本来就不符合列宁主义,至于列宁逝世后逐渐形成的那套模式以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片面理解,更是未必符合列宁的最初构想的。今天,我们深入研究列宁当年关于俄国式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更加自觉、更加理直气壮地建  相似文献   

16.
程莉 《瞭望》2004,(47)
哪些人适合做激光手术?手术有没有风险?是否疼痛? 术后会不会出现“反弹”?  相似文献   

17.
论有限政府与有效政府的关系及其建构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限政府”与“有效政府”是当前两种主要的政府建构目标模式。然而从严格的学理界定上来看 ,它们的具体内涵到底是怎样的 ?各自有些什么特征 ?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 ?面对双重选择要求 ,当代中国如何在实践过程中对它们进行理性定位和选择 ?本文将简要地分析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从冲突到和谐的转换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吕国忱  张华 《理论探讨》2006,1(3):50-53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冲突与和谐、对立与统一以“潜在”和“显现”的形式存在,这表现在以下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是否有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是否有现代性?马克思主义是否全球化?对解决方法如何选择?作为中国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含了丰富的“和谐”思想,这需要我们在如下几方面进一步发掘: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和谐思想的发源地;真实而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发展的、开放的、多元的;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需要在现代实践中得以丰富。分析马克思主义从冲突向和谐转化的内在机制,其方法论意义在于:多实践,少争论;不刻意追究,保留适度模糊性;等待时机,促进成熟;在两极中找中立,在多种可能性中选择;在对立中调节,促进双赢。  相似文献   

19.
医改:都是市场惹的祸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化”是否是医疗改革“不成功”的罪魁祸首?医疗改革的方向是否应回到计划经济时代?这两个问题成为目前有关医改的争论焦点。  相似文献   

20.
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是一次引人注目的会议。海内外人士都很关心:当前中国的政治局面是否安定团结?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是否放慢了?中国的经济过热现象是否能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现行的许多方针政策是否会有什么改变?中国的人民民主和宪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