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汉魏六朝诗坛的显著特征是新变,这也是它在中国诗歌史上重要意义所在.具体表现为,诗歌作品记名的普遍化、诗歌地位下移并保持平凡身份、注重形式创造、实现从歌诗到诗歌的转变.该时期诗风更迭频繁而较多个人色彩,"教化"意识相对薄弱而审美追求异常活跃,皆是以上新变诸气象的反映.以前正统诗论视六朝诗歌为代降的过程,并以梁陈两朝为诗歌史上最低谷时期,这种见解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认识汉魏六朝的新变特征和意义,有助于完善诗歌史的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2.
班固《汉书》创设“五行志”一目 ,集先秦两汉阴阳五行灾异学说之大成 ,对后出史书多有影响 ,而近现代学术界对之评价较低 ,重视不够。本文通过对中华书局标点本存在的标点、校勘问题和《汉语大词典》与《汉书·五行志》相关的立目释义和书证问题等的考查 ,认为对“五行志”一目的设立及其价值应当重估 ,在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过程中 ,应重视“五行志”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3.
建国60年来的六朝史研究,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建国初17年中,六朝史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绩,奠定了后来六朝史研究的基本格局;在文革时期,六朝史研究陷于停顿;改革开放以来,六朝史研究在组织形式、学术活动、成果出版、研究领域拓展、思想解放程度等众多方面,都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但同时也存在研究课题散碎,理论分析欠缺、学风急功浮躁等诸多不足.应坚持行之有效的研究理论、方法、手段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刘洋 《研究生法学》2007,22(1):56-59
"考竟"是汉魏时期司法程序中的一个法律术语。关于"考竟"的含义,刘熙《释名》卷八《释丧制》说:狱死曰考竟,考得其情,竟其命于狱也。刘熙之说可能是对"考竟"的最早解释,近现代学者也普遍接受了这种说法。如,沈家本说:"是凡死于狱中,即谓之考竟。"《辞源》释"考竟"为"拷问死于狱中"。高潮、马建石主编的《中国古代法学词典》也认为,"考竟"是"拷问死于狱中"。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战国秦汉卷》亦认为"‘考竟’之曰,便是狱囚绝命之时"。这种理解是否正确揭示了"考竟"的含义?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从史籍的有关记载看,"考竟"的含义与上述解释并不吻合。  相似文献   

5.
汉语词汇演变是汉语史的重要研究课题,然而由于带标注历时语料库的缺乏,词汇史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宏观的、整体的定量研究还很难实现。本文运用数据库技术和计量方法,在人工标注历史性语文辞典《汉语大词典》的30多万个词条的80多万条书证的时代信息后,对词典中的词汇、义项数量和词长在历代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学描绘,分析词汇的宏观演变,使用回归分析方法获得了当代词汇的词汇留存度和时代的对数曲线方程,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源和公式。  相似文献   

6.
论六朝时期史学与文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润华 《金陵法律评论》2004,(6):126-130,136
在当时史学发展的大环境中,六朝史学已经具有了自己独立的地位与个性特征,比如史体的齐备、史家对外交、军事、区域、制度史的关注等.但由于六朝文学风气之盛,使史学难逃其影响,在史书语言、史书载文及叙事方式等方面无不留有六朝文学的痕迹.可见,六朝时期史学的特质与文学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刘为勇 《法治研究》2013,(6):116-125
"营业自由"是一个近代中国宪法文本中流行的关键语词。该语词由日本传入中国后,对近代中国的宪法文本产生了重要影响。近代中国宪法文本中"营业自由"的基本含义有多重表达。"营业自由"在近代中国宪法文本中频繁出现,表明该语词具有独特的法律功能。从历史演变来看,随着国家本位主义营业观占据统治地位后,"营业自由"在当代宪法文本中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8.
六朝隋唐时期比丘尼等女性宗教性自残行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隋唐时期,受大乘佛教舍身概念的影响,中国许多比丘尼以及佛教女信徒残毁自身,不惜身命;或者刺血写经、割肉疗亲。这种自毁肢体的惊怖风尚在当今法轮功等邪教中仍不时再现,可见佛学东渐,影响中国社会生活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法国刑法典》(1810年)与《日本旧刑法》几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分析,考察中国近代刑法语词的塑造:其基本途径是翻译,原因在于当时日本的法律采取汉文体形式,刑法中存在大量的汉字,法律语词得以直接移植,这也是近代中国法律改革学习日本的关键因素之一。但这种学习抱有过多的功利色彩而缺乏启蒙的意义,当我们在用较为便捷的方式获得一套新的法言法语的同时,也可能因此失去了真正地理解于翻译中流失的思想的机会,乃至接受了日本学者的误读或产生新的误读,并使传统的中国律学丧失了创造性转化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魏晋六朝虽然官学兴废无常,但学官却是常设的。一方面由于朝代更迭频繁,学校设置多元化,这个时期在行政体制、师生管理制度等方面在承袭汉代基本管理制度框架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但另一方面,由于官学此时流于一种政治合法性的符号,纸上对于制度的规定,与实际的情形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官成为一种没有实质工作的虚衔。然而不可否认,这依然体现出了教育的隐性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人权语词在中国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年前的1908年,清朝政府在各种压力之下,权衡利弊,颁行了《钦定宪法大纲》,从而开创了中国立宪之路,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的宪政之路。但是,宪法、宪政毕竟是舶来品,在与中国特定国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了种种的理论上的激烈争论;亦在实现宪政之路上出现了种种的曲曲折折。当然,中国要实现宪政、必然要实现宪政,这是历史之大势,浩浩荡荡,奋勇向前,应当是毋庸置疑的。在《钦定宪法大纲》颁行一百年之际,反思清末的立宪与中国的宪政之路,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我国行政法学界开始对我国行政法的起源给予关注,但对汉语"行政法"一词的由来及其语义的演变却鲜有考研。据考察,汉语"行政法"一词,于1889年首次出现在梁启超编译的《各国宪法异同论》一文中。其后,广泛出现在译著、著作、论文、大学讲义、法令汇编以及文官招录考试科目之中,到20世纪20-30年代,已成为政治法律学说中的基础性概念,其语义也由一个单纯的外来词演变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本土化术语。  相似文献   

