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为剧变后的罗马尼亚第一任总统,扬·伊利埃斯库对苏联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改革、齐奥塞斯库政府及其被推翻,以及当前罗马尼亚的政治、经济状况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该专访涉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后,给苏联的内外政策带来了一股新风。在对内问题上,他提出了改革和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纲领;在对外问题上,提出了新的政治思维。正如戈尔巴乔夫所说,"世界上的新问题不能按照过去世世代代留下来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了。"核时代要求克服对现实世界理解的陈旧模式,制定适合于时代的崭新的政治思维,用新的态度和新的方法解决国际问题。如果说改革是苏联经济生活的革命的话,那末,新的政治思维是苏联在对外政策问题上和国际问题上同以往形成的观念的决裂,也是在观念上的革命。新思维固然是苏联国内经济改革推动的结果,是为国内的进步发展创造正常的国际条件,但我们也不能否认,新思维也是"对当代世界的现实深刻思考的结果。"这种经过痛苦思考产生的新思维同以往苏联的理论概念有着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3.
苏联剧变是苏联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子系统深刻变化并最终瓦解的结果。在强国家—弱社会格局下,苏联的社会与国家高度同构,社会整合与政治整合高度重合。长期以来,苏联由于对整合对象的作用认识不够,整合中心单一,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后,社会分化加剧,社会整合机制逐渐失效。社会整合失效既伴随着政治整合失败而发生,同时也是剧变发生的社会性因素,并且社会解体加剧了政治剧变的负面影响。通过探究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社会整合失败的原因,可以得到一些教训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失败与苏联剧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致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客观因素,主要是在斯大林模式下长期成长起来的在各个领域起作用的阻碍机制.这一机制到戈尔巴乔夫进行根本性改革时作用突显出来,最终发展成为政治冲突.主观原因是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失误.两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最后导致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改革失败是加速苏联剧变的一个重要直接原因,但剧变的根本原因则是斯大林模式丧失了动力机制,这种模式的弊端带有制度性与根本性.  相似文献   

5.
我很注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首先感觉到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戈尔巴乔夫要提出新思维?苏联为什么要搞改革?在去年下半年多数人还认为这是个策略性的改革,现在已经不大听说了,基本上都认为是个战略性转变,是苏联要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是很同意这一看法的。今天的这个时代已不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了,而是科学技术里出政权。如果苏联再不花大力气发展科学技术,只是把钱花到军费竞赛上去,再想争霸、想搞军备竞赛,到二十一世纪比美国落后得就会更多,美国在经济上就会把它拖垮。但总的来讲,《改革与新思维》一书里面强调对时代的认识,对战争的认识,如对核战争的认识就变了。形成苏联这样的认识的因素很多,我的想法是新思维是个世界潮流。不仅从苏联角度看,其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在放慢,而且整个国际共运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否则,波匈事件、南斯拉夫和东欧各国的改革、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改革以及今天中国的改革又怎么会发生呢?从整个世界潮流看,社会主义的发展已到今天,不仅从本国看,就从整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看,也必然出现这个潮流。这说明国际共运需要再思考、再认识、再发展。戈尔巴乔夫比较聪明,又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提出新思维与改革,其改  相似文献   

