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0年吗?--与程金蛟、沈海波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仲彬  李亮 《理论探讨》2004,(1):100-101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何时?目前学术界个别人认为是1920年,并以上海党的早期组织成立为标志。我们认为,1920年成立的上海党的早期组织是一个地方党组织,而不是全国性的党。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确实成立于1921年7月。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70年,是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而英勇奋斗的70年。在党的70年历史中,包含着为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而奋斗的光辉篇章。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大力倡导科学知识和弘扬科学精神。特别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经济情况和顺应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潮流,创造性地制定了一系列科学技术进步方针政策,成功地领导和组织了科学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75年的光辉历程。在四分之三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从最初只有几十人的小组织,发展成领导占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以上大国的执政党,并且已将中国推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大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建党思想的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对党的理论纲领、入党条件、组织制度和发展战略等进行了调整。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在社会民主党化。因此,从理论上认清中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的根本区别是十分必要的。其实,二者在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组织原则和入党条件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5.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组织省内外专家,策划、撰写、修改,推出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九十年》专著。近日,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站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历史方位,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进行系统  相似文献   

6.
组织是政党活动的载体和力量来源,组织的规模是政党强弱的关键。作为超大型社会中的超大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规模一直是重要的政治议题,它具有从政党内部到整体社会的联动效应。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组织规模问题上显现出更多的现实关切,催生了对组织规模问题在理论研究上的跟进。从政党吸纳、政党治理和科学评价机制三重维度进行组织规模的考察,是对中国共产党组织规模问题进行理性认知、治理现代化和科学评价的一个系统性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7.
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各种新思潮蜂拥而入,相激相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于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马克思主义思潮也因此蓬勃兴起。这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源头,而且推动了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党的创建奠定了组织基础,加快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进程。  相似文献   

8.
<正>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集中体现在以组织力为核心、以生产力为导向、以创造力为中心、以执行力为保障、以发展力为基石,塑造了组织的先进性、战略的前瞻性、决策的科学性、治理的绩效性以及发展的和平性这五大基本特征,而这些基本特征的累积叠加与相互强化,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勇立潮头,敢于自我革新,不断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在于引领治国理政的主导力量——马克思主义政治家集团、指导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流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  相似文献   

9.
组织严密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严密组织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主要经历了"鼎新革故——曲折发展——遭受重创——修复转型——深入拓展——优化升华"六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在严密其组织体系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包括: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基本前提;运用科学的方法途径是必要条件;保证全党的思想统一是核心要求;组织路线的与时俱进是关键环节;营造健康的党内文化是重要保障。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必须着力严密党的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廉政工作是其自身建设的应有之义.从创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始终注意加强和开展廉政建设.从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反腐廉政尝试,经三次局部执政的廉政探索,再到全国执政的廉政建设,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廉政思想实践的历史演进形成了一条连绵不绝的廉政长城.其基本经验有: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廉政建设;在制度上,要加强廉政综合建设;在措施上,要高压重拳严惩腐败;在发展上,要与时俱进,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程金蛟 《理论探讨》2005,(3):113-115
党的一大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日缺乏历史根据.一大前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党的全国组织,上海的中国共产党对其他地方党组织发布<党纲>和<中国共产党宣言>以发挥领导和影响作用;从"南陈北李"对一大认识看,一大并不是党的成立大会.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0年.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客观地看,抗战时期中国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战的两大组成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总体来说,国共两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来分析,是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积极倡导和组织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定全面持久的抗战路线,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为夺取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13.
正牢记初心,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95年奋斗历程中,创造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奇迹、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世界政党发展史上的奇迹?道理很简单,中国共产党牢记历史重托和庄严承诺,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从建党之日起95年如一日,以自己的牺牲和行动,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相似文献   

14.
林琳 《求知》2011,(7):40-40
五四运动以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开始了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建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中,为把革命青年团结和组织起来,党在各地进行了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于1920年10月。张太雷作为北京共产党组织的早期党员、天津市第一位中共党员,为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客观地看,抗战时期中国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战的两大组成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总体来说,国共两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来分析,是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积极倡导和组织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定全面持久的抗战路线,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为夺取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16.
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实现农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是整个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问题。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期间,中国共产党通过确立农村自治组织地位、将权力下放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在实践中提高民主能力等渠道,逐步探索出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遵循历史轨迹,九十二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建国前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从一开始,她就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为宣传、组织工作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备主客体是人民大众是的双重属性。1925年,党在通过的《宣传问题议决案》指出,党应当作群众中的鼓动和宣传。每一个党员不论他在什么地方,都应当  相似文献   

18.
《行政论坛》2021,(3):10-15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发展都是为了解决某一历史阶段重大而迫切的问题的。在解决某一历史阶段问题的过程中,便形成了这个历史阶段政治发展的主题。综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发展主题的变迁,大致呈现从承诺、发展到共享的变迁。承诺、发展与共享成为百年来中国政治发展主题的三重变奏。通过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发展主题变迁的分析,得出一些启示,即社会实践和社会矛盾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福祉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党的领导是政治发展的组织保障,保持政治发展主题的调适性是保证政治发展道路稳健性的重要条件,运动式的政治发展难以保证政治发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乔晖 《理论探索》2004,(4):34-35
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是加强我党建设的根本依据。对执政规律的认识不仅要从历史和实践出发 ,还要从执政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辩证关系出发。认清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 ,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必然 ,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在沈大伟的著作《中国共产党:萎缩和适应》一书中,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诸多的执政压力和挑战,但中国共产党通过自身的反省和学习其他政党的执政经验教训,并通过调整意识形态、重建组织等一系列适应性变革有力地迎接着各种挑战。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逻辑和事实来看,中国将会在中国共产党的主导和引领下成为一种兼收并蓄型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