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娜 《理论视野》2011,(9):60-62
南海问题在本质上是中国同南海周边国家之间的双边问题。由于美国不断加大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公开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使南海问题超越了中国同有关国家之间双边争端的范畴,而越来越多地具有了中美海权和地区主导权之争的色彩。对待卷入南海争端的周边国家,中国要采取克制、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继续奉行和平、友好、合作的政策,坚持通过友好协商,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在争端解决前,有关各方应保持自我克制,不采取使争端复杂化、扩大化的单方面行动,努力寻求相互信任,探讨开展合作的具体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引起各国舆论和专家学者的热议。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各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加强中国与沿岸国的政治、经贸和文化联系,同时对于增进国与国之间理解、缓解分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悠久历史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于两千多年前,可分三大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朝  相似文献   

3.
<正>一、航运外交的法治合作基础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东盟国家时倡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由此可  相似文献   

4.
李耀华  安钧洳 《学理论》2012,(24):13-14
自2009年"无暇号"事件以来",南海问题"一度升温。与中国存在争端的国家均是东盟成员国,争端势必会对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产生影响。同时美、日、印等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介入也会对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产生间接影响。但我们应看到中国与东盟这些年形成的良好合作局面,以及东盟自身的一些因素对"南海争端"给双方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总体来看",南海争端"不会根本改变中国与东盟继续合作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5.
正一、航运外交的法治合作基础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东盟国家时倡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  相似文献   

6.
王宏健 《学理论》2015,(2):11-12
美国重返亚太地区战略的实施,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在为中国的发展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力量,尤其是美国对周边国家的支持,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争端、摩擦进一步扩大。中国必须采取以下有效措施:稳定经济发展,加强文化软实力;打造多元外交,提升国际地位;加强国防安全建设,增强军事实力,保障国家经济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营造稳定的周边环境,提升中国在世界,尤其是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力量,获得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世界海洋大国和我周边国家和地区近些年纷纷出台海洋政策和海洋战略,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及国内相关专家学者认为,目前我国与多个海上邻国存在错综复杂的海洋权益争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海洋政策将对我海洋权益和海上安全产生重大影响。要构建和谐海洋,维护我方合法的海洋权益,必须对周边国家的海洋战略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就中国目前的海洋政治形势而言,南海争端已经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复杂的历史变迁、激烈的资源争夺、海上航路的维护、长期无法落实治权等原因,造成南海争端冲突不断,矛盾逐渐升级,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从南海争端的问题属性来看,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系统问题,是一个结构化的复杂问题,是一个重要而紧急的战略问题.从我国在南海争端中的战略格局来看,我国面临内外双重战略压力,面临着战争与和平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4,(34)
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部分,它根据各种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分析与预测世界战略形势和相关国家政治行为的一门科学,该理论最大的现实性意义在于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南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东南亚国家特别是越南、菲律宾以及马来西亚依靠国土邻近之便开始占领南海诸岛屿,并对所占岛屿周边海域进行了能源开发。本论文以南海争端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研究南海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从而探究其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纪源卿 《学理论》2009,(31):170-171
南海争端不仅是地缘政治范畴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也是目前海洋政治领域研究重点。本文从近年来南海争端的基本现状及发展情况的客观视角,对南海争端的主权属性、南海的海洋权益核心、南海争端中的权力关系等方面进行政治学分析。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7,(12)
南海问题实质是外国对中国南海主权的侵犯,随着以美国为首的域外大国插手南海问题以及中国自身的原因致使南海争端不断升级,中国利益不断遭受侵害。对此提出我国解决南海问题的新思路:发挥中国对外传播媒体的作用,增强对"一带一路"战略的传播;通过双边谈判来实现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增强海上军事实力,维护南海主权。  相似文献   

12.
南海争端因为涉及主权国家多,东南亚国家对强占岛礁进行实际控制,美国积极介入等因素而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对于中国而言,探求南海争端复杂性的成因,才能明晰中国在其中的利益格局,并采取相应行为以捍卫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3,(29)
目前南海争端愈演愈烈,一些周边国家认为我国对南海诸岛没有进行有效控制,进而认为我国已经放弃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主张。从时际法角度出发,明确解释有效控制规则的适用条件,根据现有的证据,指出我国南海争端与有效控制规则的适用。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由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的转型以及国家利益需求的扩容,使海上通道安全成为一个时代性很强的命题。对于中国而言,海上通道的意义已经从初期强调能源运输安全发展到综合性海权利益的保障。确保海上通道安全是海权建设的关键性议程,而战略支点的打造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紧密依托"一路"规划"一带一路"是中国政治、经济和安全的对外大战略。其中,"一路"即建设21世纪海上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28)
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南海声索国与域外大国的战略互动——南海声索国在南海问题中充当急先锋的角色,多方设法拉东盟和各大国为其非法占有南海权益背书;而以美国为首的域外大国竞相介入南海问题,既出于本国战略需求考虑,也迎合了南海周边国家对华平衡意图。因此,解决南海问题不能单从争端本身出发,而要充分考虑其复杂性,既要积极维护我国的海洋安全和主权,又要顾及和谐周边的战略大局。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海渔民权益保护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理论》2016,(2)
由于我国立法不明确导致渔业权制度供给不足,南海争端持续影响南海渔业环境的地缘政治矛盾,海事行政管理未充分考虑渔民特殊身份等原因,现行立法与制度已难以适应和满足对我国南海渔民权益保护的特殊需求。我国应通过完善渔业权制度,明确我国执法机关在涉外刑事案件中的执法地位,并加强与周边国家刑事司法合作,确立海事行政救济制度与行政管理制度等措施,建立我国南海渔民保护的特有原则。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26)
海权之争在世界历史和大国地缘战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海权对正在崛起的中国,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作为陆海兼备的中国,海权发展却相对缺失,其中美国的不断介入就是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中美两国没有直接的海洋领土争端,但美国却经常利用与中国有领海争端的周边国家制约中国海权发展。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便时常插手,成为推进美国亚太战略的一个重要筹码,为钓鱼岛争端的解决增添了不稳定的变数。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必须谨慎处理海权争端中的美国因素。  相似文献   

18.
南海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能源交通要道。由于区域外大国的影响、周边国家对南海能源的争夺加剧、我国海军远洋控制力量和海上油气开采技术限制等诸多因素,我国南海能源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面对复杂多变的南海局势,我国必须增强紧迫感,着力提升综合实力,加快南海能源开发,构建合理的南海能源安全体制,积极开展地缘政治斗争,提高对南海海岛的实际控制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地制定南海能源安全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9.
持续升温的岛屿主权争端、日趋激烈的海洋资源争夺、频发的海上军事冲突、区域外大国的不断介入,对许多国家的海上安全带来深刻影响。海上安全与海洋权益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力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世界经济两极分化和政治霸权主义导致西方大国与其非盟友国家矛盾丛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议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世界以"化解对立调和矛盾";中国富起来的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深化改革等方略"创新理论强大国家";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论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和方略,推动"融洽关系和谐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群众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他人、自我的关系,个人与物质、精神、心理的关系,最终"良善内心提升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