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达英禄 《民主》2011,(1):53-53
有位书法家曾为"药王"孙思邈题了一首《大医精诚》的四言诗,开头是"医乃仁术,大慈恻隐。救死扶伤,普济含灵(人类)。"因为我是患有多种疾病的老病号,常常自我调侃:"弱者,你的名字是‘病人’。  相似文献   

2.
古人是很重视医德的,认为“医乃仁术”。也就是说,医生应当富有对病人的关怀、爱护、同情之心;如此,也才有好的医术。因而,在古语里,医术的代称就是“仁术”。现在,如果我们的医务工作者都能这样理解医术,患者对医院服务态度的投诉。就不至于列于“3.15”排行榜的前几名了吧! 医院里的服务问题,激起患者的怒气去投诉的,该都是些极端的、个别的事情。服务态度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的道德观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脉相承,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示。基于此,在分析当代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先秦儒家道德观的内涵,将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进而探讨先秦儒家道德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如号召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建立和完善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机制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国百佳医生、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院长韩子刚,最近就医德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在医务工作者中引起广泛的共鸣。他提出,当前医务界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国务院及8部委下达了15个重要文件,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医院药品收支两条线、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等正在全国铺开实施,涉及面广,调整力度大,备受社会关注。在这特殊时期,医患矛盾突出,医疗纠纷增加,究其原因,从医务人员角度分析多属于医德医风问题。韩子刚认为,医德即医学伦理道德,我国古代就有“医乃仁术”的医德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医德的核心是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德治医”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道德的政治"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整体气质,《中庸》之"诚"是儒家政治哲学的实现过程。"诚"贯彻为两条理路:一方面是"致中和"政治文明理想,另一方面是"君子时中"政治参与。故《中庸》是传统儒家"道德的政治"政治哲学的经典诠释,是"政治的道德主义"与"道德的政治实践"结合的思维典范。《中庸》政治哲学的理论内涵与逻辑,是"道德的政治"儒学研究的重要案例,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儒家经验。  相似文献   

6.
禹思宏 《学理论》2012,(14):195-196
清末教会医学校和医院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传统医学发展和教育的模式,通过对当时历史背景、教会医学校和医院,以及西医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的分析,可以探究我国传统医学及其教育发展受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儒家廉政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廉为政本"、"吏为廉先"、"廉政为民"等主张,折射着儒家学者们以礼治国的感悟和政治智慧。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和理论或多或少地会从儒家廉政思想中挖掘出些许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建立"惩治、预防与教育、监督并重的预防体系"、"以德治国"思想、"干部自律"观念等分别是儒家"廉为政本"、"廉政为民"、"道德教化"、"为政以德"、"修身正己"等思想的现代转化,对当前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弘扬儒家"道德教化"理念,加强道德教育,能够引导领导干部树立廉政理念;弘扬儒家"修身正己"思想,树立高尚品格,能够培养领导干部优良作风;弘扬儒家"廉政为民"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能够增强领导干部公仆意识。  相似文献   