6.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人们对它的评价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这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对苏联整体社会生活都将产生极大影响。苏共领人戈尔巴乔夫立意推行加速发展战略,通过生产集约化和经济管理机制的改革,实现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苏联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对美政策也有些变化。探讨这些若明若暗的变化乃是本文写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的重要步骤之一是建立人民代表大会 ,使一切有关国家命运的大政方针由新的议会机构决定 ,苏联的权力重心开始转离苏共。权力重心的转移并没有确立起新的权威 ,苏联社会陷入无政府状态。于是戈尔巴乔夫又决定设立总统制 ,但总统制也没有使苏联变得稳定和有秩序。苏共的威信和权力迅速丧失。过于急促的政治改革 ,摧毁了苏共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8.
1986年1月,戈尔巴乔夫正式提出了"新的政治思维"。两年多来,苏联领导人,理论与舆论界发表了大量的讲话和文章阐述这种新思维。戈尔巴乔夫还专门撰写了《改革与新思维》这本畅销书。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国际问题、特别是苏联问题教学与研究工作者的热门话题。那么,新思维到底新在那里,它对苏联内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何影响,对它应作怎样的评价,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探讨。本文着重谈谈新思维关于外交方面的内容及其在对美政策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立陶宛从苏联分离出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戈尔巴乔夫及苏共领导层在这个问题上的决策失误,也有美国通过对戈尔巴乔夫及苏共施加压力。美国对戈尔巴乔夫及苏共的干预,是影响戈尔巴乔夫及苏共对立陶宛去留的判断,导致立陶宛独立的不可忽视的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10.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的社会民主运动,既是改革的民主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改革进程中国家政治控制能力弱化乃至丧失的结果;既是苏联社会在长期发展进程中社会矛盾不断累积爆发的结果,又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刺激下社会过度反应后不满和怨气的情绪宣泄。但是最终导致社会民主运动政治方向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则是苏联政治压力集团的形成。在中央政府不断失去对局势的控制后,这些政治压力集团迅速演变成政治夺权势力。最终,苏维埃政权在社会民主运动的激情狂欢中轰然倒塌。  相似文献   

11.
苏联现在的改革是经过一段很艰苦的过程才作出的。问题在于这个战略性的改革究竟怎样改变它国内比较困难、比较落后的情况。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最重要的动力就是有个危机感,他跟他新一代的领导人感到,要是不改革,苏联就一定要变成第二流的国家。苏联改革的内容,特别是国内经济改革的内容,与六十年代实际上没有太多的本质区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国内外遇到很多的阻力,首先要调整既得利益、军方利益的关系。在核子战争中取得胜利这种思想已经没有了。问题在于以前持有这种思想的人,那些官方的代表人物现在都到哪里去了?从整个全球整体观念来看,我看古巴还是个大问题。根据美国的一些估计,它两年花在古巴的大概有600亿美金,相对来说,它花在越南那边一年只有180亿美金,所以我们还是要看它怎样甩掉古巴的包袱,它有没有意思甩掉古巴这个包袱。在它甩掉  相似文献   

12.
苏联问题的根子在政治体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苏联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苏联改革政治体制的核心是解决公民与政权分离的问题,消除经济改革的障碍机制。但是,在选择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上,戈尔巴乔夫不切实际地试图恢复列宁所提出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想通过全民选举苏维埃代表来实现公民与政权的结合,实践的结果证明在现代条件下这么做行不通。这一选举导致了苏联的政治过热和混乱,更使苏共威信丧失,难以控制局面,最后不得不实行总统制。匆忙推行的总统制仍难以挽回局面,反而促进了民族分离主义的发展,最后使苏联倾倒,苏共失去了政权。  相似文献   

13.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过决定性影响。苏联的每次改革都是为了提高社会主义体制的效率,但各个时期改革的目标不同,效果不同,结果也不同。从冒进的赫鲁晓夫到保守的勃列日涅夫,再到过渡性的安德罗波夫,最终,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的基本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一、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对第三世界外交的基本态势戈尔巴乔夫上任后,苏联对第三世界究竟采取了什么方针政策,这个问题在国内外学者中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近年来苏联"对第三世界采取了收缩方针",并认为"当前苏联对第三世界采取的战略收缩态势在短期内无力改变"。另一位学者却认为,直至1987年,苏联在军事方面,仍在亚洲、近东、非洲之角及黑非洲"保留着主要据点";在外交及商业方面,苏联和第三世界的"相互联系还是很紧密的"。笔者认为,戈尔巴乔夫上任后,苏联对第三世界的少数地区确实采取了"收缩"的方针,但对亚非拉的广大地区基本上维持了以前的状态,而在其中的一部分地区甚至加强了外交攻势。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尚未结束的历史——戈尔巴乔夫与政治学家斯拉文的谈话》一书,给研究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学者以及所有关心这个题目的读者提供了一份新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侯艾君 《南风窗》2010,(11):80-81
戈尔巴乔夫延续了官方自由主义改革路线,但必须比赫鲁晓夫走得更远——改革已不能满足国民的胃口,破坏性冲动已占上风。对比在拖拖拉拉改革中迎来自己末日的沙俄罗曼诺夫王朝,苏联大厦可以说是在匆匆忙忙的大拆大建中垮塌的。  相似文献   

