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考察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史可知,"推广论"不仅是苏联学者阐释历史唯物主义之产生的基本理解模式,而且也是他们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这一理解模式从根本上消解了实践原则在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从而不可避免地偏离了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实际上,"实践原则"的确立是马克思超越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所在,并由这一原则的全面贯彻和落实,马克思哲学形成了全然不同于一切旧哲学之对象、性质和功能的全新理论形态。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原像,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无疑具有前提性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常常被人们称为“实践转向”,他把哲学研究的视角从宇宙本体转向了人类世界,以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为中介去解决哲学的主客二元对立,更从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出发去寻求人类解放道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人的自由和尊严。这一转向的意义体现在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中。要深刻把握这一革命性转换,就有必要对马克思哲学实践转向作一番深入的审视。传统哲学的困境:实践转向的动因古典哲学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哲学家们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深刻,因而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末以来,实践哲学转向已成为国内哲学界的一种趋势,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性地位得到学界广泛认同,以实践为基点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成为学界的共识。国内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解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的趋势,这是中国特有时代背景下,从不同视角阐释马克思实践哲学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哲学景观。面对这种变化,从总体上把握和理解实践哲学的基本理念、研究主题、思维方式和基本旨趣,对于推进实践哲学的自我理解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焦玉玲  姜建成 《求索》2012,(9):124-126
实践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实践概念的泛化和对实践这一概念不同视角的诠释,以至于当今学界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解释也意见纷呈。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说明实践观点对于构建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具有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经历了从思辨思维方式到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不但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地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在此基础上能动地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是对西方哲学中道德实践与技术实践的整合与超越,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反思的价值哲学。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来梳理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李楠  高燕宁 《前沿》2010,(7):36-38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充分体现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凸显马克思实践哲学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确立出发,梳理了马克思扬弃传统实践观,建立科学实践范畴的理论发展过程,阐释了马克思实践哲学所具有的世俗性、批判性、历史性的理论特点。任何理论的价值都要在实践中体现出来,马克思实践哲学体现着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深刻把握,体现着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探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价值,能够更好地以理论的方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侧重于从客体向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阐发,并就历史唯物主义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诠释.马克思哲学侧重于社会实践的主体向度,恩格斯哲学侧重于哲学的一般客体向度,这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路的不同点.正确认识这种不同点,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必然要面对中国哲学的质疑,要回答自身在中国存在的合法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源自西方哲学的理论缺陷,又面对着哲学的民族性及中国人的文化情感认同问题,这就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走与中国哲学融合贯通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具有互补的理论需求与相互贯通的理论本质。二者的贯通需要在把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过程中自然展开,同时要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方式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8.
刘伟 《求索》2010,(1):95-97
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认为在黑格尔的“总体哲学”之后,主体性哲学的兴起具有必然性。在黑格尔之后,哲学将自我意识从黑格尔体系中解放出来,进而成为文化批判的利器。这一观点直接影响到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选题。马克思指出,哲学对主体性的强调复原了哲学的能动性,这是哲学变革的方向。马克思在费尔巴哈“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由理论走向实践的观点,即在实践中变革一切使人遭受异化的社会关系。在变革实践中,人对自在的理解将不再局限于理论上的“应有”,它是“应有”与“现有”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吴芸 《前沿》2008,(4):26-29
产生于十九世纪的马克思哲学,它的意义是否被当时的理论发展和社会实践所穷尽,是否具有指向当代的穿透力,这是近年来学术界所热烈讨论的话题。围绕着这个话题,学者们对马克思哲学的性质、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及其实现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颇具见地的新思想。回顾并梳理这些思想,对于新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艳涛 《桂海论丛》2008,24(3):26-29
马克思在直面现实、直面现实的人、直面实践、直面问题中终结旧哲学,从而实现了哲学观的革命变革,创立了一门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哲学。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从根本上说是以哲学的方式面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和实践发展过程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1.
黄浩 《前沿》2011,(11):74-77
对于马克思哲学,从不同视角会“看”到不同的结果,论文对学界的“哲学的转向”“哲学的终结”和“哲学的革命”三种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澄清了三种不同视角“看”马克思哲学各自的边界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从哲学的层面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识的客观需要,也是加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现实要求.从哲学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理论回归实践、向实践飞跃的过程,是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有机统一的过程,是个体意识向群体意识、社会公众意识转化的过程.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必须坚持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抽象与具体相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群众路线等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张楠 《前沿》2013,(9):65-66
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常出现两个误区:一是对马克思哲学做过于实际的理解,缺乏理论思维和形上性;二是将马克思哲学构建为体系哲学,做实证化和教条化的理解。这两种理解方式都不能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思想真义。避免将马克思哲学构建成僵化的体系哲学,同时,也要从体系的角度理解马克思哲学。这其中包括对体系问题本身的理解,以及马克思哲学是否有体系及其有怎么样的体系等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前提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实现了怎样的哲学革命是解读马克思的前提性问题。对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学术界存在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一的科学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哲学、各部门哲学隐含的独特理解、生存论解读、现代性批判与本体论批判的出场路径解读,以及以哲学的方式面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等诸种争论。实际上,在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型的背景下,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马克思开辟的哲学现实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是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审视这一研究中的解释学视角,深入分析围绕"马恩关系问题"所展开的争论,对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与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与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及其实现。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基本属性、功能与使命以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践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当代实现方式。马克思实践哲学体现着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深刻把握,体现着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进一步探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价值,对于我们以理论自觉的态度去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 ,迫切需要明确今后百年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道路。为此 ,就要正确处理一系列的关系 :当做中国人民当代实践的指导思想去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作学术去研究的马克思的哲学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一元性理解和对它的形态的多样性阐释 ,以毛泽东、邓小平哲学思想为历史前提去推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东西方各种哲学为思想资源去发展马克思的哲学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继承、发扬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创新等。这是一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一元性本质的深刻发展和多样性学理的广泛阐发相结合的道路。中国需要一支强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队伍 ,需要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作出重大理论创新的大哲学家的问世。  相似文献   

19.
丁秋玲 《传承》2008,(22):86-87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与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应实现这一功能,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理论的提升,将核心价值体系问题引入哲学教材和教学体系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教学必须贯彻理论创新精神才能适应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20.
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可谓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体现着"实践精神"的哲学理论,他的内在结构理应是"按照实践逻辑展开的一定时代的社会实践的哲学抽象".为此,从"实践"这一视角去探索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不失为一条可行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