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5 毫秒
1.
小时候,我喜欢收听无线电,优美动听的越剧袁派唱腔在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限于当时的条件,小孩子能够亲眼观看袁雪芬老师演戏简直是一种奢望。不过,我有眼福,曾经堂而皇之坐在剧场欣赏袁老师的表演。那是1966年春天的某个周末,我路过大世界附近的大众剧场,发现正在出售袁雪芬主演现代越剧《火椰村》的余票。  相似文献   

2.
在旧社会,她们曾被称为戏子,而她却持斋茹素、不唱堂会、不拜过娘,不过贵妇人样的生活;她甚至回绝了为宋美龄进府唱戏的邀请;她是个女子,做人却比男人更硬,她就是越剧名家袁雪芬,戏里,她演绎精彩人生;戏外,她的人生比戏更惊艳。  相似文献   

3.
夏莉娜 《中国人大》2009,(16):45-46
袁雪芬是著名的越剧表演艺术家,记者一年前为寻访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专程到上海采访过她。今年是纪念建国60周年大庆,记者为寻访参加一届政协第一次会议的代表再次到她家里采访。袁先生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和天安门城楼上与新中国的缔造者们一起参加开国大典是自己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日子。  相似文献   

4.
本文为2010年末袁雪芬为纪念上海市文联成立60周年而作。谨借此文纪念人民艺术家袁雪芬。袁雪芬,1922年生,2011年2月逝世,享年89岁。曾当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相似文献   

5.
百年越剧     
阳春三月,江南山水,清音缭绕。趟过中国戏曲艺术的长河,穿过越剧百年的帷幕,此刻,我们从越剧的故乡,张望那并不遥远的万年台。100年前的此时,嵊县剡溪东王,“落地唱书”不绝于耳……谁都不曾料到,一个不经意间形成的演出,便如三月里的桃花汛,恣意泛开,穿曹娥,走钱塘,聚黄浦,渡香江,润泽海内外。舞榭歌台上,乡野市肆间,《红楼梦》渗透的是一腔彻骨的愁怨和苍凉,《白蛇传》泅漫的是一份大胆的追求和浪漫,《梁山伯与祝英台》里鼓荡的是一种惊世的叛逆和勇敢……折折幕幕中,李世泉的古朴淳厚,袁雪芬的纯朴真切,傅全香的跌宕多姿,徐玉兰的烂漫华…  相似文献   

6.
有许多人说,越剧百年是逗号,而不是句号。在这百年之时,越剧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日益突出。“100岁的越剧在戏曲门类中‘年纪’并不算很大,但是已经有些老态。走过了100年的越剧,如今来到了瓶颈阶段,惟有努力寻求突围。”在越剧百年华诞的时刻,我们需要回顾越剧走过的百年历程、取得的成功经验,更需要关注越剧当前的现状和处境、思考今后的越剧之路该怎么走。越剧和越剧人还能坚守多久?  相似文献   

7.
在外来文化和娱乐多元化的双重夹击下,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浙江越剧受到空前挑战,市场日益萎缩,观众趋向老龄化.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浙江构建文化大省的愿景息息相关.拓展越剧市场,培育越剧观众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正>越剧诞生在嵊州,一百年来,一代一代的越剧人走出嵊州,源源不断地为越剧注入新的血液和生机,成为越剧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越剧因为嵊州而发展,同样,因为越剧,嵊州更加丰满。2006年3月,这个温暖的春天,当记者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时,已然发现越剧早就融入到了普通嵊州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聊的、玩的、唱的都可以看到越剧的影子。  相似文献   

9.
龙升芳 《前沿》2010,(13):188-190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具有独有的生存土壤。诞生于灵秀越地的地方戏曲越剧,早已飞跃出了越绍之地,登台上海,走向全国,获得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钟爱。2006年越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对越剧的成型和发展进行审视与解读,即吴越文化孕育了越剧的诞生,江南文化造就了越剧的风韵,上海文化促进了越剧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朱馨  陈朝霞 《今日浙江》2010,(21):58-59
短短百年间,越剧从浙江田间走进上海、走向世界,成为全国第二大剧种。10月25日,宁波大剧院的舞台上演了一部海纳百川、探索创新的百年越剧发展史——第二届中国越剧艺术节开幕文艺晚会《越·2010》。正如这场开幕晚会的主题关键字"越"所揭示的,相比四年以前为了纪念越剧百年而在浙江举办的第一届中国越剧艺术节,这次回顾越剧发展历史的真正用意却是为了寻找越剧过去成长繁荣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30年代,发源于浙江嵊县的越剧在上海逐渐发展和繁荣,受到了许多上海市民的喜爱。1938年,上海的《戏报》、《戏世界》、《戏剧世界》还发起了评选“越剧皇后”的活动,通过了读者的投票评选出“越剧皇后”。荣获这一桂冠的就是越剧著名演员姚水娟,当时她年仅22岁。  相似文献   

