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徐熙 《法国研究》2010,(1):36-42,82
法国作家让·科克托的艺术创作涉及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等诸多领域。俄耳甫斯神话成为贯穿其毕生的重要题材,他的多部作品都与这一题材有关。我们主要以科克托的电影《俄耳甫斯》为例,考察他以电影语言重写俄耳甫斯神话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自然主义小说如果说浪漫主义是古典主义的反动,那末现实主义就是浪漫主义的反动,而自然主义则是彻底的极端的更强调科学性的现实主义,或者说是左拉所倡导的文学领域里的遗传决定论。根据左拉的《实验小说》(1880),《戏剧中的自然主义》(1881)和《自然主义小说家》(1881)以及其他有关论著,自然主义小说的含义可归纳为:1)作家  相似文献   

3.
周婷 《法国研究》2010,(4):55-58
《夜巡》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写下的一部新寓言小说。这部小说具有莫迪亚诺早期作品的典型风格,即现实与臆想的糅合与叠加。本文将从小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入手,结合作家的成长经历、二战背景和法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思潮来分析探究作家对这部小说的基本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4.
阿尔贝·加缪是当代法国的重要作家,具有世界声誉。他的作品在我国拥有不少读者。可是,对加缪的研究还显得十分薄弱。本刊组织的这一《加缪研究专辑》,目的在于进一步介绍和分析这个具有独特思想和风格的作家,以飨读者。专辑第一部分是四篇论文。《〈局外人〉》,荒诞的言语》细致地剖析了加缪的代表作的语言,从统计的方法的入手,指出这些手法的效果,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荒诞人生底蕴的深层探索》研究了加缪以“荒诞”为主题的三部曲,描画了《局外人》到理论著作《西绪福斯神话》,再到剧本《加里古拉》的发展脉络。《笑声中的忏悔》评价了中篇小说《堕落》,作者从主人公的笑挖掘下去,探索人物的灵魂,并指出加缪的意图。《加缪哲学思想简介》主要分析《西绪福斯神话》的哲学内容。四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加缪的创作和思想。专辑的第二部分是一组译文。《戏剧家——加缪》指出戏剧是加缪偏爱的领域,加缪通过各种题材力图创造当今时代的悲剧。《〈局外人〉》的心理学》的作者从自身的写作特点出发,欣赏加缪的内心分析。《自然、人道主义、悲剧》认为荒诞概念是悲剧性人道主义的一种形式。《一个模糊的世界》分析了加缪的短篇小说集,深得其中的奥秘。《〈鼠疫〉评注》指出这部小说的象征意义和现实精神。《倨傲的忏悔》分析了《堕落》的主角与俄狄浦斯的相似。这几篇译文对加缪的小说、戏剧和创作值倾向进行了颇有特点的分析,可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法国作家罗曼·加里1956年发表的小说《天根》,获龚古尔文学奖,并被法国评论界誉为第一部"生态小说"。加里通过小说主人公保护大象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文精神的衰败表达出自己的隐忧。《天根》记录了加里关于人与自然界中其他物种之间关系的思考,表现出超前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法国作家维利耶·德·里尔·亚当的短篇小说《神秘交感》是西方奇幻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名篇,被文学评论家公认为最美的奇幻小说之一。然而维利耶不仅仅是一个奇幻小说作家,他还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重要成员之一。《神秘交感》就是维利耶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对波德莱尔在《应和》一诗中阐发的象征主义诗歌理念进行实践的结晶。从象征主义的视角下解读这篇小说可以穿越维利耶用丰富绵密的意象和大量的暗示,通感等表现手段构造出的"象征的森林",更好地领略他精心营造出的梦境与现实遥相呼应,自然与精神相互沟通的神秘奇景。  相似文献   

