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核心部分。其所以说是核心部分,这是因为作为基本路线的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两个基本点,都是紧紧围绕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既然这个中心如此重要,那么它的提出,其客观基础和理论依据以及作用意义又是什么呢?本文仅就这一问题略作探讨。一、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国情决定的。任何一项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制定,都有它一定的客观依据,而这个客观依据便是国情,即毛泽东指出的:“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改革问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70年代末拉开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帷幕,已演出了激越高昂的壮丽篇章。20年的改革开放,使一个古老、封闭、落后的中国发生了历史巨变,这一变化的基础就是正确认识国情。邓小平的国情理论,是当代中国实现腾飞的重要战略理论。一、邓小平国情理论的形成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邓小平经历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有领导革命成功的喜悦,也有违背国情造成失误的痛苦。中国共产党在国情认识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成为邓小平国情理论形成的直接渊源。邓小平的国情论,始于民主革命和建国初期。在民主革命时期,邓小平…  相似文献   

3.
为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党性锻炼,进一步增加对我国国情的感性认识,上海市教育党校第六期青年干部培训班全体学员和班主任一行29人,于11月18日至24日到井冈山地区进行社会考察。青年干部肩负着跨世纪的历史使命,在迈向新世纪的征途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风险和困难。这就对青年干部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和驾驭复杂局面、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面、深刻地认清国情,接受革命的传统教育,是培养青年干部的一个重要环节。井冈山社会考察的第一站是江西省吉安市。我…  相似文献   

4.
一、认清和掌握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关键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就是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如果说“相结合”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本国的国情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制定出切合本国实际的党在某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那么纵观党的七十多年的斗争历程,较好地实现这个“相结合”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共产国际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其僵化的领导体制,对各国共产主义政党具体问题的干涉,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损失。共产国际"七大"制定了新的策略方针,共产国际决定改变现有的领导方式,鼓励各国共产主义政党依据本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制定符合具体国情的政策。这一新策略的出台,解放了相当大一批共产党人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根据本国实际、正确恰当的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重要性,这为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有利契机。  相似文献   

6.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认识国情的?闫朦国情认识是一个党、一个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它直接关系着革命与建设的成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与研究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系统地总结了科学认识国情的思想方法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  相似文献   

7.
张健 《瞭望》1984,(48)
普通教育的改革,正在全国广泛展开。在改革中如何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我为主,博采各国之长,洋为中用,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是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 所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是指: 中国既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又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道德品质教育的传统。在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国策和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今天,应该把发扬我国重视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学习世界一切先进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的经验等很好地  相似文献   

8.
赵绪生 《求知》2011,(8):4-5
自1921年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壮丽征程,取得了惊天动地、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取得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要经验。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进道路上,我们党面临着世情、国情、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实体经济迎来新的发展。中国相关产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的素质。  相似文献   

10.
国外就业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尽管各国具体国情不同,但在解决失业问题上各国采取了很多相似的政策。我国解决失业问题时,应在对各国政策对比的基础上找出共性,应采取扩大就业总量,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等多方面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革命和建设经验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它是和各个国家的具体革命和建设实践相联系的,指导各国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发展的,毛泽东思想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的产物,中国化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在今天,要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就必须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我国现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和各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坚持、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正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运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一年来,欧洲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虽然不尽相同,但总的来看,不论是改革政治、经济体制或完善现行的体制,各国都在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各国普遍认为,建设社会主义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一切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3.
延安时期党的统一战线策略的两次历史性转变毕远佞发展和壮大革命的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极其重要的战略任务。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策略是由党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追求的崇高目标决定的,也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从1935年10月到...  相似文献   

14.
动态与资料     
(1)认清社会主义同封建主义的关系.不发达国家封建残余多,主要力量要放在彻底铲除封建残余上,这同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有所不同.(2)认清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的关系.发达和不发达国家的面前同样都是共产主义,但不发达国家要经历更长的时期逐步建设社会主义,可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犯过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错误,而且是越落后越要更快地过渡到共产主义.(3)认清社会主义同发达资本主义的关系.要树立一球两制,长期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的观念,全面吸取发达资本主义的精华,同时摈弃糟粕.社会主义不仅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且也可能是它的继承物,要敢于并善于继承它一切肯定的成果.(4)认清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各国社会主义模式应有不同特色,应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思想认识上要求同存异.  相似文献   

15.
新公共管理理论源于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实践,是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其合理成份,立足国情实际,探索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管理模式,实现政府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所以,在探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候,探讨其与中国国情的关系更为重要。本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毛泽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如饥似渴地在中国大地上下求索,在研究、认识国情的过程中探索解救中国的途径。正是这个艰难的探索过程,使他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政治家。综观毛泽东的革命历程,使我们认识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这是毛泽东能够成功地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胜利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张传平 《理论探讨》2007,1(1):13-15
科学的国情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内在根据,独特的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性: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而不是从书本出发,单纯地从逻辑概念出发进行逻辑推演体系。依据实践发展和时代主题的变迁,科学地认识不断发展着的国情,是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坚持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在制度前提、制度基础和开拓创新精神等方面,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共产国际推进了国际共运整体大发展,指导和帮助各国共产党的建立、建设,积极支持和指导各国革命运动,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但共产国际作为统一的国际性共产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指挥中心"的定位,其高度集中的组织体系和组织结构,其过分集中、缺乏广泛民主的运转方式,以及对各国党内部事务的干预,特别是直接决定各国党领导人的安排,越来越脱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革命发展的需要。列宁逝世后,共产国际受苏联影响,"左"倾错误越来越明显,后果越来越严重。共产国际七大部分纠正了这些错误,组织制度和领导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其工作出现新气象。值得思考的是,从长远看,国际共运的发展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国际组织,它应处于怎样的地位、发挥什么的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它应当同各国革命党保持怎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