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勇 《当代广西》2010,(23):45-45
文化旅游产业是崇左市"四大建设"之一,对宁明而言最有可能发展形成主导产业。宁明县紧紧围绕花山岩画这一核心品牌,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2.
文化和旅游关系密切,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一般情况下,文化在旅游产业经济中的延展主要体现在旅游工艺品方向、人文景观、特色旅游产品等方面,民族文化在民族旅游产业经济中的表现也是如此。多样化的途径为文化在旅游产业经济中的价值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延展并非通行无阻,民族文化在旅游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延展要受到文化多样性保护需求、民族文化的私密性、民族文化的时限性等多种要素限定。  相似文献   

3.
观光和认知是游客出行的两个基本需求,游客的需求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出发点。贵州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一是自然资源,二是文化资源,飞瀑、溶洞、石林等自然资源的开发为该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旅游观光资源,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又为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必须和文化实现全面的、系统的链接,通过两个产业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双赢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玲 《求索》2011,(5):90-91,51
符号消费作为后现代的主导消费方式,契合了遗产旅游的文化特质。本文认为,在后现代语境下,发展遗产旅游应该顺应"符号消费"的后现代消费模式,把握遗产旅游的符号体系建构和权力结构建构等旅游发展策略,在保护好民族遗产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民族遗憾的经济价值,促进我国遗产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有顺 《前进》2013,(4):37-38
红色旅游是我省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西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山西革命老区形成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培育和提升旅游产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吕宣 《天津人大》2014,(9):19-20
由国家旅游局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和亚太旅游协会特别支持的2014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于9月22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落下帷幕。博览会围绕"旅游产业的盛会、合作共赢的舞台"主题,搭建旅游产业和旅游装备制造业交易的平台、旅游推介和旅游演艺展示的舞台、旅游创新和旅游产业发展研讨的讲台。此次博览会在前五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主题更突出、商品更丰富、活动更精彩、影响更广泛、特色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旅游产业集群化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而要保持集群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治理。提供了一个有关旅游产业集群治理的分析框架,并以湘西自治州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为例,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治理的必要性以及影响旅游产业集群治理因素,提出了湘西自治州旅游产业集群治理的构想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以下简称《规划》)是今后五年指导我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确保《规划》贯彻落实,加快我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实施方案。一、五年总体目标任务《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到2012年,将我省民族地区基本建成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规划》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正逐渐发展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中特色旅游开发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龙江丝路经济带"旅游发展战略,就是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优势,以"新东方快车"为载体品牌和龙头,以欧亚铁路和国内铁路网为资源通道,把黑龙江打造成为沿"龙江丝路经济带","对内面向全国通向大海,对外走进俄欧辐射世界"的"一带一路"欧亚国际旅游枢纽和集散地,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目前还是一个空白。基于文化经济协同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构建了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经济指标体系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指标体系,并将二者用数学方法进行协同分析以实现对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刘训华  ;王兆峰 《求索》2008,(9):78-79
产权保护是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区域经济,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产权保护对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结合湘西民族地区分析了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产权保护的视角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2.
叶娅丽 《前沿》2012,(7):102-104
基于"5·12"汶川地震灾区产业发展和瀑布沟水电站库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汉源县确立了"农业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发展思路,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课题组成员通过到汉源实地调研,与县委、县旅游局等相关人员进行多次交流,从旅游综合服务基地建设、景区建设、旅游项目开发、旅游线路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八点对策,以期能够促进汉源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赵纯  和沁  许健  李雪峰  蔡雯 《思想战线》2011,37(5):122-123
10余年来,云南省丽江市文化旅游产业经过创新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形成了独有的"丽江模式"。但也存在思想观念陈旧,发展方式粗放,核心竞争力不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随着2009年5月云南省成为我国第一个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点省,丽江市文化旅游产业应紧抓此契机,抓好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高效的市场营销体系及投融资环境;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加强对当地民族生态文化的保护;并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给予丽江市一定政策倾斜。  相似文献   

14.
重庆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述东 《前沿》2012,(10):89-90
重庆城乡统筹给乡村旅游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分析了城乡统筹对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从乡村旅游规划、资源开发、经营策略、旅游人才、旅游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塑造鲜明乡村意象、打好乡村旅游特色牌、"五加二"模式和联合经营、请进送出的人才培养、特殊产业扶持政策等发展重庆乡村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论民族文化生态与旅游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琼 《思想战线》2008,34(2):131-132
云南、贵州是一个多元民族文化并存的地区.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密切.可持续的思想和战略是在寻求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两者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如何让保护民族文化生态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步,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钟振 《当代广西》2013,(16):25-26
为加快建设旅游强区、努力打造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我区打出一系列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组合拳"。【自治区领导联系推进责任制】要点: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充实调整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等领导协调机构,建立自治区领导联系指导旅游工作制度。在自治区四家班子领导每人分工负责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再联系指导一两个重点旅游县或旅游项目,重点抓好20个重大旅游项目的落实。  相似文献   

17.
《今日海南》2010,(10):I0001-I0002
澄迈县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个主题,按照"三县一地"(生态现代化建设县、新型工业县、休闲旅游县和热带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丰富的特色资源优势、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毗邻省会海口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建立三大经济产业功能区,发展六大产业体系,打造“一都二中心三区四镇”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产业兴县、产业强县,用产业支撑国际旅游岛建设。  相似文献   

18.
以贵州苗族刺绣民族工艺传承为例,在分析旅游商品研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探讨旅游商品开发设计与地域传统民族工艺传承保护相结合的意义,提出贵州苗族刺绣旅游商品开发设计的策略与方法,以期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民族工艺传承保护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钟振 《当代广西》2013,(16):22-25
旅游业是最符合广西区情、最富广西特色、最能充分利用广西资源、最能吸引人气财气的产业。今年7月,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我区旅游业发展目标(如图)。在今年的全区旅游大会上,我区还提出要全面构建"一个旅游龙头、两条发展带、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四大旅游集散地和一批特色旅游名县名镇名村"的旅游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0.
建立与政府—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之上的非政府组织,是时代的产物,是推动公民社会发展的相对独立于国家与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利用非传统形式、非政治的手段整合社会,在多元价值方面体现了独特的作用,争取了较多民众的支持,有很大的群众基础。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包括旅游产业在内的民族地区的各个领域存在更多的政府——市场失灵的灰色地带,非政府组织的定位和立场使得其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以非政府组织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探讨了非政府组织在民族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参与领域、方式、角色等方面的创新和实践问题,以此为非政府组织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工作深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