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与社会的重叠以及尚未完善的分配体制塑造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状况,描绘了意识形态贯穿于改革开放始终的转型线索。作为意识形态传播工具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范畴中清晰地呈现出来。在社会治理的格局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理论框架、变革路径,旨在超越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简单分析,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使命意识、阵地意识与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2.
罗铭杰 《理论导刊》2020,(4):117-122
消费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潜隐于经济生活领域的虚假意识,在中国的渗透离不开消费社会的形成。立足于消费社会的现实背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消费意识形态批判,有助于实现教育领域向经济生活领域延伸,拓展教育外延。思想政治教育外延的拓展,有助于推动教育内容与人的经济活动相结合,发展出消费导向、信贷教育、绿色引领等新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有助于促使传导功能的载体因事制宜,开发出社会治理、微课教学、微信应用等新载体。由此,批判消费意识形态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创新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变革和丰富的必然性:形成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新目标的理念,推进社会和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理念,通过人际关系的和谐来追求社会稳定的理念,多元化的社会管理理念,以及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调整和细化提出了必要性:在功能定位上,从立足于教育改造人转向立足于尊重激励人;在方向上,通过整合和引领多样性的思想文化,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在价值取向上,体现党性原则和以人为本的统一,促进党的意识形态的“目的因”向公民精神的“动力因”的渗透;在对象上,注意区分不同层次,集中力量抓好重点群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内容上,大力加强国家意识、生命意识、诚信意识、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意识、有序政治参与意识为重要内容的公民教育;在语言上,摈除不适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旧范畴,赋予已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概念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卢岚 《理论与改革》2014,(3):134-139
社会变迁必然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包括作为文化领域中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性变革。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变革框架为三维动态体系:一是从历时性维度上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性变革的持续性特征;二是在共时性维度上解构思想政治教育历时性问题共时性承受所呈现的断裂性特征,以及在时空维度中研究其持续性与断裂性并存的双重特征;三是在以价值维度上研究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的两股力量(意识形态之应然力量与社会结构之实然力量)的双重变奏,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从二元性走向双重性的转换,从而在价值维度上实现持续性与断裂性的统一,形成逻辑自洽、学理相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
苏晔 《理论导刊》2023,(2):112-116
新型数字技术元宇宙的兴起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元宇宙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技术工具,其内蕴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价值前提。元宇宙从自然和社会维度,通过时空虚拟世界转换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场域,依靠个体具身沉浸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关系,形成社会秩序图景重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系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变革。鉴于元宇宙的影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积极适应数字全息的新环境、创建依托智能载体的新形式、牢固占领虚拟社会的新阵地。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转型这一深层改革的大浪潮中,直接导致中国人的精神裂变、制度改革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与价值都发生了不同的转变。社会主流意识——中国梦与当前人们的价值观、道德等存在的种种乱象相距甚远。过快地、过于直接地把这一问题回收到如何顺利实现现代化问题的视域中来解决精神、伦理问题的思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即便是对社会的嵌入,也仅仅是一种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局限于对实践要求的简单回应,只触及到社会的表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应着眼于在社会领域积极建构相对独立的理论研究空间,构建深厚的理论根基,改变理论研究对实践作用亦步亦趋的局面,在中国社会结构土壤中,探寻新的理论生长点,完善、建构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使其成为中国改革的思想上的鸣锣开道者和收容队。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意识形态政治实践中潜隐政治权力运作展现出来的意识形态言语符号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在意识形态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话语影响力、吸引力和控制力,包括理论话语主导权、学科话语引领权、工作话语管控权。随着社会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转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遭遇理论话语"主导权弱化"、学术话语"引导权式微"、实践话语"管控权失落"等困境。实现由思想政治教育权力话语向话语权力的转换策略有:第一,工具性功能话语转化为价值性话语引领,实现理论话语主导;第二,文件话语应用向学术话语生长,实现学科话语引领;第三,政治性话语关注向公共性话语转型,实现工作话语管控。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辽宁 《理论探讨》2008,1(2):130-133
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功能.这一功能的发挥不是自发的、无章可循的,而是有规律的.主要包括理论的科学性与功能的发挥成正相关规律、意识形态与政治经济文化互渗规律、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互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协同共进规律.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项以实现意识形态认同为根本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意识形态的空间属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是确证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何以可能"的前提性理据。人类社会现代转型进程中意识形态的场景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的历史发生紧密相连。在当代我国社会转型语境中,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去空间化"征象的内源性风险。新时代探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的实践进路,需要根据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战略思维,摈弃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合时宜的空间观;根据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拓展形态,构筑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格局;根据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实施过程,采取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项以实现意识形态认同为根本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意识形态的空间属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是确证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何以可能”的前提性理据。