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政治势力的分化重组台湾政坛逐渐形成了以国民党和民进党为主要代表的蓝绿大阵营。所谓“泛绿阵营”,主要由民进党、台湾团结联盟(简称“台盟党”)、“建国党”以及其他“台独”政治势力所组成。在文化上,有相当一部分本土作家与这股政治势力遥相呼应,声言永远站在批判与抗议的立场,要做“台湾独立建国”的文学代言人。这股文坛势力不妨称之为“泛绿文学阵营”。它主要由《台湾文艺》、《文学界》、《文学台湾》、《笠》、《海翁台语文学》杂志,《自立晚报》、《台湾时报》、《民众日报》、《自由时报》副刊,  相似文献   

2.
在12月初结束的台湾地方选举中国民党狂胜,这是台湾选民对民进党执政5年首度提出的不信任投票。马英九说,国民党没有打败民进党, 是民进党打败了他们自己。此话说得很中肯,在选举期间,民进党不断在弊案漩涡中、在与媒体TVBS的纠缠当中, 并没有专心面对国民党、面对选民;而台湾经济长期低迷,每天都有家庭集体自杀的社会新闻,这些问题已经没有办法再用“统独”问题来麻痹老百姓。  相似文献   

3.
台湾“政党合作”问题初探洪明自80年代后期,台湾反对势力突破“党禁”之后,岛内各种政党纷纷成立。但经近十年来分化、组合,发展到今天真正具有实力、能对台湾政局产生举足轻重影响者,只有国民党、民进党和新党三党而已。在这“三党鼎立”之中,执政的国民党在过去...  相似文献   

4.
关于2008年1月12日台湾地区第七届“立法委员”选举,大量选情分析集中于讨论国民党大赢与民进党大输格局的形成。本文结合选举分析和选后在台湾社会调研的材料,关注本届选举出现的新现象——国民党、民进党的政党得票率与“立委”当选席次比例之间同时存在大幅差距。本届选举的统计数据显示了这种比例上的差距:国民党当选席次比例(81席,占总席次71.69%)远高于其政党得票率(51.23%),  相似文献   

5.
62岁的南方朔是台湾数一数二的政论家,在国民党的威权统治时期,他办党外杂志骂国民党;民进党上台,他又掉转枪口骂民进党和陈水扁;国民党重新执政,他对马英九的指责和挞伐一样严厉和不留情面。在他看来,知识分子应该永远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和权力保持距离。台湾《天下》杂志称赞他"期能从自学的民间学者成为思想家",但他本人对此并不高兴,"我这样没有多少学问的人都被称为思想家,台湾的知识分子太不用功了。"7月26日,本刊记者在香港与其进行了深入对话。  相似文献   

6.
台湾第三届“立法委员”选举评述王升毛仲伟孙升亮1995年12月2日,台湾举行了“立法委员”换届选举。此次选举对于国民党、民进党和新党这三个主要政治势力而言,是一次权力版图的重划,选举结果所导致的三党力量的消长,为台湾“立法院”带来一个全新的格局,将...  相似文献   

7.
2000年是台湾政局发生阶段性重大变化的一年。3月举行的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导致了国民党逃台五十年来首次政权更替,民进党取代国民党成为执政党。陈水肩上台后,由于无视“朝小野大”及民进党“双重少数”的政治现实,不肯释放权力,并顽固坚持“台独”、“反核”等立场,导致朝野尖锐对立,政局持续动荡,两岸政治僵局无法突破,经济恶化、股市下跌、社会信心危机严重,陈水扁当局深陷执政危机之中。 纵观全年的政局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月18日“总统”选举以前,  相似文献   

8.
在战况惨烈的2001年台湾“立法院”选举中,以民进党为首的泛绿联盟成为赢家,继掌握“总统府”、“行政院”之后,民进党又成了“立法院”中的第一大党。民进党在政坛上“号令武林”的局面似乎就要出现。但是,政局是否能因民进党的强势而稳定下来?国民党的颓势何时止住?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和族群意识方面的分裂将引导台湾走向何方?没有一个问题有  相似文献   

