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涛 《党史纵横》2005,(2):34-35
1930年,毛泽东将14岁的肖华交给红四军政委罗荣桓时说:“这孩子日后会有大出息。”从那时起,肖华便从兴国的“赤崽”成长为少共国际师政委;从冀鲁边区的“娃娃司令”锤炼成共和国最年轻的开国上将。因为年轻,使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身上具有了某种传奇色彩。当一部《长征组歌》唱遍神州大地的时候,人们又认识了一个诗人肖华。然而,“文革”中,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却神秘地失踪了。七年过去了,肖华又在毫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肖华在这七年中到底遭遇了什么?结怨江青、叶群“文革”中遭报复肖华尽管对…  相似文献   

2.
林彪扬言“要彻底砸烂总政阎王 殿”。肖华前景险恶。 6月,肖华从京西宾馆又回到了西山。身体更加虚弱,连发高烧,不得不用电话指挥尚未完全瘫痪的总政工作。 7月,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秘书打来电话,要肖华也去。“四人帮”得知后,布置红卫兵在天安门城楼下把肖华的车截住,团团包围起来,不断高呼“打倒肖华”的口号。肖华无法登上天安门城楼,只好坐车返回了西山。  相似文献   

3.
陈赓大将恶作剧:“我是你爸爸!” 荣阳镇,王新兰初次见肖华 肖华和王新兰的相识很有传奇色彩。“如果不是到延安学习,我决不会认识肖华。”50年后王新兰回忆道,“认识肖华也和陈赓大将有很大的关系。” “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坐在了谈判桌上。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不知道肖华藏在叶剑英家,命令中央警卫局和造反派在北京全城寻找肖华。 事情并没有就此了结。 当天晚上12点刚过,上百辆汽车开到了肖华家住的景山东街,堵住了通往家中的3个路口。 造反派立即将肖华家团团包围了起来。 肖华家与聂荣臻家紧连在一起。那时,各家的院门都关了,造反派认错了门,爬到了聂荣臻的院墙上。肖华、王新兰很清楚地听到了造反派的喝问声:“肖华在家吗?” 里边答话:“这里不是肖家,快下去,再爬我开枪了。”是聂帅警卫人员的声音。 造反派终于认出了肖华的家,从外面剪断了电话  相似文献   

5.
粉碎“四人帮”不久,中央任命肖华为兰州军区第一政委。 一次,开完军区常委例行的办公会,已经过了吃午饭的时间。肖华走出办公楼时,发现一楼的警卫员值班室里坐着一位衣服破旧的老人。老人看见肖华后,赶忙从坐着的地方站起来,要迎上来,被警卫战士拦住了。已经走到大门口的肖华又踅了回来,推开警卫员值班室的门,问那位老人:“老人家,你坐在这里有事吗?” “我想找肖华政委。” “我就是肖华。”  相似文献   

6.
冯都 《党史文汇》2003,(3):24-26
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授衔时,肖华只有39岁,是57名上将中最年轻的一位。他17岁时就率领中央苏区“少共国际师”7000人参加反“围剿”战斗,成为著名的师职“娃娃司令”。他的战功赫赫,备受军内外称颂;他与少女王新兰浪漫爱恋的纯真感情,也沁人心脾,被誉为“红色恋歌”。陈赓引线1916年肖华生于江西兴国县,12岁时加入共青团,13岁时担负情报传递工作,14岁时任兴国县团委书记,16岁时任红军团政委,17岁时由周恩来提名为“少共国际师”政委。1935年肖华率领该师长征到延安。1937年国共合作后,肖…  相似文献   

7.
梅宏 《广东党史》2004,(4):27-29
肖华,江西藉的三位上将之一,以文韬武略勇冠全军、闻名遐迩。让他的英名长留人间的,不仅是“红小鬼”的大器早成,还有他那史诗般的光辉篇章——《长征组歌》。 1916年,在江西兴国县东街肖屋村一个贫苦的工人家里,肖华呱呱坠地。土地革命的风暴席卷整个中国,尤其是“赣水那边红一角”,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14岁的肖华,戴上八角  相似文献   

8.
当一部《长征组歌》唱遍神州大地的时候,人们又认识了一个诗人肖华。然而,“文革”中,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却神秘地失踪了。七年过去了,他终于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1974年9月,在庆祝建国25周年前夕,中央派专人将出席天安门国庆观礼的人员名单送毛泽东审定。毛泽东仔细看了一遍名单,什么话也没说,退了回去。过了几天,经修改的名单又送到毛泽东面前,毛泽东看后又退了回去,依然什么话也没说。9月29日,第三次将名单送来后,毛泽东看了半天,拿起笔,亲手添上了肖华、刘志坚两个人的名字。“四人帮”慌了,指示专案组同志放肖华出去…  相似文献   