13.
张玉洁 《北方法学》2017,11(4):22-31
伴随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传统法学理论开始审视语言学的内在功用。哈特将立法和司法难题的成因归结于语言的开放结构。然而,哈特开放结构说的提出丝毫无助于解决现实中的立法难题,甚至将立法者推向了一种规范化与无序化的两难境地。在此情况下,立法者所欲想的、将立法语言的开放性弊端融身于司法之中的构想,却导致了司法权的不堪重负。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规则的模糊化改变了司法与社群之间的关联媒介,并弱化了传统法治中的明确性力量,从而导致立法与司法的制度性危机。为了降低立法语言运用与法治资源配置之间的紧张矛盾,立法者应当将立法评估纳入到立法方案的选择中来,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探讨了六朝时期西北地区鄯善、河西、高昌诸政权法制建设的特点及户籍法、奴隶身份法的几个问题。指出六朝时期西北诸政权大多以六朝等中央政府为正朔所在,在国家行政体制、社会基层组织、文化教育传统等方面,既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又保持了与汉晋文化的高度一致性,成为除江南以外保存汉文化最多的地区,因此才能成为陈寅恪先生所讲隋唐制度渊源的"河西因子",深深影响到北魏的各项改革,成为隋唐帝国典章制度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5.
张玉洁 《河北法学》2014,(5):157-165
面对社会变迁的压力,成文法应当如何削弱自身的滞后性缺陷呢?在托依布纳"法的自创生理论"下,法律文本中的模糊语词承担了这一功能。在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词的"三值逻辑"是法律系统进行系统际沟通的逻辑前提,"开放性"实现了法律系统在认知上的可沟通性,"符号+处理"结构模式则成为了法律系统自创生的基本模式。具体来说,法律系统的自我整合、进化是通过模糊语词的信息载体功能、信息输入功能和信息输出功能来实现的,同时这些功能保持了法律系统的稳定性。"无罪推定原则"等一般条款内化为法律系统组成部分的过程就是典型的、通过模糊语词实现的自创生过程。  相似文献   

16.
钱国宏 《政府法制》2014,(26):17-17
“蛛丝马迹”是个使用率很高的成语,释义为: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很多人望文生义,认为“蛛丝马迹”中的“马迹”是指马的蹄印,甚至连《中国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都解释为“马”是骑马的马.其实,“蛛丝马迹”中的“马”,与拉车驾辕、四蹄如飞的哺乳动物“马”没有任何关联,而是指一种活动于灶台上的小昆虫。  相似文献   

17.
理念,《汉语大词典》解释为“理性概念”,“是由对象中的表面性到本质属性,由经验型到理性型的概念”。理念作为观念体系,包含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根本概括、价值追求的理想状态和对实现路径的理性论断。职务犯罪侦查理念,即人们对职务犯罪侦查活动具有根本指导性的观念体系。它是职务犯罪侦查活动思想的先锋、实践的灵魂,是推动职务犯罪侦查制度科学发展的指路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职务犯罪侦查活动,必须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8.
雪梅 《法制与社会》2013,(35):192-192,196
由于汉语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使用,蒙族中某些不法人员使用汉语作案也逐年增多,为了提高对这类案件的语言识别能力,本文对蒙族人使用汉语的书面语言特点作了初步分析探讨。以期为今后文件检验案件分析画像作参考。  相似文献   

19.
自 2 0世纪中期以来 ,语言共性论业已深入人心。但不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 ,语言研究者大多是从语言类型比较或是从对人类语言器官的初始状态的生成解释这样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共性的。本文试图从语言理论的相互影响这一角度 ,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语言共性论 ,从而证明 :尽管不同语言在表层结构上千差万别 ,但就其深层结构而言 ,具有不可忽视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对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进行口语语料分析,随后进行了访谈与口语报告,调查他们对汉语口语学习策略理解与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汉语口语学习策略问卷。初测回收130份口语获得策略问卷与130份口语表达策略问卷,以此为依据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项目分析。再测回收口语获得策略问卷和口语表达策略问卷各206份。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口语获得策略包含母语思维、词义注释、语词组块三个维度;口语表达策略包含计划监控、表达反思、社会交流、资源利用四个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证实了口语学习策略的构想效度,内部一致性分析也表明,汉语口语学习策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