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中国传统法律的发展始终体现着儒法之争。汉代以前主要是儒家、法家的外部派别之争,而儒法合流后逐渐变为儒家内部的主法论和主情论的争执了。电影《武侠》表现出现代人对于情与法冲突的矛盾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对古代司法的误解。在传统中国,儒家与法家在准则法上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是实现方法的区别,情与法的冲突及和解所经过的三个阶段证实了这一点。情与法的冲突同样存在于现代法治环境中,当代中国处理情与法的冲突时候不能摆脱历史的影响,同样也不可割裂历史。  相似文献   

2.
李里 《前沿》2010,(19):144-146
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谐的法律"作为支撑,少数民族有自己独有的一套"规则",而这"规则"与现存的国家法之间存在许多冲突和矛盾;对此,本文将从少数民族自身的"规则"出发,举例说明其在纠纷冲突中的运用,探寻其中的缘由,剖析其潜在的功能,试图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一条必要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向忠诚 《前沿》2011,(22):69-72
对照WTO有关司法审查的规定以及我国加入WTO对司法审查所作的承诺,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之存在明显的冲突。为了解决与WTO的冲突,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总体标准宜取消主体标准,将行为标准的"具体行政行为"扩展为"行政行为和行政事实行为",将权利标准的"侵犯人身权、财产权"修改为"对权利义务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袁海英  刘海燕 《前沿》2010,(2):105-107
关于冲突规范的逻辑结构,我国国际私法学界通行的"范围+系属"论是错误的,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混淆了冲突规范条文和冲突规范本身。事实上,冲突规范在逻辑结构上与其他法律规范是相同的,即由"假定+处理+法律后果"三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5.
王辉 《长江论坛》2010,(4):54-58,73
晚近产生的"贸易--环境"论争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表征为WTO规则与多边环境协定之间的潜在冲突."剑鱼"案的妥善解决为我们协调这种冲突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式,即通过争端方之间的谈判协商,在平衡国家间贸易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WTO规则与多边环境协定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电影《法庭内外》——引发“权大还是法大”的社会思索 峨眉电影制片厂1980年摄制,获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围绕一起交通肇事案件的调查与审判,温泉市中级人民法院女院长尚勤承受了权与法对抗的压力,同时也经历了法与情冲突的痛苦。  相似文献   

7.
李杰 《人民论坛》2010,(7):106-107
中国古代在宗法家族内部贯彻"亲亲尊尊"的伦理原则,形成了尊卑、长幼、男女等不平等的亲情伦理关系,这样的亲情伦理关系与以国家统治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容易产生矛盾。在此问题上法律对亲情作出了让步,通过情法相互退让,相互回避,在冲突中实现统一。  相似文献   

8.
刚正纯朴写人生──记安阳市北关区法院院长杨玉甫张五德,曾海山,高峰在安阳市县区基层人民法院,有这么一位担任院长职务已近10个年头的法官:在权与法、钱与法和情与法的较量面前,他遵循"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公公正正执法、实实在在办事"的人生准则,在...  相似文献   

9.
社会控制理论与社会支持理论在性善或性恶的切入点、社会支持与社会联系的作用与地位的认识上存在着种种不同与冲突。理论的冲突与融合往往带来实践的思考。以两种理论的冲突看犯罪人帮困扶助,它既是一项预防犯罪的举措,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而构建和谐的"社会联系"是其科学发展的基础与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在宗法家族内部贯彻"亲亲尊尊"的伦理原则,形成了尊卑、长幼、男女等不平等的亲情伦理关系,这样的亲情伦理关系与以国家统治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容易产生矛盾。在此问题上法律对亲情作出了让步,通过情法相互退让,相互回避,在冲突中实现统一。  相似文献   

11.
党内法规是规范党组织活动和党员行为的党内规章制度总称,既独立于国家法体系,也不同于软法,是自成一系的公共规范。受社会、历史等诸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偶尔出现冲突,表现为案件管辖授权冲突、针对管辖竞合的态度、移送规定、党内法规规定党外主体义务及党内法规条款直接违法等形式。实现党内法规与国家法的协调既要化解既定的冲突,也防范可能的冲突。化解冲突要正视并承认冲突的存在,坚持党内法规不得与国家法相抵触,使党内法规的规范、制度和精神向国家法看齐。防范冲突要建立党内法规创制部门与国家立法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健全完善党内法规制定程序,将法与法治的基本精神融汇于党内法规之中。  相似文献   