12.
<正>百年来,越剧走过了她曾经的辉煌绚丽。抚今追昔,越剧这门传统的剧种,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美丽的回忆。然而繁华过后,越剧的“后百年”,又将以什么样的模样,再度给世人留下深刻隽永的印记呢?这是所有的喧闹沉寂后,越剧界,乃至整个中国戏剧界都会提出的问题。今天,我们请来了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教育界,以及  相似文献   

13.
《天津人大》2011,(1):25-25
1月9日晚,市人大常委会在天津滨湖剧院举办越剧《盘妻索妻》专场慰问演出。曲乐悠扬、唱腔婉转,第21届梅花奖获得者、著名越剧尹派小生萧雅女士率上海越剧团倾情演绎了这个脍炙人口的越剧经典剧目。  相似文献   

14.
历经近40年代表生涯的袁雪芬说,“祥林嫂”带她走上革命的道路。从1954年至今,包括袁雪芬在内的大批人大代表,都经历了一个角色认知不断深化,履职意识不断增强,主体作用逐步凸现的过程。“议案大户”张仲礼,社会调查踩破多少车胎的刘利民,为了教育拍案而起的于漪,开通热线为民办事的杨国良……这仅仅是如浩瀚繁星的代表群体中闪亮的几颗。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06,(7)
锣声响响田稻长长嵊州是越剧的发源地,这里人人都能唱越剧。嵊州特意准备了精彩的越剧晚会欢迎论坛嘉宾的到来。▲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会后特意要求单独行动,不仅对八郑村进行了详尽的调研,还另外去当地知名的领带厂和茶叶厂参观。在八郑村,郑主任用手机拍下村景,说这样  相似文献   

16.
励栋煌 《今日浙江》2011,(13):58-58
上世纪60年代,越剧舞台出现了排演革命现代戏的热潮。在移植、创排的越剧现代戏中,既有反映中国革命各个历程中共产党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精神的《江姐》、《金沙江畔》等,又有表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坚持党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父亲叫刘本祥,在部队时叫刘炳祥.在国民党的军官档案里,应该可以查到我父亲的名字.父亲生于1909年,如果活到现在应是106岁.要是父亲还活着就好了,他有可能会领到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我写过一篇《母亲的奖章》,记述的是母亲当县里劳动模范的事.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该写一写父亲的纪念章了.父亲是一位抗战老兵.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他的子女不提起他,恐怕没人会记得我们的父亲了. 以前,我从没想过要写父亲.父亲1960年去世时,我还不满9周岁.父亲生前,我跟他没什么交流,父亲留给我的印象不是很深.因为我们父子年龄差距较大,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觉得父亲已经变成了一个老头儿.  相似文献   

18.
<正> 上海滩,十里洋场,并不轻易接受任何东西.但在1921年前后,她却情不自禁、满怀喜悦地欢迎了一群来自浙江嵊县剡溪两岸的艺人。这群艺人演着一种后来叫做越剧的戏曲,使整个上海都沸腾了.嵊县,山奇水秀.越剧就产生在这里.清朝成丰年间,马塘村的“草木才子”金其炳,创成“四合调”,并教会了大批艺徒,于是“沿门喝书”兴盛一时,一些曲目就在这时形成.1906年,艺人们第一次登台演出,乡亲  相似文献   

19.
赵征 《今日浙江》2002,(8):40-41
不久前,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老、中、青三代演员30余人专程赴越剧艺术发源地——嵊州,利用送戏下乡间隙寻根探源。这对于越剧的继往开来是很必要的。说起越剧发源,早在公元1852-1906年期间,嵊州市剡溪两岸民间流传着一种叫做“落地唱书”的说唱艺术。这是越剧的  相似文献   

20.
《福建乡土》2015,(3):2
李敏,国家一级演员,先后获得全国首届越剧青年演员大奖赛“优秀演员奖”、全省首届越剧青年演员广播电视大奖赛一等奖、中国第三届戏剧节“优秀演员奖”、首届中国小百花越剧节“金奖”、2006年中国越剧艺术节“十佳演员奖”、首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二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