7.
《从现实主义到现实》是新小说派领袖人物阿兰·罗伯-格里耶的论文集《为了一种新小说》中最后一篇文章.这部论文集被称为新小说的宣言书.在这篇论战性很强的文章中,罗伯-格里耶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抨击,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观点,对我们理解现代小说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新小说的新观念技巧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同时对现实主义概念在20世纪的发展变化有一个局部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法国作家让·科克托的艺术创作涉及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等诸多领域.俄耳甫斯神话成为贯穿其毕生的重要题材,他的多部作品都与这一题材有关.我们主要以科克托的电影<俄耳甫斯>为例,考察他以电影语言重写俄耳甫斯神话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分析了法国当代女作家安德蕾·谢蒂小说中关于人与现实(如房屋、土地等)及与空灵(如完全的孤寂)的关系。认为现实与空灵之间存在着无法解决的悖论:人必须依赖现实而生存,而现实却是人类认识自身价值的障碍;特别是女人们更是如此。本文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安德蕾·谢蒂的小说《沙漠中的女行者》在一无所有的沙漠中(空灵的象征)中对完全的孤寂状态下的自我感受中,体会到的对人类自我存在的意义之后,认为,《沙漠中的女行者》以现代派传奇的形式,试图揭示创造新的女性世界注定是乌托邦般脱离现实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种愿望却可在对文学作品那充满虚构而空灵的艺术世界中获得。  相似文献   

10.
弗朗西斯·德沃 ,法国作家 ,历史教授 ,已出版小说三部 ,其中两部以中国明代历史为题材 :《光明之路》与《光明之子》。由周汉斌译《光明之路》 ,已于 2 0 0 0年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应武大法语系之邀 ,德沃先生应于 2 0 0 2年 1 0月 2 5日来汉讲学 ,无奈命数无常 ,在他临行前一周 ,我们惊闻噩耗 :年仅 48岁的德沃在家中病故。我们深感悲痛。《法国研究》谨刊发德沃交付的两篇短文 ,藉此表达我们对这位法国作家的深深悼念。  相似文献   

11.
法国的战争小说源远流长,成就卓著。本文以20世纪以来出版的法国战争小说为研究对象,归纳出这些作品的四大艺术特色:(1)秉承现实主义传统和传记风格;(2)具有人道主义情怀和个人主义倾向;(3)充满精神力量和哲理色彩;(4)顺应文学发展潮流,推陈出新,异彩纷呈。这些特点的形成与时代背景、法国的文学传统,以及作家的创新息息相关。进入新世纪后,战争的阴霾并未消散,探讨战争小说旨在揭示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纪念巴氏诞辰200周年是对作家及其作品再认识,并给《人间戏剧》正名的良机,也是澄清东西方对“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作家”不同理解的良机。我们应力戒机械反映论的困扰,正视西方文论的偏颇与成见,以确立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张放 《法国研究》2000,(1):44-52
纪念巴氏诞辰200周年是对作家及其作品再认识,并给《人间戏剧》正名的良机,也是澄清东西方对“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作家”不同理解的良机。我们应力戒机械反映论的困扰,正视西方文论的偏颇与成见,以确立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陈溪 《法国研究》2014,(2):67-73
本文研究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尤奈斯库的作品《秃头歌女》中形式各异、丰富怪诞的戏剧"语言游戏",认为其类似于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词与物》中提到的"异位移植"(les hétérotopies)现象,《秃》剧为代表的各种荒诞剧语言变形也是戏剧"语言家族"中的"异位移植",或称"异托邦"。《秃》剧中不同类型的"异托邦"语言现象是异常性与日常性的并置、对立和交叠。从尤奈斯库自己的相关生活体验和创作意图来看,这一"异托邦"并非如荒诞剧传统阐释模式认为的,是对于相似现实世界和人类精神状态的全部写实反映,相反,尤奈斯库的"异托邦"是对于日常语言及现代思维的正常秩序的有意反叛与逃逸,并且意图由此对日常生活进行"分解"和异化。  相似文献   

