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主要原因有四:未成年人身体发育与心理发育的不一致;闲散的未成年人增多;网络的迅猛发展;社群隔离和污名化效应的影响。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最重要的途径是普及高中教育,使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渐趋一致,使未成年人有集体归属感,减少社群隔离给孩子造成的歧视;改革学校的评价机制,完善德育与法制教育,强化学校管理,使高中学校切实解决未成年人闲散化的问题,切断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是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突出特点,加之近段时间少数低龄未成年人特别严重犯罪案件被媒体曝光,反映出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制度与犯罪预防制度存在诸多缺陷而亟需改革.一方面,未成年人心智发育失衡导致其缺少克制,容易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缺乏社会控制导致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逐渐向越轨行为发展,最终变成违法犯罪.为应对这一现状,应当帮助未成年人全面协调发展,为问题未成年人建立评估改善系统,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以适应社会变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仍然呈高发趋势,犯罪类型增多,并呈现出低龄化、暴力化、团伙性、成人化等特点。未成年人身心发育不健全,对外部世界缺乏成熟的判断力,但家庭管教不良、学校教育不到位、政府管控失当、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不完等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观原因更需要我们重视。我国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对犯罪未成年人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尽量不适用刑罚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问题尤为突出,亟须解决。本文通过调研G省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和报请核准追诉的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结基本情况、特点、原因及背后的社会治理问题,提出强化家庭监护能力、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净化社会环境、突出司法保护等措施,共同加强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司法等多方保障,共同做好保护未成年人、预防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与毒品犯罪、环境污染一起构成世界三大公害。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团伙作案、侵犯人身财产严重、手段残忍凶狠等新特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主体低龄化、手段智能化、组织形式团伙化等特点.学校忽视法制教育、不良的家庭环境、社会污垢的熏染等都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如何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深入研究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家庭、社会多方面配合,各部门联动,尤其是家长要成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团伙性、突发性并有低龄化趋势的特点,在治理对策上要坚持预防为主原则,采用分层、多形式教育方式,以达到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未成年犯罪人数呈现下降趋势,且占刑事犯罪总数的比例逐步降低,但是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不仅未成年人犯罪数量较多,而且低龄化趋势明显。城市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突出,未成年农民工犯罪占较大比例。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多样化,其中涉性犯罪、网络犯罪上升趋势明显。这些新情况、新特点,给我国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带来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相比有其特殊性,因此不论在刑罚领域还是在防控矫治机制上,均应寻求恰当的策略。未成年人犯罪有其主、客观原因,一方面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缺乏正确判断是非能力;另一方面,当代社会纷繁复杂,外界不良诱因太多,难以抵御,使一些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为此,对未成年人应倡导非监禁刑等轻刑化措施;依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我国签署的《联合国未成年人司法最低限度》第21条规定,应在条件成熟时建立未成年轻罪犯罪记录消灭制度,确保受过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在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权益。要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育水平,对未成年人犯罪动机的矫治应采取说理式、抑制式和训练式等方法,从培养其成熟人格入手矫正其人格缺陷。即使有逮捕必要的,也应基于对未成年人权益特殊保障的司法理念,对其慎用逮捕;在继续全面实施“非羁押风险评估机制”的基础上,可以试点开展未成年人审查逮捕听证制度,创新取保候审强制措施,建立符合我国未成年人特点的“保释”制度。  相似文献   

10.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团伙性、暴力性的特点,分析其原因,既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原因,也有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等自身原因。要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及每位公民的共同关注与支持,营造和谐的氛围,创造全新的环境,并辅以完善的法律体系,构建多条社会防线,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浅谈学校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犯罪,又称青少年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并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律而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人的犯罪。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日益严重,危害程度不断升级。据统计每100名罪犯中就有近10名为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已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一道成为社会的三大公害,形势非常严峻。特别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集团化、低龄化趋势更加突出。因此,从各个环节入手,追寻对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分析,探求矫正谋略,是当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低龄化是当前刑事犯罪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以发生在新千年同一天的两个典型案例为入手点,分析这种类型犯罪的心理及行为特点,探讨这种现象产生的心理动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团伙性、突发性并有低龄化趋势的特点,在治理对策上要坚持预防为主原则,采用分层、多形式教育方式,以达到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犯罪是困扰司法学界的大难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个性教育;加强学校法制教育,使未成年人明白犯罪的危害性;加大惩治与教育手段,使未成年人自觉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袭。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性的犯罪低龄化的现象日益突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和特别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地预防、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世界各国刑事法律所关注的焦点。对未成年人的处罚适当与否,不仅关系到未成年罪犯一辈子的前途,而且还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其意义远远超出处罚犯罪未成年人本身。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逐年攀升,暴力化倾向凸显,犯罪类型增多,低龄化和智能化倾向突出,这已引起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当前江西省未成年犯罪的基本情况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并以此为基点进行对策分析,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制定综合防治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社会各界所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概括出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状况和心理行为的特点,着重探讨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客观原因,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重点分析了社会因素中的网络因素及家庭教育因素。通过预测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8.
闲散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青少年教育的难点。做好失足闲散未成年人的帮教转化工作,应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政府要创造条件,增加闲散未成年人升学和今后就业的机会,同时要发挥社区和家庭的作用,加强对罪错闲散未成年人的帮教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未成年人犯罪现象高发和低龄化成为我们必须重视的社会现象。文章以黔东南州剑河县的未成年人犯罪为视野,对该县2000年至2007年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调查统计,结合该县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地理等因素对犯罪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措施和建议,旨在控制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以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20.
犯罪易感质是社会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状态.在一定意义上,犯罪易感质的形成是决定一个常态的行为人衍变为反社会的犯罪人的关键.与普通未成年人相比,城市闲散未成年人犯罪易感质形成的可能性较大,而其特有的生活情境往往又促成了这种可能性的实现.预防城市闲散未成年人犯罪易感质的形成,不仅在于控制犯罪行为,更根本的是提高未成年人适应社会的健康能力,这是预防犯罪过程中以人为本位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