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卢勇 《求索》2008,(9):209-212
职业声望是反映职业化进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从抗战前中央研究院的学术研究活动来看,中国近代学术研究职业化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学术研究事业的发展,它改善了学科建设环境和学者生存状态,推动了正规学科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学术研究事业的规范化。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日益密切、社会认同度和职业吸引力的提高,中国近代职业学者群体的社会声望逐渐提升,这也说明中国近代学术研究事业的外部环境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2.
容闳与中国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容闳的生平史事以及他在近代西学东渐中的具体表现等,均作了较广泛的研究和讨论。但从中国近代化历史发展的角度解读容闳的思想主张和社会实践,迄今似乎还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较为客观的说法。因此,进一步探讨容闳与中国近代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尚属必要。一信念...  相似文献   

3.
涂雪峰  谭英 《前沿》2006,(8):201-204
陶行知作为一个有改造近代中国远大抱负的教育家,他对近代中国的关注并不局限于教育领域,他对近代中国政治民主的发展也极为重视。他提出的民主政治主张是其为谋求中国社会改造而锁定的政治目标。他对民主政治的追求经历了由早期追求共和理想到抗战时期倾向于人民民主,再到抗战后努力争取新民主主义的民主政治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王树华 《世纪行》2011,(10):29-30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纵观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发展,辛亥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体现在多方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政治的发展进步。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就是要铭记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政治哲学,由以进化为核心的政治发展论、以民主为特征的政治制度论、以平等为取向的政治价值论、以大同为诉求的政治理想论等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中国近代政治哲学的演进过程,体现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家关注现实、谋求中国社会出路的良苦用心与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6.
王树华 《政策》2011,(11):28-30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纵观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发展,辛亥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体现在多方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政治的发展进步。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就是要铭记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他以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中国二千年封建统治的光辉业绩功垂千古,以矢志不渝、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名扬四海。他的建党活动是其整个革命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首开中国“政党政治”之先河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值辛亥革命80周年之际,本文试就孙中山与中国早期政党发展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个半世纪以前,容闳,中国留学第一人,从珠海去了美国,1854年成为美国耶鲁大学唯一一名中国毕业生。毕业后,在他的倡导下,中国政府第一次官派留学,120名中国幼童被他“破天荒”地带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掀开了中国留学史的第一页。容闳,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在他的故乡建立中国留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绝非偶然,是中国近代以来政党政治发展的产物,是中国政治发展路径选择的结果。中国属于政治驱动型的后发现代化国家,需要发挥政治权威的主导作用。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精英组织纪律性强且政治上高度统一,政治整合和社会动员能力超强,又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独特品质,使得中国共产党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领导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政治驱动型的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人民政治是与政党政治相对的标识性范畴,人民政治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政治实践活动,人民是人民政治唯一的价值主体。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不断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创造了丰硕的人民政治理论和实践成果。审思中国共产党践履人民政治的历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政治理论本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人民政治实践要求;勇于自我革命是人民政治根本规定;构建人民政治话语是人民政治重要保障。在人民政治逻辑中,强调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本质上就是强调中国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党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就是维护人民权威、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权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道路,推动人民政治不断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摆脱政党政治流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说到近代中国留学的渊源,推重曾国藩和李鸿章者居多,但真正的"中国留学生之父",却是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容闳。1850年的耶鲁大学,可能不似今天这样显赫、知名,但在这一年,却发生了一件令中国人至今难以忘怀的事情:它吸收了一位名叫容闳的中国青年进校读书。20多年后,正是这位青年以中国官方代表的身份带领120名中国幼童横渡太平洋,赴美留学,开创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之先河。江泽民主席1997年访美、胡锦涛主席2006年访美,都特别提到耶鲁大学和容闳的名字,以此作为中美人民200多年友好交往的光辉例证。  相似文献   

12.
郑伟  李玓 《传承》2014,(9):123-125
晚清时代,中国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时期,救亡与变革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奋斗目标。严复曾长期留学英国,对西方的宪政思想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他的宪政观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会进化论、天演世界观、自由与民主三个层面审视严复的渐进主义宪政观,有助于进一步阐述其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影响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秋光 《求索》2014,(1):17-25
近代中国慈善组织的产生是思想文化、社会环境、经济发展以及国外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慈善组织在建设成长中设置了较为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和顺畅的运作机制,保证了慈善救助工作的有效开展。政府为规范慈善组织发展提供了政策法规、监督管理以及财政资金等支持,慈善组织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活动也提升了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总体而言,近代慈善组织在维持社会秩序、激发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近代化方面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晚清立宪运动是近代中国政治转型与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活动,在运动过程中兴起的立宪派早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作为领导与推动晚清立宪运动的社会精英群体——江苏立宪派,学界对其研究亦不乏热度,大体上集中于人物研究、立宪团体和政治活动研究等领域,近三十年来取得不少成果。不过从当前研究现实来看,三十年来的江苏立宪派研究时至今日已开始步入了困境与误区,如何摆脱研究中的困厄,进一步拓展该领域研究的空间,提升其研究层次和水平,则需要学术界深入探索,这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发展亦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逻辑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并且作为一种统摄性逻辑是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特别是劳动异化和商品拜物教的确立,进一步推动了虚无主义的发展。虚无主义在中国具有双重历史生发背景:一方面,近代以来开展救亡图存、实现现代化的奋争是虚无主义得以在中国生发的普遍历史际遇;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资本逻辑的反思和限定又赋予了虚无主义的特殊表现样态。从资本逻辑出发探究虚无主义是消解虚无的重要路向,以此为出发点的中国在政治建设方面坚持人民掌握政治权力、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文化建设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彰显了抗争虚无主义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6.
杨高男 《湖湘论坛》2006,19(3):42-44
天命、德、礼是中国上古社会政治文化的内质,也是孔子确立理想社会与政治的三个理论维度。正是在寻求和“损益”传统政治文化价值资源的过程中,孔子架构起以仁为价值原点、以心性伦理为价值工具和以政治伦理为价值目的的伦理政治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他对人才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有着充分认识,非常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他根据当时实际条件注意拓宽培养军事人才的途径,通过派人去西方学习、聘用西方军事人才和开办军事学校三种方法培养中国的军事人才。张之洞的军事人才教育活动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辛亥革命爆发提供了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萌芽于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在封建传统教育一统天下的情况下,他却能对培养职业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性予以高度的认识,并且亲身实践,兴办了大量的各种门类的新式学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张之洞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国庆4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其答案只能到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20.
随着创新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中作用的日益凸现,应该确立一个新的社会分析方法:创新分析法.所谓创新分析法,就是用创新的观点去判断历史进步的动力,分析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评价推动历史进步合力中的核心力量、主导力量,进而倡导创新、激励创新、推动创新,以引导社会更快更好更节省更顺利更稳定更和谐地持续发展.创新分析法的提出,是对阶级分析法的继承和扬弃,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