9.
2012年“大选”之后,国民党在南台湾的选举动员逐步进入一个“结构崩解”的阶段,影响所及,国民党不仅在南台湾各类选举中难以取胜,也因为其所掌握的社会支持网络更趋于弱化,国民党在南台湾绿营执政县市作为一个在野政党的监督力量也随之弱化。因之,即便在多数南台湾各县市议会中,国民党仍掌握较多正副议长席次,但由国民党掌握的县市议会,却对民进党县市政府的消极的两岸交流政策难有影响。检视国民党在南台湾“结构崩解”的情况、影响及民进党县市政府和县市首长的两岸交流政策,并研判其发展趋势,无疑对深入了解南台湾政治社会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传统西方分权理论中的“奥茨定理”认为,权力向基层政府下放,有助于改善公共服务。然而在台湾都市化进程中,2010年台湾部分县市合并升格为直辖市,以此同时,原有的乡镇政府改为从属于市(直辖市)的区,基层政府的权力出现向县市一级政府集中的现象。在对台湾基层政府体制沿革历史梳理基础上,作者通过实地调研,对这一基层行政体制调整的动因、特点、内容及影响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发现,台湾都市化进程中,基层政府权力向上集中有利于提升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规模效益的需求,得到广泛社会认同,但同时,也导致国民党对基层的控制有所减弱,对台湾的政治生态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台湾的政治生态在从威权体制转型为政党政治过程中,党外势力与民进党为了与传统国民党争夺执政权,扩充其民意基础,强化省籍族群间区隔乃至对立;国民党则因内部的派系斗争或外在的舆论压力也适时打起“族群”牌,结果导致在台湾社会中省籍族群问题,每到公职选举或政治敏感时期就会骤然凸显,成为影响政局发展的重要变数。台湾的族群政治在党外势力和民进党反对国民党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一些与世界上其他地区族群政治显著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2000年台湾地区选举于3月18日举行,经过激烈的角逐,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吕秀莲当选为新的领导人,民进党取代了国民党成为台湾的执政党,遂使国民党丧失了在台湾长达半个世纪的执政权,沦为在野党,这一结果直接关系到李登辉之后的台湾政权更迭和各派政治势力的世代交替,必将对未来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的走向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97年台湾政局发展评析*刘佳雁1997年是岛内各派政治势力围绕第四次“修宪”和年底县市长选举展开激烈较量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国民党与民进党联手通过“修宪”正式确立了“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宪政体制”,向“实质独立”之路迈出了一大步;同时,“修宪...  相似文献   

14.
台湾地区12月3日举行的县市长、县市议员及乡镇(市)长“三合一”选举,不仅攸关岛内各党地方执政版图的重划、政党声势的消长,更被视为是对陈水扁当局的“期中大考”和“信任投票”,具有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换届选举前哨战的意义。岛内各政治势力莫不卯足全劲,尽力冲刺。在民进党饱受“高捷弊案”巨大冲击,国民党声势高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国民党大获全胜,民进党遭受空前挫败,亲民党与台联党基本被边缘化,其他政治势力鲜有表现机会。这一结果,不仅给岛内政局带来了重大冲击,而且也将给两岸关系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国民党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党,但目前却出现式微。究其原因,可以归纳如下:打压宋楚瑜使国民党一分为二,民进党坐收渔翁之利;国民党与“黑金政治”划上等号,使台湾民众“让国民党下台”的信念越来越强烈;国民党自身组织体系的衰落使其失去了选举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民进党的派系简析张凤山民进党中上层集团是由多股主张“台独”的势力组成的联合体。该党自成立以来派系纷争不断,经过反复的分分合合,形成了目前五派共治的格局,即美丽岛系、新潮流系、台湾独立建国联盟(以下简称“独盟”)、正义连线和福利国战线。在岛内外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林劲 《台湾研究》2015,(1):34-37
2014年11月29日,台湾举行首次"九合一"选举投票,结果显示,国民党惨遭大败,诚如台湾媒体所言"几乎输到只剩下总统府",民进党获得出乎各方意料的狂胜。总体而言,在整个选举过程中,除了台北市长候选人提名采取礼让无党籍柯文哲的策略之外,并没有看出民进党有特别高明的地方,许多选民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马英九执政的不满,惩罚国民党,选择不投票或者把票投给对手。可以认为,国民党完全是被自己给打败的。此次选举及其结果对民进党未来的发展将产生极为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余克礼  谢郁  党朝胜 《台湾研究》2001,(2):14-21,37
在2000年3月更换台湾领导人的选举中,民进党的候选人陈水扁击败了国民党的候选人连战和独立参选人宋楚瑜,当选为台湾新的领导人,在台湾执政50年的国民党交出了政权,沦为在野党,民进党上台成为执政党。这一结  相似文献   

19.
刘佳雁  张华 《台湾研究》2009,(2):27-31,41
“侨务”政策是台湾当局拓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败退台湾以来的数十年间.台湾当局的“侨务”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巩固与海外侨社的传统关系,争取侨心认同。积极服务于国民党对台湾的统治,逐步转向以“侨务”推动“外交”、以文化维系侨心的过程。2000年3月台湾实现首次政党轮替,民进党上台,台湾当局推展“侨务”政策的政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2022年台湾地区县市长和议员的选举结果,延续了国民党掌控大部分县市和民进党控制全台行政和立法机构的不对称局面。“九合一”的选举结果对国、民两党的内部凝聚力有不同的影响。蔡英文的领导权威日益受到民进党内不同派系的挑战,朱立伦在国民党内的领导地位可望得到加强。在2024年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中,国民党能否对民进党发挥有力的制衡作用,在稳定两岸关系上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是值得继续观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