9.
一代名将肖华,17岁任“少共国际师”政委,22岁任冀鲁边军区司令员兼政委,32岁任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委,48岁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常委、军委副秘书长……肖华将军传奇的生涯引起了广大党史界、军史界朋友们的研究兴趣。近几年来华东的方培虎同志、西北的李镜同志。华北的朱仁学同志分别就“少共国际师”发表了颇有见树的文章、人物传记和工具书。笔者曾有幸参加了(肖华传)的撰写工作,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查阅了大批珍贵历史文献,拜访了数位德高望重的老首长,考察了多处革命圣地和著名战争的遗址,所以也了解…  相似文献   

10.
“飒爽英姿兵,巾帼多英雄,卓越神炮手,百发又百中”。1977年6月,时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的肖华将军在观看完大通女子炮连的军事比武演练后,欣然为该连题诗。  相似文献   

11.
对于肖华而言,江青突然提出的 “儿子问题”,仅是一场恶梦的开始。 1966年初,肖华对即将到来的那场浩劫毫无思想准备。 他的肝病还没有痊愈,每天还在按时吃药、打针。不过他已在春节前回到了北京,主持总政治部的工作。 肖华每到夏天来临的时候,他的转氨酶就突然升高,不得不减少工作量。 周恩来建议病中的肖华到北戴河去休息。 就这样,肖华由夫人王新兰陪伴,来到了北戴河。  相似文献   

12.
1930年,毛主席将14岁的肖华交给红四军政委罗荣桓时说:“这孩子日后会有大出息。”于是,肖华便从兴国的“赤崽”成长为少共国际师政委;从冀鲁边区的“娃娃司令”锤炼成共和国最年轻的开国上将。因为年轻,使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具有了某种传奇色彩。当一部《长征组歌》唱遍神州大地的时候,人们又认识了一个诗人肖华。然而,“文革”中,时  相似文献   

13.
小说《铁道游击队》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出来的。铁道游击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诞生在枣庄的一支抗日武装。它和兄弟部队一起开辟和保护了华东经鲁南过微山湖到延安的秘密交通线,安全护送了刘少奇、陈毅、罗荣恒等过往干部千余职,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肖华将军誉为游击队的“一面鲜明旗帜”,“怀里利剑,袖中匕首”。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当代》2009,(10):52-52
肖华在2009年第34期的《瞭望》上撰文指出:“不干不好意思,干点意思意思,干多了你啥意思,走了没啥意思。”这是部分干部对其挂职工作的“总结”。虽语带调侃,但挂职干部对基层工作不适应、难扎根、被边缘化的情况并不鲜见,使挂职锻炼效果大打折扣。挂职作为培养干部的一种模式,发挥过不少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洪涛 《广东党史》2004,(2):15-17
1930年,毛主席将14岁的肖华交给红四军政委罗荣桓时说:“这孩子日后会有大出息。”从此,肖华便从兴国的“赤  相似文献   

16.
姜龙 《世纪风采》2023,(11):32-33
<正>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第115师师部和山东省战工会长期驻扎在连云港东海县西朱范村周边,第115师343、344旅等部分师主力部队都曾经战斗在连云港地区,多次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蚕食”“清乡”等侵略企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连云港地区成为了整个山东抗战的指挥中心,罗荣桓、朱瑞、陈光、黎玉、肖华、陈士榘、谷牧等党政军首长在此指挥作战,渡过了抗战最为艰难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又笑着说:“你穿过西装吗?会打领带吗?会用他们的刀叉吃饭吗?” 平津战役之后,肖华工作调动频繁。 1949年3月28日,按照中央军委1月25日关于各野战军番号改由序数排列的决定,东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与此同时,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分别改编为第一、第二和第三野战军——笔者注)。“四野”下辖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兵团。 肖华被任命为第十三兵团政治委员,司令员是程子华。  相似文献   

18.
1955年,年仅39岁的肖华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成为共和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将。肖华能文能武,是著名的儒将,一生留下了无数佳话,而他与妻子王新兰的爱情经历则更是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9.
发生在1948年的国民党第六十军起义是解放战争中我军第一次争取国民党整军起义的光辉战例,对瓦解国民党军、夺取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具有重大意义(肖华将军语)。虽然据此编写的两部影视片《兵临城下》《长夜春晓》也红遍全国,但起义的联络过程却一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20.
《当代贵州》2008,(10):I0002-I0002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肖华创作的《长征组歌》中这段歌词,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于红军取得长征胜利所起的重要作用。而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