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行政论坛》2020,(1):108-113
基于共生理论来展开"逻辑—风险—策略"的分析框架,可以深入理解中国枢纽型社会组织的逻辑发生学。从发生秩序论、实践动力和目标指向来看,枢纽型社会组织呈现"组织化—再组织化"的交互逻辑、政府与社会的互塑逻辑、政府与组织资源的互依逻辑。从共生界面分析,枢纽型社会组织发展面临权力过载、目标偏移、内源性腐败、结构性失衡和社会认同偏离等或然风险。因此,我国需要构建"政府—枢纽型社会组织—会员社会组织"的对称性、均衡性互惠合作共生关系,以价值理性来引导枢纽型社会组织治理制度创新;推进枢纽型社会组织走向政治性与社会性的融合之路;加强腐败治理与防范,完善科学有效的监管体制机制;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与会员社会组织间民主平等的合作治理机制;注重"扶优扶强"与"扶新扶弱"政策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4,(36)
当前,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高职院校共青团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如何在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适应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加强和改进工作方式,实现自身转型。在分析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转型的现实背景和发展机遇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对高职院校共青团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融入社会管理的路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行政论坛》2019,(6):77-83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近年来社会治理领域出现的一种创新的组织形态,其初衷是为了实现对社会的整合与凝聚。枢纽型组织形态的构建,不仅是理顺社会组织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一种策略选择,还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执政党建设、党的群团改革、政府治理现代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等多维度、多层次的需求。兼具政治性与联系性,独特的"组织身份"决定了工会组织能在社会治理网络中填充"结构洞"位置;当前工会组织改革瓶颈的突破,还有赖于其在劳动关系领域填充"结构洞"位置,发挥政治、资源和组织优势。枢纽型社会组织要实现社会整合,可通过"安全阀"机制,构建"枢纽型党建"确保社会组织发展的政治安全性;通过协同机制,助力"放管服"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价值培育机制,"增能"社会组织,促共享价值的形成;通过统筹机制,增强群团组织"内聚力"并撬动"外聚力"。  相似文献   

4.
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政府认定的社会组织,是中国特有的一类社会组织实践形态,具有代表性、排他性、整合性、服务性和过渡性特征。经过几年的探索,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构建了具有各地特色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着眼未来,政府应该建立完善枢纽型社会组织认定、管理、监督、评估的工作机制,枢纽型社会组织也应该完成由政府认定到社会认可的支持性社会组织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工会"去行政化"与"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去行政化是工会成长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改革突破口,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工会去行政化的方向指引。其实现路径是通过凸显工会作为连接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中介作用,回归工会作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属性,完善工会作为支持型组织的服务功能,使工会真正成为具有活力的、能够整合社会资源有效服务职工需求、引导和倡导社会组织良性发展的现代枢纽型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6.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不断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创新要求。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党和政府与社会相联系的桥梁纽带,更要紧随时代发展推进党建工作创新,更好引领、凝聚、组织和服务群众。作为一家枢纽型社会组织,白领驿家党建工作的创新性探索形成了一套有效做法,并对加强社会组织基层党建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需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社会治理创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创新社会治理在价值理念与实现目标之途径、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关联性和耦合性: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途径和根本方法,而社会治理创新为党的群众路线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提供重要载体和平台。北京市西城区通过全面构建"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构建社会动员新机制、构建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构建社区自治机制等举措,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创新社会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良好社会治理格局。而党的群众路线与社会治理创新进一步深入契合的着力点则在于坚持贯穿于上述所有经验的基本价值取向,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D省共青团构建枢纽型组织为例,描述共青团借助社会建设的政策契机,推动与民间社会组织的竞争与合作,形成群团组织竞合式镶嵌于社会组织的格局。经验案例表明,群团组织是政府和民间社会组织互动的中介,依托政策企业家的推动以及与民间社会组织的竞合关系,发挥国家整合社会的功能,体现了统合主义的实践逻辑。本案例研究为考察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关于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对社会组织调查的实证资料,描述鉴别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标准,阐释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的途径.探索建构"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王劲颖 《党政论坛》2008,(23):36-37
近年来,上海探索实践社会组织的“枢纽式管理”,即在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设立联合会、服务中心等形式的组织载体,通过政府委托或者授权形式,对一个地域、一个领域的社会组织实施管理和服务,以实现社会组织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这些组织载体是政府扶持成立,以政府需求为主导的社会组织,可以称为政府主导型枢纽组织。与此同时,一些社会自发成立,以社会需求为主导的社会组织也在兴起,他们通过为各类社会组织服务,  相似文献   