8.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通过对殷周时代关于"孝"的基本思想的创造性改造,逐步形成了以养亲、敬亲为基本内涵的儒家孝道.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力倡导和弘扬儒家敬养之孝,对于提高人类道德境界、协调代际关系、建立人际和谐具有普遍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金霞  张建华 《学理论》2012,(1):171-172
拟就儒家思想"义"之内涵进行探讨,从正确理解"义"之内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正义观;正确理解儒家的"义利"之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义利"观和正确理解生命和"义"的关系,培养学生形成合乎道德理想的君子人格三个方面论述儒家道德思想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及现代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何丽艳  江萍 《学理论》2009,(28):143-145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心之官则思"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人们对"思"之内涵理解主要有"理性认识"与"价值内省"两种面向。但就孟子思想的整体精神气质而言,其"去蔽明德"与"有所得"的内涵规定具有丰富的道德意蕴,其择大体、通天人的道德作用推动着儒家德性之知向形上层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传统儒家"君子"称谓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向古人指明了恰当的作为方向,也凸显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德性追求.挖掘儒家"君子"之良善观念,重点在于厘清中国古典政治理念与现代政治思想之间的会通,探究"君子儒"所蕴含的理想人格,分析君子养成"三达德"君子之道的行为规范,归纳儒家"修己安人""尊五美屏四恶""内圣外王"的为政之道.借由中国传统道德与当代公共责任伦理的契合,探讨儒家君子观之国家治理的德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儒家仁学与普遍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学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历史悠久、积蕴丰厚、影响巨大的思想化体系之一,它可以与基督教化、伊斯兰教化、印度教与佛教化相并立。儒家仁学,也可称为仁爱通和之学,是儒学的精华,最具有普世性,它可以为人类普遍伦理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仁爱之心是一铆道德行为的基石,培养爱心,扩充爱心,是建设道德明的基础性工程,建设普遍伦理最紧迫、最因难的任务是将爱心扩充到全人类。儒家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视天下犹一家,人类只有具备了此种情感和意识,普遍伦理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同样,通和之学用之于道德,便要求打破以部为空的狭隘性,淡化族群仇恨心理,实现真正的博爱。总之,儒家仁学,包括它的仁爱通和之学,会为普遍伦理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二程是宋代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都非常重视“公”的内涵和价值。程颢在阐释“仁”的过程中提出了“廓然而大公”的思想,把“公”视作人类面对天地万物的仁爱情怀,将自然界纳入道德烛照的对象;程颐阐述了公是仁之理的观点,澄清了公和仁、理的关系;对于如何实现先公后私,二程从实践主体、价值取向、实践方法等角度进行了深刻探讨。这些思想对当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反腐倡廉、价值观重塑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频发的道德冷漠事件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传统礼教的自我消解催生了重视潜规则的关系社会与关系思维,在“孝道”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传统伦理道德看重血缘宗亲关系进一步强化了关系思维,形成了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私人关系并按远近内外区别对待的传统“熟人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熟人社会已不复存在,但重视关系、背景的思维方式仍根深蒂固,并成为走向道德冷漠的主要根源。只有通过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深刻反思,才能超越关系思维还道德以本来面目,才有道德重建的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15.
The welfare state is often accused of being counterproductive: as the scope of public responsibility expands, private morality (especially altruism and benevolence) atrophies. This essay surveys psychological findings for evidence, which turns out to be broadly consistent with either of two models of moral development, each bearing distinct policy implications. The model of morally keeping in practice that is implicit in the term moral atrophy suggests the need for frequent opportunities to exercise moral skills, which would seem inconsistent with the welfare state. Alternatively, the model of moral character-building favoured by both philosophers and ordinary discourse would require only occasional reminders of one's moral principles. On this model, benevolence could usefully supplement the welfare state.  相似文献   

16.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仁贯通天人之间的关键词是一个“生”字。就仁与知的关系言,孔子有时是仁知合说,有时是仁知分说;就仁与礼的关系言,仁是质朴的内在情感,礼是人文的外部表现;就仁与孝、忠恕的关系言,孝、忠恕都是以仁心待人,都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就仁与生态的关系言,孔子仁学主张从孝开始,一层一层推出去,推到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相似文献   

17.
国学的核心是儒学,国学精神主要是儒学。儒学的仁义之道、和而不同、经济调均、仁民爱物、为政以德等思想精华,对于促进世界和平、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对于提高个人素质,都是有重大意义的。现在有些人受到20世纪批孔的影响,在不太了解孔子儒学的情况下,就全盘否定儒学,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社会身份和政治资格的人权在儒家“孔仁孟义”的思想体系中被表达为“内圣外王”之道,其在“修齐治平”的实现程序之中又以“公私之辨”和“义利之辨”标志出政治伦理原则和“以德限权”的社会治理特色。儒家以“公权利”揭示人的自然权利,以其公平性和自然性引申为人的道德权利;再以道德权利为基础推演出人的政治权利,而“私权力”则仅为政治权利的异化形式,其极端化的结果就是“以权谋私”,后者因其“侵害公权利”的实质,儒家的人提倡以“道德权利”加以限制,故称为“德治”。儒家的道德权利与政治权利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和制度传统,而且其思想特色通过“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三个代表”和“三为”等原则亦被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理政事业之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清官的“吏德”,是中国特定文化塑造出来的一种廉政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官“吏德”,主要留存于哲人、明君、贤相、清官的警策语录中,内容比较宽泛,主要有四点:一是清正廉明的勤勉;二是知耻好洁的慎独;三是民胞物与的仁恤;四是正道直行的坚守。学习与继承古代清官的“吏德”,能进一步提升公务员道德素养,改善执政环境,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