12.
略论“媒体审判”与司法独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体审判"现象是媒体与司法对立冲突的折射。促进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两者之间的平衡,使之形成良性互动,是实现媒体自由和司法独立的必然选择。从媒体的监督职能、司法独立的特性等角度对"媒体审判"现象进行深入认识是遏制其发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山东省单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从敏荣获国家宗教局授予"从事宗教工作20年"荣誉证书和成绩勋章。这一荣誉是他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党的民族宗教事业的真实写照。总结成功经验,他始终念的是"情、理、法"三字经。  相似文献   

14.
黄宝玲 《前沿》2010,(9):12-16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以偶然事件为冲突起因,以与事件无关的弱势群体为冲突主体,以政府权力部门为冲突焦点,以借机发泄为冲突心理,以狂热与反常规为进程特点的群体泄愤事件。其最大危险是动摇政府执政的合法性,降低政府的执政能力,加剧了有序政治参与政治体制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极大削弱了政治认同感这一维护政治稳定最有利的力量。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维护政治稳定,必须通过推进科学发展、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强化社会价值认同感培养和切实加快民生建设步伐,以消除政治不稳定经济根源、政治根源、文化根源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5.
臧慧远 《求索》2011,(2):124-126
王夫之在继承孟子人性善和四端之说的基础上,从唯物的立场,对人性的本质是什么,人性何以为善又何以有恶等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回答。王夫之认为人性本于"气",人性的本质是善的。在对人性论的发展路径上,王夫之主张"日生日成"、"习与性成"的人性发展观;在情与性的关系中,认为"心统性情"、"情才同原于性"。他扬弃了宋儒对人性的二元化的分裂,重新确立了性一本论。可以看出,王夫之人性论洋溢着一种变革和实践的精神,一种积极有为的向上的朝气,透现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这些都是王夫之在对孟子人性论诠释与改进的基础上,对人性论做出的新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6.
李广琼 《求索》2013,(7):98-100
在学衡派身上,透射出伦理道德与文学批评的纠缠与胶着。他们坚持道德为宗的文学批评原则,主张"义理之学"与"以理制情"。这种倾向受传统文论和新人文主义的双重影响,究其实质,所提倡的"道德"不是"文以载道"的"道",而是新人文主义所标榜的"一"。学衡派对于文学的道德标准与艺术标准的理解,反映出他们思想深处的矛盾和困惑,是一个时代关于文学批评思考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辛斌 《前沿》2010,(22):187-190
个体创造性的表现过程有三个层面,是创造结晶层、认知冲突层和内隐层.其中最深的内隐层面表现的是潜意识的冲突,这种冲突来自个体因本体性焦虑而自然生成的信仰冲突.在潜意识领域,由于信仰崇高使"阴影"的力量更大,而且由于个体的"阴影"在信仰的"光辉"下得不到释放,由此复活更大的原始力量,从而构成内在强大的创造驱力.  相似文献   

18.
陈恒 《人民论坛》2010,(6):218-219
由于毕业设计与求职同期进行,造成了毕业设计形式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为了解决毕业设计与求职冲突的矛盾,使学生能够在求职的同时不牺牲毕业设计的质量,在此提出五套教学改革方案并进行利弊和可行性分析,以适合不同的校情需要。  相似文献   

19.
姜德成  仪爱松 《前沿》2010,(16):148-150
"黄祸论"等民族歧视主义在文学中体现为西方文化的强势话语地位和对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人形象的"模式化"处理。赛珍珠凭借写中国题材的小说成名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然而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始终体现了"本土"和"异域"、"自我"和"他者"的对立和冲突,这种双重文化视角影响下的中国印象终究是与事实相脱离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接待好"上官"、争取最大利益,"下官"们既要用足法律与财政,更要用尽人情与脑筋,变"上头来人"为"上头有人""上头来人"矛盾的根源当今中国官场,流行一句大实话:"既怕上头来人,又怕上头不来人,更怕上头没有人"。寥寥数语,言简意赅,通俗晓畅,既道尽了官员的心态,也道明了官场的生态,还道出了"情法冲突"这一烦恼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