11.
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政策背景下,民间公益组织以其非营利性、志愿性、灵活性的优势正逐步影响着社会政治格局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调研发现,国内民间公益组织注册率逐步提升,其服务领域能够有效聚焦区域性社会问题,并能积极运用新媒体网络公益资源,公益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与此同时,注册难、公益服务资源匮乏、支持型社会组织缺乏等因素仍然困扰着民间公益组织。因此,应从降低合法性身份获取成本,充分发挥枢纽型组织和支持型组织的推动作用,借力新媒体拓展发展空间等方面来推进民间公益组织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层政府因服务能力不足而陷入"责能困境",并尝试性地以"政社合作"等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国家能力建设。本文在国家能力建设理论视角下解释政社合作的深层逻辑。对"凯益荟"的个案研究发现,社会结构转型及居民诉求变化使得政府对社会组织拥有共容利益,为政社合作奠定了结构性基础;理性政府则根据社会组织的能力类型建构合作策略:社会组织分为自我保护型与专业服务型,政府分别以"孵化性赋能策略"激发自我服务能力与"竞争性购买策略"吸纳专业服务能力。政社合作使国家能力之服务能力得到了建制性增长,合作网络为国家权力渗透社会、资源动员及机制整合提供了枢纽性平台,社会组织借机也获得合法性、生存资源及活动空间。因此,政社合作网络演变成国家能力建设与社会组织发展的共生场域,使国家权力与社会自治保持有机团结。本文创新点在于从国家能力建设解释政社合作的动力、策略及趋势,丰富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3.
卢晓莉 《学理论》2011,(29):47-48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央着眼我国社会建设提出的一个重大现实命题。这一命题提出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背景。从我国社会管理的现状来看,还存在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和社区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也应从政府、社会组组及个人几个层面分别着手。  相似文献   

14.
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和促进行政改革,以构建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的政府与社会的新型关系,这就必然要求建设一个适应社会管理需要的善治型政府。(1)善治型政府应当是一个适度型政府。一方面,应当准确定位和全面把握政府职能,在"宏观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体系中,更加强化政府的社会职能;另一方面,应当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准则,保持政府管理的适度。(2)善治型政府应当是一个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5.
正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说,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重新认识和界定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的历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对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进行新的深刻界定。"两个正确处理"及其原则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于国家治理规律的科学把握,将引发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各类组织都会产生深刻影响。其对工会组织提出的挑战,就是要去行政化,将工会建设成为枢纽型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6.
政府购买作为维系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重要方式,是我国公共服务制度的重大创新,也是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契机。目前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还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社会组织发展:一是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良性合作环境;二是突破体制困境,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三是增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四是调整布局结构,提高社会组织服务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上海探索实践社会组织的"枢纽式管理",即在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设立联合会、服务中心等形式的组织载体,通过政府委托或者授权形式,对-个地域、-个领域的社会组织实施管理和服务,以实现社会组织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  相似文献   

18.
目前,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引领带动作用已经成为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方面,北京和上海都从实际情况出发,分别探索出了一整套工作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京沪两地“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经验 北京和上海同属我国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组织数量最多,专业化水平最高,活动能力最强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政府改革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政府改革正面临着经济与社会的非均衡发展、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公共危机频发、腐败等多方面的挑战。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的多中心治理结构,约束政府权力,建设法治型政府等已经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政府改革的基本走向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1)
社会组织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有其独特的价值取向。现阶段我国社会组织成长的土壤肥沃,发展势头良好,发展空间不断提升,数量急剧增多。但管理体制创新和资金来源成为新时期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突出因素。改变旧有的社会组织生存环境,弱化现有的双重管理体制,从单一的捐赠模式向跨部门联盟、"枢纽型"社会组织等模式转变,拓宽筹资渠道,繁荣社会组织发展,实现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