人类社会现代转型进程中意识形态的场景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的历史发生紧密相连。在当代我国社会转型语境中,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去空间化”征象的内源性风险。新时代探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的实践进路,需要根据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战略思维,摈弃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合时宜的空间观;根据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拓展形态,构筑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格局;根据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实施过程,采取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刘青 《学理论》2011,(34):276-277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一般被看做是我国特有的意识形态教育。美国作为西方国家的典型代表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虽然在阶级性、社会意识形态上呈现着异质,但在不同术语下(如品格教育、公民教育、政治社会化等)进行了众多的具有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出发,通过中美比较而深化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认识,以比较他人的形式而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反思后得出启示。  相似文献   

12.
曹勇 《学理论》2011,(22):251-252
全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文在全球化背景下,分析了全球化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方面带来的严重影响,并提出了与全球化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控制的视角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至今尚较为少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控制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身的社会控制理论和因素所带来的网络社会控制,它的主要命题是意识形态的网络控制。当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控制主要是通过正确的网络教育理念、完善的网络工作制度、贴切的网络伦理道德和强有力的网络监管这四个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必然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即为意识形态教化,同时意识形态社会化的"寓所"所在是日常生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日常生活的逻辑基础在于意识形态理论自身。意识形态产生的本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日常生活的前提;意识形态的感性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日常生活的根据;意识形态的建构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日常生活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5.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网络社会的崛起,既有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网络社会引发的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解释不足而提出的概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建构,是在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视野中,观察、审视不同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现象,打破虚拟与现实之间的隔阂,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线上与线下”的双向互嵌,“在场空间”与“缺场空间”的全面贯通。因此,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概念建构到关联性议题的关注,就是追问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社会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题域,厚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社会的整合,以及对社会心理的调适,不断与社会相容的过程,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适应与超越的过程,它并不会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也不是对社会的消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具有显功能、潜功能和反功能等三种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政治社会化公共性实践和意识形态性政治活动,具有公共性的内在品质,包括"涉及公众、实现公众和依靠公众"三个方面涵义和"理论-组织-实践形态"三个方面内在结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建设面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公共性式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公共性焦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公共性失位等公共性困境。提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理论研究拓展、公共化治理参与、公共化媒介传播、公共化言论发声和公共化利益维护的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8.
现代国家共同体意识是在一定社会生活交往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而来的,是现代国家政治与社会不断互动、演化的复合产物。边疆地区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回归到边疆地区社会个体的日常生活之中。进入新时代,我国边疆地区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国家治理的转型、社会发展的变革、文化多元化等因素塑造了边疆社会政治生活新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超拔于社会日常生活的抽象国家意识形态,必须融入边疆社会个体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使其成为“自然而然”的情感依恋。党和国家要积极寻求将国家意识历史记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根植于边疆社会个体生活的国家信仰与价值诉求、推动边疆社会振兴发展以增进个体对共同体意识认同的自信。  相似文献   

19.
社会矛盾化解是乡村治理的综合性课题,其效能提升需要软治理与硬治理的整合发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化解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问题解决的治理优势与功能,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与细化落实。环视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现实场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作用发挥严重不足,影响了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路径创新与效能提升。有鉴于此,基层党组织应该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创新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路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全过程,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主体素质提升、群众基础的夯实、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与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此助推乡村社会矛盾的综合化解、乡村治理的改革创新与新型乡村社区的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12月13日,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举办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30余位专家学者,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和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央党校副教育长、时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韩庆祥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他指出,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