17.
苏共总书记米·谢·戈尔巴乔夫在他反响世界的新著《改革与新思维》中,就时代和世界和平战略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改革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经验教训和准则问题、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问题以及苏联对西欧和美国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理论上和政策性的说明,当然是苏联现领导最权威的声明。从全书和别的有关言论中可以发现,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在对外政策和国内发展问题上,的确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因素,或多或少地做出了某些理论突破和政策调整,可以说是苏联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这就使人们产生了新的希望,对改变长期以来苏联留给国内外人民的形象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搞得好,将会对国际政治的发展变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谨就戈尔巴乔夫所阐述的"最主要的"问题即世界和平战略问题进行公开性对话,争取经过多方面的讨论和探索,使问题得到符合实际符合原则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我对戈尔巴乔夫的新政治思维和他提出的改革计划的实现,是持乐观态度的。他很重视科学家在改革中的作用,善于发动科学家的力量。这对改革成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过去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讲了很多政治与科学应该统一的道理,实际上往往把二者关系理解得很片面。如果今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决策的确能够建立在科学论断的基础上,不搞一言堂,社会主义就是大有希望的。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在进行改革,苏联也掀起了改革浪潮。我觉得苏联从事的事业和中国一样的。这对各自国家今后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但是,我们完全有权把意义估计得更大一些,即改革的成就,关系到今后社会主义的命运。你们两个大国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人民群众能不能亲身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好处,物质生活是不是有所改善。中国的改革是先从农村开始,搞包产到户,农民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善,农民热情很高,改革效果显著。在我看来,苏联在这个问题上困难较多,农业一直没搞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正以不同的心情注视着苏联改革的进展。这是可以理解的。比起除中国以外的其他任何社会主义国家来,苏联改革的成败的影响要大得多。不管苏联咄咄逼人的大国沙文主义恶习多么令人厌恶,苏联作为年龄最大、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最为雄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客观地位,使人不能不承认这一点。主要由于上述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的出版,一下子轰动了整个国际社会。一、决定苏联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从客观形势上说,苏联社会的发展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改革的形势是不可逆转的。苏联目前最大的威胁是经济发展的停滞状态。以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为例,八五计划期间是7.7%,九五计划降为5.7%,十五计划(1976-1980)又降为3.7%。81年为3.2%,82年只有2.6%。经济增长速度的明显放慢从经济本身上看,原因在于苏联长期以粗放经营为主,科技的发展抓得不得力。当苏联人津津乐道其科技发明占世界的1/3,其科学家占世界  相似文献   

20.
苏联改革时期形成的独立于国家控制的公共领域,直接导源于戈尔巴乔夫推行的"公开性"。戈尔巴乔夫通过"公开性",从构建公共讨论空间着手,引入社会批判机制,发展舆论多元化,直至允许独立于国家控制之外的社团网络、政党的出现等,在个人、社会与国家间建构了一种新的交往关系,形成了具有批判功能的反体制的公共领域,它一方面解构了苏联政治制度赖以存续的政治文化基本成分,另一方面,新的政治文化开始浮现出来,进而引发了苏联政治文化的根本性转型,苏共政权出现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