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占元 《学理论》2012,(30):55-57
中国各个民族在共同开发祖国广袤疆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历史过滤和积淀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公德文化、婚姻家庭道德文化、职业道德文化等民族传统道德文化,许多内容在今天仍然具有时代进步意义。因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积极发掘各民族传统道德新的时代价值,努力将其有机地融入到社会主义道德的整体框架中去,构建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2.
法律全球化在推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利益不平衡的矛盾,并对国家主权观念以及各民族传统法律文化提出了挑战。而不论是把法律全球化当作一种当然的前提予以单纯地接受,还是站在狭隘的民族国家立场上不承认甚或抵制法律全球化,都是不恰当的。从事实和价值两个方面来审视法律全球化以及在此过程中的诸多矛盾,不难发现,一种既反映人类法律文明共同属性,又观照各民族国家本性的异质且多元的法律全球化模式是可能的。而这正是一种应然的法律全球化模式,也是达致世界和谐的可欲之路。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凝聚、激励与引导,离不开这个国家的民众或民族成员献身祖国的炽热情怀。催生这种强大意识和精神动力的因素,可以是自然血统、经济利益和政治动力,也可以是精神文化和道德情感,但以文化的整合、认同的作用最为基础和恒久。  相似文献   

4.
陈晨 《学理论》2013,(7):128-129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不可重复的独立的体系,它强调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的非规律性;绝对的价值标准是不存在的,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坚持文化相对主义会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然而道德相对主义有其自身严重的缺陷。要避免这种缺陷,就要求建立一种公众普遍认可的道德共识。人类社会实践证明,在伦理观念上人们可以建立一种"最低限度的共识"。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寻求道德共识,是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看待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新视角,也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走向的一种预判。与传统的以民族或国家看待文明的视角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全世界人民都纳入解释范围,力求构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民主秩序和世界文明(类文明),以谋得全人类共同的自由发展。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并不是要建立一种整齐划一的世界文明整体,而是要推进一种由不同文明凝结而成的共识文明即类文明的发展。通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趋向以及其逻辑内涵进行探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推进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道德文化力是文化力的灵魂,其实质是实现国家意志的民族伦理精神、民众道德素质等伦理精神因素的力量总和。它是一种精神力也是一种生产力。我们要注重其实践价值,发挥其化人、化物的功能,提升道德文化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明冲突"与文化建设、经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舒 《理论探讨》2006,1(2):131-132
文明,是人类社会开化和进步的标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文明差异。文明的差异,其实质是文化的差异。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或由于其他经济及种族方面的原因,不同文明或文化之间的差异会演变为“冲突”,甚至是对抗。“文明冲突”是文明和文化互动的结果。从社会发展及进步的意义上说,“文明冲突”能够促进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及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推进社会发展和繁荣。世界上许多国家就是借助文明“冲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吸取不同文明的优秀成果,发展壮大本国、本地区的文明。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  相似文献   

8.
中国素以礼义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一定意义上说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我国古代有作为的思想家、政治家 ,历来十分重视道德的教化 ,也十分重视对于为政者本身的道德要求 ,并把“德治”作为一种社会和政治理想。这一传统对于民族文化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们在评价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地区的时候 ,无不把社会风气、社会道德水准尤其是各级官吏的道德素质状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古代…  相似文献   

9.
发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道德关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题中之意。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关系在本质上是人们利益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转变必然引起道德关系的变迁。近现代以来,我国传统社会的道德关系在主导价值理念、内涵与发展方式上经历了一系列转变,逐渐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文化自为之路,也为丰富和发展世界道德文化做出了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与以往的任何文化形态相比,网络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突破了地域性时空维度的文化,它提供的平台、渠道和途径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无法或不能独享、独占和垄断的。网络文化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的智慧、勤奋和创新能力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新阶段,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11.
世界多样性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西方的文化霸权违背这一常理而难以成功。世界的发展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 ,各种文明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世界的多样性要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冷战思维不利于国际社会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2.
世界多样性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西方的文化霸权违背这一常理而难以成功。世界的发展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各种文明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世界的多样性要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冷战思维不利于国际社会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3.
道德是人立身处事之本。当今时代,道德也是生产力和资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离不开道德;道德与社会进步以及我们的生活、工作等诸方面都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对提高生活质量,尤其是对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都大有裨益;道德力在促进人自身的完善与人际关系和谐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在推动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家治理、防病治病及做人等方面均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姜军 《民主》2005,(8):8-10
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单独产生,而且在其早期阶段也可以单独发展,但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开始以后,尤其是国家产生、领土扩张活动出现后,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就成为不同民族文化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条件。然而,从欧美资本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0,(11)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思想观点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一生的追求理想,就是为人类解放、全世界人民的幸福谋福祉,这就是文化哲学的本质和规律,是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文化研究的体现,是建设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文明的基础。各种文明交流和谐共存是文明长期延续及发展的重要因素,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包容开放是着眼于世界不同文明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共同进步,以包容的心态深入学习体会,维护文化多样性,共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道德治理的政治价值、文化功能与社会效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治理不仅是国家的一种治理模式,而且是一种以价值理性和社会信仰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人们精神世界和生存方式的社会管理模式。通过法治社会中道德治理的政治价值、文化功能与社会效用等方面来论证这一命题,使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的结合获得现实可行的操作性,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道德治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所谓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成果,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进步状况。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成果,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一、为人们的正当权益提供法律保障,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处在衣不遮体、食不裹腹、屋不挡漏生活条件下的人们是没有心思,也不可能去吟诗…  相似文献   

18.
徐培华 《学理论》2008,(9):12-13
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人类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灵魂,它是一种文化的自信,它的内容体现在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当今中国人文精神的重建,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塑造、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道德文化的内涵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主要是指以道德价值观为核心的道德观念,伦理模式,行为方式,道德准则等,它主要分为传统道德和现代性道德,中方道德和西方道德。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的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要求我们在当前的道德建设叶,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巾华民族传统道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对当前的道德建设具有十分税极的意义.今天,我们如何立足时代,充分挖掘整理、创造性地转换这一传统道德,从中获得有益的因子,是一项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我们要正视当前我国道德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加以继承、丰富和发展,构建起符合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道德体系和道德文化,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垒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