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意蕴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范津文 《理论视野》2007,(11):34-36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论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引领了方向,指明了道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根本要求。为此,必须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为一体,共同开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个重大问题。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目的。中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任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虽然提出时间不长,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进行了几十年的成功实践。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概括地说,就是坚持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前提;普及与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核心;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化与通俗化的结合是关键;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客体双向推进机制是保障。  相似文献   

4.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其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和实现方式.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深化对党执政规律认识的体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积极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是深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要求和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5.
邵夏龙 《学理论》2013,(11):3-5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党的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伟大工程。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从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主体、确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尊重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立正确思想路线等各个方面,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贡献对于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课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大众化意味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通俗化和民族化.这既是大众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大众化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隐含着实现大众化的基本取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诉求,也是一种现实需要,更是一种历史使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角度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措施有编写通俗易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读物、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传播媒介与载体、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抓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关键群体。  相似文献   

8.
曹晓霞 《学理论》2014,(7):3-4,1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认同和掌握才能发挥改造世界的作用,而党的群众路线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所以,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简单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选择、文化认同和文化创新的过程。文化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轨迹,文化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旨归,文化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品格。在当下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内蕴,是一个关涉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中国文化生态下如何可能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张筱 《学理论》2012,(10):14-1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正面临着大众文化的语境,中国当前的大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集中反映和贯穿着后现代精神的西方大众文化的传播,它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开辟了新的传播途径和文化载体。当前应当把握机会,加强主流文化自身建设的同时,利用大众文化,改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关注实际民生问题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生活真正结合。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人民群众所认同、所掌握,并自觉地用来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2.
石寅  赵硕 《学理论》2010,(16):59-60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研究是时代赋予全党、全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在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刻内涵之后,就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最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方式、文化张力以及外部环境建设三个角度提出了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从现实出发,分析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面临的具体困难,突破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瓶颈,以新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占领社会意识领域的阵地;以实践的方式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认同感、需要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引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这无疑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和中国建设实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夏宇鹏  金鸣娟 《学理论》2013,(28):38-4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利用好微博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服务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重要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15.
周荣 《学理论》2010,(8):66-68
在继续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学术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渊源与现状、内涵、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紧迫性、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理论界的研究观点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3)
艾思奇终其一生走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漫漫长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第一人。其《大众哲学》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哲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简要介绍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十八大报告及当代中国实际状况,具体探讨《大众哲学》的理论意义和当代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含着由浅入深的认知、认同和践行三个层次,各层次的顺序、地位、作用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于大众的认知,关键是获得大众的认同,根本目的是大众的践行.必须科学、完整、准确地把握并积极有效地推进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知、认同和践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大众的认知层面,才可能富有成效地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在于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行动指南和理想信念。就教育方式而言,将隐性教育运用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又有着区别于显性教育的独特优势。在科学认知和把握隐性教育的基础上,构建隐性教育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9.
如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将直接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败.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要重视具体路径的设计,更要重视基本路径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史上有列宁的“灌输论”路径和毛泽东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互动论”路径两大基本模式,前者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在人民群众的素质已普遍提高的当今社会,后者应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模式.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动论”路径模式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内在的逻辑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本质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目的所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充分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基础上,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马克思主义接受规律,从"授者"、"受者"、中介三个维度思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