15.
在法国当代作家队伍中,用传统手法写作的作家仍占绝大多数。诞生于他们笔下的佳作为数甚多,不可忽略。刊登在《世界文学》1991年第二期上的五篇小说和十首诗,分别由勒克雷齐奥和贝·洛林所作。他们用传统手法创作却不屑于追求一个坚实的情节和固定的结构框架,在小说与诗歌的不同体裁中,两位作者共同  相似文献   

16.
作为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圣经》对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莫里斯·巴雷斯的小说也不例外。莫里斯·巴雷斯是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作家和政治家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法国的一代人,如马尔罗、阿拉贡等。他于1913年推出小说《灵异的丘陵》,该作品展现了其自我崇拜小说与民族精力小说的完美结合,其中贯穿着很多来自《圣经》的原型意象。本文拟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小说中出现的三个原型意象进行剖析解读,来加深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和作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评论法国文学时 ,有一有趣现象。说到现实主义 ,中国学生立刻想到巴尔扎克。在法国 ,现实主义的代表首推福楼拜 ,而巴尔扎克往往无宗无派。由此可见 ,因国情的不同 ,文化背景相异 ,人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常常各自为政 ,取舍偏重各异。为此 ,我们查阅了法、英、德、俄、中、日等国的常用字、辞典。对于作为文学流派的现实主义 ,法国《阿塞特小百科辞典》的定义是 :“不以艺术家或作家的主观为中心 ,如实反映世界 ,如实表现人”;英国《韦伯斯新大学词典》定义为 :“艺术和文学中对自然或客观现实的忠实 ,对其准确不加主观色彩的忠实反映”;德…  相似文献   

18.
陈蕊 《法国研究》2012,(2):7-12
作为法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代表作家,阿尔贝.力口缪在其戏剧作品《误会》(Le Malentendu,1944)中注入了对生存意义和死亡本质的思考。加缪的死亡观之形成,不仅与作家的个体经验和感悟有关,同时也反映了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以及西方文明“直面死亡”的传统。本文试对《误会》中的死亡主题加以探讨,从而进一步揭示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观——“荒诞”与“反抗”。  相似文献   

19.
巴尔扎克式小说的终结:故事、人物的瓦解传统小说的基础是引人入胜的故事、跌岩起伏的情节、丰富鲜明的人物性格以及深刻感人的主题寓义。拉法叶特夫人(Mme De La Fayette,1634—1693)的《克菜芙公主》代表了法国这一类小说最初的重大成就。尔后,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相继问世使它登峰造极。所以,传统小说又称“巴尔扎克式”的小说。罗伯—格里耶认为,巴尔扎克式小说随资产阶级的胜利而达到极盛。然而,二十世纪的世界和十九世纪已经迥然不同;人们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认识都起了重大变化。“上世纪的小说创作在当时是生机勃勃的,而在今天,它只剩下一副空洞的程式,只会对那令人讨厌的模仿有用。”米歇尔·布托尔也指出,在一个不断演变的世界里,旧的小说技巧已不再适合表现“人与世界的新型关系”了,小说领域必须进行“激烈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米莱伊?卡勒-格吕贝尔是法国巴黎三大教授、女性与性别研究和法语地区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加拿大皇家学0院士、作家、小说理论家及美学家,发表了大量关于文学、电影以及性差异研究的著作,尤其写了很多评论当代作家如杜拉斯、比托尔、埃莱娜·西苏、克罗德·西蒙等人的著述.她的重要作品有:《法国二十世纪文学史或文学的修改痕迹》、《虚构功能:关于小说假象》、《伟大的时代——论克洛德·西蒙》、《从咖啡到永恒:写作中的埃莱娜·西苏》、《玛格丽特·杜拉斯或性差异的故事》等.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际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本访谈中,米莱伊?卡勒-格吕贝尔同时以作家、小说理论家和文学教授的独特视角与美学观点解读作家作品,分析细致精辟,更加突出作品的美学特征和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