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中明确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那么,我国古代治国为何选择了"德主刑辅"、"礼法合治"呢?谈到"德主刑辅"、"礼法合治",就不能不提到秦汉之际在治国策略上的儒法之争。先秦时期产生的诸子百家中,以儒家和法  相似文献   

2.
国学赏析     
《侨园》2016,(4):40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注释】(1)知:音zhi,同"智"。(2)务:从事、致力于。(3)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  相似文献   

3.
陈柳钦 《民主》2007,(7):5-7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尚书·五子之歌》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它构成了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而《管子·霸业》突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庄公三十三年》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孟子·梁惠王下》则提出"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  相似文献   

4.
国学赏析     
《侨园》2017,(4)
正【选自】《论语·述而篇》【原文】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译文】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评析】本章里,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  相似文献   

5.
国学赏析     
《侨园》2017,(7)
正【选自】《论语·述而篇》【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相似文献   

6.
国学赏析     
《侨园》2017,(12)
正【选自】《论语·述而篇》【原文】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2)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3)。"【注释】(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2)三:多次的意思。(3)民无得而称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译文】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相似文献   

7.
协调     
正"民胜其地,务开;地胜其民者,事徕。开,则行倍。民过地,则国功寡而兵力少;地过民,则山泽财物不为用。"——《商君书·算地篇》【释义】人口数量超过国家拥有的土地,就一定要开辟疆土;土地面积超过人口,就要想办法招来人口开荒。要开辟疆土,就要成倍地扩大军队的数量。可是人口超过了国家占有的土地,那么国家  相似文献   

8.
民视民听     
正"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先秦)《尚书·泰誓》【释义】上天所看到的来自老百姓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老百姓听到的。老百姓有所责难于我,我一定要依从民意前往讨伐。【作者简介】《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孔子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相似文献   

9.
国学赏析     
《侨园》2016,(6)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子日:"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注释】(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  相似文献   

10.
国学赏析     
《侨园》2018,(11)
正【选自】《论语·子罕篇》【原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注释】九夷:中国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陋:鄙野,文化闭塞,不开化。【译文】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闭塞落后了。"  相似文献   

11.
国学赏析     
, 《侨园》2013,(8):48-48
<正>【原文】有子日:"礼(1)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选自】《论语·学而》【注释】(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  相似文献   

12.
善教     
正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释义】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誉深入人心,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百姓喜爱。好的政令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作者简介】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似文献   

13.
国学赏析     
《侨园》2019,(4)
正【选自】《论语·学而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评析】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相似文献   

14.
国学赏析     
《侨园》2016,(8)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注释】(1)徙:音xi,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译文】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评析】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  相似文献   

15.
正"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明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释义】保护国家(不被颠覆),是帝王、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谋划考虑的事;保证天下兴亡(统一繁荣),每个布衣匹夫都有责任。【作者简介】顾炎武(1613—1682年),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日知录》系统阐述了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国学赏析     
《侨园》2013,(10):54-54
<正>【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选自】《论语·为政》【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评析】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相似文献   

17.
国学赏析     
《侨园》2016,(5)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注释】(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2)畔:同"叛"。(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评析】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  相似文献   

18.
国学赏析     
《侨园》2018,(6)
正【选自】《论语·泰伯篇》【原文】舜有臣五人(1)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2)。"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3),于斯(4)为盛,有妇人焉(5),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6),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注释】(1)舜有臣五人:传说是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人。契:音xiè;陶:音yáo。  相似文献   

19.
国学赏析     
《侨园》2013,(12):48-48
<正>【原文】哀公(1)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日(2):"举直错诸枉(3),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注释】(1)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2)对日:《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日",以表示尊敬。(3)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译文】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  相似文献   

20.
国学赏析     
《侨园》2013,(7):52-52
<正>【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选自】《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评析】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各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