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列宁人民民主思想以其丰富的内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我们应该在理解列宁人民民主建设思想的基础上,把握人民民主的实质,正视人民民主的渐进性,以强化法治和完善监督来保证人民民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在缔造和领导布尔什维克党的实践中,从来没有放弃党内民主的原则,而是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内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3.
<正>列宁高度重视发展党内民主对于共产党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主张。但之后的斯大林,为了巩固其在党内的地位和权力,逐渐背离了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致苏共党内民主严重缺失,从而为苏共执政的垮台埋下了祸根。斯大林对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有一个背离与嬗变的过程。一是利用列宁关于扩大中央委员会的思想来巩固个人权力;二是把列宁  相似文献   

4.
刀加田 《学理论》2010,(26):3-4
在马克思民主理论中,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指人民权利和国家制度;民主理论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决定国家的哲学观及唯物史观,民主就是人民主权和意志的实现,就是人民自己创造、自己建立和规定国家制度,并运用这种国家制度决定自身的事务。马克思民主思想对我国民主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坚持马克思民主思想有助于我国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正毛泽东的人民民主思想包含着现代民主政治理论的社会制约权力的本质内涵。换言之,毛泽东的人民民主思想所包含的言论自由权、监督权、参与权等社会权力制约国家权力的民主理念正是当今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目标取向之一。在继承毛泽东的人民民主思想遗产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其思想遗产的非现代性因素或人治元素;认识到他的人民民主思想的局限性是其不能超越的历史基础、制度结构制约以及传统政治统治思维的惯性所致。  相似文献   

6.
《行政论坛》2022,(1):40-51
"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是关于中国特色人民民主鲜明特质、显著优势与实现形态等方面的集中论述,进一步指明了人民民主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中国特色人民民主理论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思想基础上确立和发展的。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及其深刻内涵进行了全面系统阐述,这些重要论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在当代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需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全面依法治国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在这套制度体系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向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推进。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民主的论述,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宝贵思想材料。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依据时代特征创新党内民主思想,他们的党内民主思想各具特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党内民主思想对党的事业、怎样建设党、推动人民民主、贯彻民主集中制都有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思想是一种典型的互动性思维,在他的民主思想和民主理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邓小平强调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完善各种群众参与和党员参与的互动机制,将民主制度化,为民主活动的主客体之间创造了良性互动的氛围和条件,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的中央领导集体都很注重如何与群众实现良性互动,习近平同志在大力反腐倡廉中,践行群众路线,更是进一步发挥邓小平民主思想的互动性思维,强调用反对腐败的方式加强政党和人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其互动性特征,不仅表现在理论上,还落实在行动上。  相似文献   

9.
张荣臣 《理论视野》2012,(5):52-54,6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论述了党内民主的原则,强调党内必须坚持和实行民主,党内民主不仅仅是作风,而是包含一系列原则的制度化安排。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内民主思想的论述表明,无产阶级政党从一开始就强调党内民主,这是我们今天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必须认真学习和思考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民主的思想需要继承,但执政条件下党内民主更需要创新。  相似文献   

10.
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属性和鲜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最高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中国特色政治建设既要充分吸收借鉴一切民主思想、民主宪政体制中的有益经验,更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民主渠道来解决,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1.
八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和民主理论在中国传播,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战胜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理论,并取代它的地位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斗争和人民的比较选择过程。首先是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斗争。五四时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为了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思想和民主理论,曾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进行了“问题与  相似文献   

12.
列宁依据党和苏维埃的监察工作经验,创立了党内监察思想。核心内容是构建科学的党内监察体系,重要任务是对党政最高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干部的监察,改革方针是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查院相结合,其最重要的理论特征是权力制约。列宁首创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权力制约权力、以人民监督制约权力、以宪政制约权力的新模式。研究这个新模式有助于深入了解列宁有关党内民主理论的精华,有助于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3.
张莉 《理论导刊》2023,(5):104-109
马克思民主思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以坚定人民主权为价值立场,以聚焦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科学揭示了民主的本质,阐明了无产阶级民主的基本问题,建构了具有覆盖广泛、内容真实、形式多样等特征的民主新样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民主思想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理念的核心内容,为批判资产阶级民主提供了理论武器,为超越资产阶级民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协商民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历史性创造的成果,它的形成是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理论背景为线索的。这一线索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之中;蕴含在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影响之中;更蕴含在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决定性影响之中。可以说,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形成是由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在影响、西方民主思想传播的历史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协商民主思想的决定性影响等三者共同构成的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并沿着从统一战线到多党合作、从群众路线到人民民主、并在处理和协调不同利益矛盾,以及借鉴和创新等特定发展道路中不断演进的。  相似文献   

15.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围绕人民民主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是使人民掌握并行使国家权力的民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意味着人民全过程参与国家的一切事务;社会主义民主是广泛、真实、充分的民主等观点。这些论断对于我们全面深入准确理解和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人民民主和党的领导的一致性对于民主,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既是一个国体问题,也是一个政体问题。就国体来说,列宁曾经指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就是民主国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关于国家性质的规定,就明确规定了人民民主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指出了人民民主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就政体说,它是一种政治制度。我国的国家政权是通过民主集中制的形式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一生并没有专门论述民主的文章和专著,而是将有关民主的观点渗透在众多其他理论中。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研究,从马克思民主思想的本体论、人民民主实现论及民主制度论三个方面完整、准确地还原出马克思的民主思想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4,(35)
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思想,其核心是"发展人民自治制度"。其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列主义民主思想,来源于对苏联历史的反思以及西欧民主社会主义。这一思想反映了苏联人民要求民主和发展经济的愿望,但由于存在严重缺陷而导致民主化失败。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在26年总理生涯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一整套行政民主思想,主要包括行政决策中的民主,行政执行中的民主、人事行政中的民主和行政民主监督思想等,并且成为政府民主管理的典范。周恩来的一系列行政民主思想,如阐明分析高度集权的体制弊端,提出要适当给地方和企业分权的思想;要建立各种制度,提供多种渠道让人民监督政府的思想;要淡化管理中的权力色彩,反对官僚主义,实行柔性管理的思想等等,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布尔什维克党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是领导俄国人民在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首次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党。它功勋卓著,为俄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所赞誉。然而,列宁从不认为他所领导的党是完美无缺、勿需整顿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曾几次开展清党工作。列宁指出:“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世界上只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